好作文 > 实用范文 > 优秀范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析论文最新8篇

时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重要的知道思想,我们要坚持三个代表思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析论文最新8篇,仅供参考。

三个代表论文 篇一

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努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历来是遵循党的指导思想、按照党的政治路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就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研究新情况,用时代的发展审视自己,用创新的观念要求自己,用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使宣传思想工作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创新离不开理论的武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从×××的情况看,我们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积极实践者,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受益者。从大包干、大合唱,到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大制度改革,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从为民服务联动大合唱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到向富裕型现代化迈进,我们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无一不是大力实施理论武装工程的结果,无一不是宣传思想工作为之鸣锣开道,为之保驾护航,为之优化环境的结果,无一不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对认识和解决新的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证。围绕推进观念创新,我们重点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了“围绕中心抓宣传,抓好宣传促发展”的大宣传观念。经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跟上市委中心工作尤其经济建设工作的思路和节奏,根植于现实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才会充满生命力。×××市的宣传思想工作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不断开拓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具体就是做到四个围绕:一是围绕营造有利于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先后开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跳出×××看×××”、“市场化和企业职工走向市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实施四化战略”、“全面推进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融入半岛经济圈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等解放思想大讨论,开阔了干部群众的眼界,更新了思想观念,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围绕中心工作设计宣传思想工作主题。比如,围绕深化企业改革,先后推广了四达公司的“人本管理”等为重点的改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经验,为解决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了帮助干部职工做好“入世”的思想准备,专门聘请专家教授前来授课,抽调教育骨干外出培训,编发学习材料,组织专题讲座;为了把省市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思想大讨论落到实处,我们推行了以专题负责制、栏目工作制、活动承办制、文章评比制为主要内容的“四制”管理和以抓队伍、抓载体、抓活动抓典型、抓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五抓”措施。三是围绕发展主题,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如,围绕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下岗职工再就业、优化发展环境、实施四化战略等市里的重大工作,组织战役性宣传,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四是围绕各种经贸洽谈会,积极宣传推介×××。组织编辑出版了《恐龙之乡——×××》大型宣传画册和光盘,在对外招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渗透到了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为经济工作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重要的智力支持、有力的思想做保证。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抓创新、抓重点、抓特色、抓落实”的宣传思想工作新思路。宣传思想工作面广量大,千头万绪,必须理清头绪,分明主次,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找准结合点,着力抓几件牵动全局、辐射面广的工作。由此,我们立足于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立足于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程度,探索了“贯穿一条主线(就是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主线),把握一个基调(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于创新,务求实效),实现“三个目标”(就是在全市工作大局中有新作为、业务创新中有新亮点、宣传事业和队伍建设上有新突破),兴起三个热潮(就是继续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引向深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兴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大投入、大招商、大发展的宣传热潮),营造三个氛围(就是努力营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氛围)”的宣传思想工作总体思路,实现了常规性工作创一流、突破性工作出成果、基础性工作上水平。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上级党委部署,从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研究确定不同阶段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具体措施,在吃透“上情”和“下情”这“两头”的基础上.做好上下“结合”这篇文章,抓创新、抓重点、抓特色、抓落实,创造性地开一展工作。近年来,我们先后实施了为民服务联动、实施四化战略、招商引资、十六大精神宣传等十大宣传战役,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三、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推进工作创新

创造性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既要拓展思维空间,努力形成开放式、立体化、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又要善于总结经验,掌握规律,抓住关键,把上级精神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推动工作创新。

一是把握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为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两层皮”问题,我们把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定位在“十、百、千”创评活动上,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分层次列入“十佳文明乡镇”、“百佳文文明村庄”、“千优星级文明户”的创评中,并配套开展了“一条文明街、一个阅报栏、一个图书室、一个文化大院和一支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的“五个一”建设活动,调动了广大农民崇文尚教、移风易俗的积极性,用文明科学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占领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因此被确定为全省个学习文登经验的带头县市之一,并在全省作了典型发言。

二是找准载体。找准载体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进而提高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既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主导性载体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形象主动的特点和优势,又要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载体作用,扩大宣传效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委宣传部发挥组织、阵地、人才优势,年年组织大型在节文艺晚会、民间文艺表演、迎春灯会、焰火晚会及重大节日的专场文艺晚会,送科技电影、送戏、送书画下乡,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坚持寓教于乐,充分发挥文体活动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在防治非典性肺炎的战争中,全市宣传思想战线按照上级宣传部门和市委的要求,把防治非典型肺炎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勇于担负起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重要任务,积极主动地开展防治“非典”宣传工作。电视台先后播发新闻、评论860多篇,制作专题节目2期每期30多分钟;电台先后播稿800余篇,制作专题200多篇,使非典防治深入千家万户,老少皆知;报纸先后刊发新闻、评论、小知识1000多篇,加印增刊4期28000多份,成为全市中小学校防治非典的教材。市新闻中心也在(上级市)以上新闻媒体刊载×××防治非典的稿件达80余篇。同时,市委宣传部还牵头举办专场文艺晚会,组织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现场向广大群众宣传“非典”防治知识,指导科学预防办法,受益群众达一万多人,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证券论文 篇二

关键词: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治理结构;资金筹措;赔付

中小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证券公司的经营不善或者违法违规经营对投资者的利益极易造成损害。论文为此,除了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来保护投资者以外,世界上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还建立起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作为事后的保护措施。近年来,随着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和持续低迷,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风险集中爆发,一批公司的状况十分严峻。作为综合治理证券公司的配套措施及证券投资者保护的最终措施之一,国家启动了设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工作,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的设立,是监管制度的创新,是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完善,是我国证券法律制度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但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目前在基金公司治理结构、资金筹措、赔付、监管等,正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其制度的细微设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的制定、主要内容和作用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是一种按一定方式筹集基金,在上市公司、证券经纪机构出现支付危机、面临破产或倒闭清算时,由基金直接向危机或破产机构的相关投资者赔偿部分或全部损失的保障机制,其作用类似于存款保险制度。①经由财政部与央行协调,2004年3月,证监会开始了推进我国设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工作,并着手起草相关规定。2005年1月,证监会、财政部与央行向国务院报送《关于设立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基金的请示》,获得国务院批准。2005年2月,由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在股票、可转债等证券发行中申购冻结资金利息处理问题的通知》在资本市场上颁布,该通知规定,为筹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按照规定公开发行股票、可转债等证券时,所有申购冻结资金的利息将作为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来源之一。该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已开始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2005年4月,在提交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的《证券法》(修订草案)在“第一章总则”中增加了“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秩序,国家设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由证券公司缴纳的资金及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组成,其征集、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的内容,自此我国证券投资者赔偿法律制度正式开始启动。②2005年6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并自7月1日起施行。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共六章32条。主要规定了基金公司的职责和组织机构、基金的筹集、基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毕业论文其立法的旨意在于:建立防范和处置证券公司风险的长效机制,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有序、健康地发展。

国家保护基金制度的设立,不但带给投资者一份权益的保护,它还带给市场一种全新的机制和制度。其意义表现在:(1)对投资者而言,保护基金制度可以在证券公司出现关闭、破产等重大风险时依据国家政策用于保护投资者权益,通过简捷的渠道快速地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予以保护;(2)对金融市场而言,保护基金制度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护基金制度增强投资者对我国金融体系的信心,防止证券公司个案风险的传递和扩散;(3)对监管体系而言,保护基金公司与现有的国家行政监管部门、证券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等行业自律组织、市场中介机构等共同组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监管体系;(4)对风险处置机制而言,保护基金的设立一改“国家埋单”为“市场运作”,改变了证券公司的市场退出模式,有利于券商破产清算机制的形成,促进证券公司风险防范和处置长效机制的建立;(5)对国际通行做法而言,保护基金的设立也为我国建立国际成熟市场通行的证券投资者保护机制搭建了平台,有助于我国建立国际成熟市场通行的证券投资者保护机制。

二、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面临的现实挑战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作为证券市场风险补偿机制在海外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立法与实践经验,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尚属一种制度创新,从《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的制度设计上看,应该说它较好地借鉴了海外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并加以本土化的创新。这一机制目前在我国已开始依法运作,2005年6月23日,基金公司在国家行政管理总局进行名称预核准登记。同年8月31日,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登记注册。在9月29日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保护基金公司”)正式开业,为此财政部划入63亿元注册资本金,央行再安排发放上限为617亿元专项再贷款,垫付基金的初始资金。目前从实践的情况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还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其制度的细微设计上还存在着不尽合理之处。

(一)在组织机制方面

根据《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第2、9条规定,国有独资的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基金公司”),负责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基金公司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董事长由证监会推荐,报国务院批准。此种治理显然是架构参考了美国的SIPC的架构,后者的董事会由7位董事构成。但从目前的具体安排上看,两者的董事人员的组成却有显著的不同。美国SIPC董事会的7位董事中,其中5位董事经参议院批准由美国总统委任,在这5位董事中,3位来自证券行业,2位来自社会公众。另外两位董事分别由美国财长和联邦储备委员会指派。董事会的主席和副主席由总统从社会公众董事中进行任命。而我国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的企业登记资料显示,该公司的董事会由8人组成,目前主要由中国证监会、央行、财政部以及上证所、中国证券登记公司的8名人员组成公司董事会。[1]两者的区别在于:(1)美国SIPC董事会的成员为奇数,而我国基金公司董事会的成员为偶数。这种安排可能出于我国的体制和各方力量均衡的考虑,但可能带来票数相同出现议而不决的困境。虽然按惯例,如果票数相同,董事长可多投一票。然而,从公司法理出发,董事长只是董事会召集人和法定代表人,其表决权重应与其他董事无异。[2](2)美国公司董事会成员中有社会公众代表,董事会主席这一要职更由社会公众代表担任。

而我国目前未有此种安排,而清一色地出自政府监管部门。这可能是由于目前公司资本金完全出自政府的缘故,但却忽略基金的来源将来还有更多地耐于会员缴费的规定,这等于削弱了社会公众话语权和基金公司运作的独立性,同时还可能滋生寻租和依赖政府心理。此外本来三家以派出代表的方式参与基金公司运作,但目前的情况是,三家公司派驻的董事都已经调离原来的机构。本来董事会成员代表各个监管部门的利益和意见参与基金公司管理,而这些人员调离原来机构以后,如何能够保证他们代表三家主管机关的利益实现共同监管。

(二)在资金筹集方面

根据《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第12、13、14条规定,基金公司的资金来源于:(1)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在风险基金分别达到规定的上限后,交易经手费的20%纳入基金。英语论文(2)所有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证券公司,按其营业收入的0·5%-5%缴纳基金;经营管理、运作水平较差、风险较高的证券公司,应当按较高比例缴纳基金。各证券公司的具体缴纳比例由基金公司根据证券公司风险状况确定后,报证监会批准,并按年进行调整。证券公司缴纳的基金在其营业成本中列支。(3)发行股票、可转债等证券时,申购冻结资金的利息收入。(4)依法向有关责任方追偿所得和从证券公司破产清算中受偿收入。(5)国内外机构、组织及个人的捐赠。(6)其他合法收入。基金公司设立时,财政部专户储存的历年认购新股冻结资金利差余额,一次性划入,作为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中国人民银行安排发放专项再贷款,垫付基金的初始资金。专项再贷款余额的上限以国务院批准额度为准。根据防范和处置证券公司风险的需要,基金公司可以多种形式进行融资。必要时,经国务院批准,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特别融资。

从上述的规定来看,我国证券保护基金有较广泛的资金来源。但现实情况是:(1)根据现实情况的测算,2004年《管理办法》第12条所规定的前三项收入来源仅20多亿元。而自成立以来,证券保护基金为处置风险券商已用去了将近300亿元款项。[3]相对而言,证券保护基金的这些收入来源只是杯水车薪。(2)近年来,证券市场持续低迷,传统业务收入下滑,券商的自营、委托理财等业务已陷于停顿,生计困难的券商显然无力足额缴纳这笔资金。同时,《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按照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预先提取”。这意味着在年终结算时就必须根据其审计后的实际收入多退少补。不过,有的公司营业收入可能为负值,这样的券商还面临保护基金公司是否要返还其已缴款的问题。如果这样,“经营管理、运作水平较差、风险较高的证券公司,应当按较高比例缴纳基金”的规定则形同虚设。(3)虽然国务院给投资者保护基金确定了680亿元的额度,央行将垫付这部分资金,但这些垫付资金从性质上看,它是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的借款,这笔债务将以基金公司自己的资产面临偿还的问题。(4)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发债来募集资金,但是同样存在相应债券何以偿付的问题。

此外,我国目前对于基金总量尚无一个通盘的考虑,而国外这种投资者保护基金会大多设定资金量的上限,费用的征收要持续多少年等。目前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中也没有提及。

(三)在赔付制度方面

根据《管理办法》第3、4、7条规定以及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的《个人债权和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意见》、《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实施办法》、《关于证券公司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定,在证券公司被撤销、关闭和破产或被证监会实施行政接管、托管经营等强制性监管措施时,基金赔付的范围为个人债权和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活动中因证券市场波动或投资产品价值本身发生变化所导致的损失,不属于赔付的范围。据此:(1)在赔付的对象上,机构投资者被排除在基金赔付的范围之外,但与券商倒闭密切相关的股东、董事、经理等过失方也属于“个人”,在此并未排除在受偿对象之外,这显然有失公平并且很容易诱发道德风险。(2)在赔付的额度上,依2004年11月的《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意见》规定,对客户保证金10万元(含10万元)以下的个人债权进行全额收购;超过10万元的个人债权,超过部分九折收购。这一偿付标准被普遍认为“过高”,而且没有上限的规定,特别是针对本应由个人承担风险的委托理财等个人债权进行偿付,很容易诱发道德风险。(3)在投资者索赔的程序上尚无规定。

(四)在基金运营的监管方面

根据《管理办法》第22至25条规定,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对基金公司实行共同管理,这显然起到了制衡的作用,但这一高管完全来自监管部门的公司,如何确保不会“以权谋公”利用极易获得的内幕信息为公司盈利,在目前对券商的经营管理、内控机制进行计量化评估的体系极为孱弱的情形下,又如何确保其确定应缴纳的会费数额公平合理,这在《管理办法》中却显得规定不足,监管不力。

三、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面对挑战的应对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在我国还是一种全新的机制,其需要在实际的检验中有个完善的过程。针对上述对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实际运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在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留学生论文试提出应对现实挑战,进一步完善制度的细微设计的设想。

(一)在公司的治理结构方面

1·应增加董事会人员具体组成的规定,明确规定董事会应有投资者代表、律师等能够代表公众利益的人士参与,从而便于有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减少因为管理者寻租带来的关系赔偿和滥赔偿情况发生。

2·在现有董事会人员中委派一名投资者代表、律师等能够代表公众利益的人士参与,使董事会法定人数为9人的规定得以落实。

(二)在资金的筹集方面

1·规定基金资金来源的新途径:(1)对违规的券商和高管人员处以罚金,罚金所得归入投资者保护基金。例如,英国的投资者赔偿计划,其收入的一个来源就是对会员违规行为的罚金。(2)将目前的印花税收入拨出一半,转移到投资者保护基金,这相当于对交易印花税单向收费。(3)目前我国对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所得不征税,只对流通股股利所得征税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应对非流通股的资本利得征税并全额拨入投资者保护基金,甚至可以考虑从非流通股资产中强行拨出部分资产作为投资者保护基金。[4]2·规定基金的资金量的上限。借鉴国外这种投资者保护基金会大多设定资金量的上限、费用的征收要持续多少年等规定。我国对于基金总量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根据充足与适度原则,在保证投资者保护基金的长期资金来源充足的前提下,同时给予征费一定的灵活性。如果基金的资金比较充裕,达到规定基金总量的上限,可以暂停收费,以减轻会员的负担;如果遇有意外事件发生导致投资者保护基金出现困难,也可以进行不定期收费。

3·对经营管理、运作水平较差、风险较高,应当按较高比例缴纳基金的证券公司,却无力交纳基金的,应有整改的措施,经整改情况未能好转的,应规定让其退出市场。

(三)在基金的赔付方面

1·实行有限赔付制度。如果券商倒闭后,投资者可从基金中获得全额赔付,则他们显然不愿在选择券商方面费时费力,这样,投资者对券商形成的优胜劣汰作用将大为减损,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道德风险。因此,证券投资赔偿基金应实行有限赔付制度。

2·在现有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保护对象个人债权的基础上,效仿SIPC机制,将和券商倒闭密切相关的股东、董事、经理等过失方排除在受偿对象之外,以降低道德风险。此外,还应该将非流通股股东全体排除在投资者补偿之外。

3·增加基金赔付程序的规定。设定严格的申诉时限和赔付程序设定赔偿的申诉时限,对于逾期的不予受理。工作总结参照国际经验,可将申诉时限设定为6个月。[5]同时要设定合理快捷的偿付程序以方便投资者,提高赔偿基金的运作效率。

(四)在监管方面

增加基金公司公开信息披露的规定,以增强其运作的透明度。规定每年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应向社会年报,披露基金规模、收入和支出等状况,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注释:

①参见《产权导刊》2005年第11期第65页《产权词典》专栏。

②2005年10月28日,《证券法》修改工作完成,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在新《证券法》134条正式得到认可。

参考文献:

[1]郭民·买单券商:证券投资保护基金接力[J]·中国新闻周刊,2005,(9):19·

[2]罗培新·解读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N]·南方周末,2005-09-15·

[3]苏丹丹,于宁·证券保护基金“自力更生”[J]·财经,2006,(6)·

三个代表论文 篇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讲话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三个代表”思想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又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的自觉体现。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和人民性要求,把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奠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刻洞察与认识上。

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生产力理论,这也正是“三个代表”思想科学性的突出体现。

生产力理论作为唯物史观基础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成为科学的关键之一。在马克思之前,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之所以不能取得科学的形态,其根源就在于此前的哲学家们在社会历史中看不到物质生产的力量,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排徊。马克思对于历史观实行的革命性变革,就在于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探求人类社会的理想。由于生产力理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性地位,因而在运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是否坚持这一理论,也就成为衡量其科学与否的基本标尺之一。

“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它重申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其根本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精神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支撑;同时,没有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满足和实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个代表”思想对唯物史观上述原理的坚持和重申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它在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时,指明了当代中国如何大力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方向。同时,它通过对发展先进生产文化以及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强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扩展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又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等特点,它总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我们要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之与世推移,与时俱进,作出新的理论创新,指导新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是顺应历史进步的要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当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新的实践中发现事物的新特点、新的关系、新的规律,形成新认识,创造新理论,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展的要求,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精辟分析国内新的形势、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就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成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的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得出的新结论。

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出强调要以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作为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首要的一条,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认识的深化,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生产发展新情况和新要求。为了贯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二要抓好人的工作,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要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公平竞争的机制;四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五要转变政府职能,进行体制创新,制定出好的政策,管理好经济环境;六要谋求可持续发展,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重复建设。

先进的生产力要求先进的文化与其相适应,并为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先进文化则以它所内蕴的科学理论、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社会思想导引着社会发展的方一向,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代中国,先进的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只有把握并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激发全体人民的政治热情和道德精神,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要求,高扬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导地位,鲜明地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

三个代表论文 篇四

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生产力理论,这也正是“三个代表”思想科学性的突出体现。

生产力理论作为唯物史观基础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成为科学的关键之一。在马克思之前,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之所以不能取得科学的形态,其根源就在于此前的哲学家们在社会历史中看不到物质生产的力量,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排徊。马克思对于历史观实行的革命性变革,就在于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探求人类社会的理想。由于生产力理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性地位,因而在运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是否坚持这一理论,也就成为衡量其科学与否的基本标尺之一。

“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它重申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其根本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精神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支撑;同时,没有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满足和实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个代表”思想对唯物史观上述原理的坚持和重申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它在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时,指明了当代中国如何大力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方向。同时,它通过对发展先进生产文化以及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强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扩展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又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等特点,它总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我们要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之与世推移,与时俱进,作出新的理论创新,指导新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是顺应历史进步的要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当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新的实践中发现事物的新特点、新的关系、新的规律,形成新认识,创造新理论,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展的要求,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精辟分析国内新的形势、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就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成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的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得出的新结论。

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出强调要以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作为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首要的一条,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认识的深化,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生产发展新情况和新要求。为了贯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二要抓好人的工作,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要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公平竞争的机制;四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五要转变政府职能,进行体制创新,制定出好的政策,管理好经济环境;六要谋求可持续发展,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重复建设。超级秘书网

先进的生产力要求先进的文化与其相适应,并为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先进文化则以它所内蕴的科学理论、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社会思想导引着社会发展的方一向,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代中国,先进的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只有把握并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激发全体人民的政治热情和道德精神,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要求,高扬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导地位鲜明地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相一致,民心向背决定着政权的兴哀成败。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以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工人阶级政党应当善于从客观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中发现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据此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人民进行胜利的斗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析论文 篇五

“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这是同志2001年8月31日与军队高级干部研讨班学员座谈时,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所做出的深刻阐述。深入研究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巨大变化,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个代表”这样一个伟大思想理论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终极的真理,而是发展的学说。它始终同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战斗旗帜和指导思想。

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都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诠释,都针对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进行“改良”和发展。

例如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后提出的观点,进而建议了社会主义的苏维埃政权。

而思想是以伟大领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丰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理论跟当前的社会形势都有了一些不“兼容”。特别是在20世纪,社会主义经历了波澜壮阔、大起大落的曲折发展过程。20世纪50年代之前社会主义经历了发展的辉煌年代。但从60年代起,高潮转向低潮,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了质变,出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剧变,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纷纷下台,失掉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纷纷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社会主义大挫折和历史大倒退。这一残酷的事实引起了我们的深深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马列主义、思想再发展。

二、中国的实际国情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化以及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渗透的一系列重要趋势日益清晰,世界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变化,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国际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地位更是如日中天。

但是我们也跟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果用原有的理论来解释并指导实践显然已经跟不上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就急需一个新的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

三、“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的必然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个必然的历史过程,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结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探索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过程,是这一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应对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制定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战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这一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在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必然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逻辑基础。

国际的社会风云变换的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活动领域;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日趋明显,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越来越多。我们党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五大以后,同志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大量调研,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探讨党的建设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探索和解决与此有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油然而生。

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就使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明确了指导思想,使党的执政有了共同的理论基础,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具有强大的力量。

证券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证券市场是最富魅力的经济领域之一,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风险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全局性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并殃及整个经济生活,甚至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与政治危机。因此,如何加强监管、控制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证券监管的演变应该是与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相适应的一个动态过程,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格局决定了证券监管的变迁及其特征,也折射出其中特殊的政治、经济和市场化进程下的政府监管目标。

一、美英证券监管法制的形成与完善

美国早期的证券交易是由纽约证券交易所和其他地方性交易所发展起来的,主要受各州的管理。多以1911年堪萨斯州的《蓝天法》为蓝本,初步确立了诚实、公平和反欺诈的原则。现行的证券市场法规主要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建立起来的,其主要内容及原则包括:法定注册和公开原则,保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完全、准确的信息;规范公开原则,监督证券交易所、场外交易和全国证券商协会;公平和反欺诈原则,鼓励私人依法起诉。上述内容包括在《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诉法》、《1939年信托契约条例》、《194年投资公司法》和其他若干法案条文中。上述法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法规体系,并随着金融市场新情况的出现,不断得以补充和完善。随后,美国证券委员会(SEC)在继续贯彻上述原则的前提下,加强了行业的自律管理,在通过了《1938年马罗尼法案后,SEC把监管柜台交易(om)的权力下放给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这个自律组织。另外,美国依据(1970年证券投资者保护法》,成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其会员由所有注册的券商组成,当经纪公司破产时,以满足投资者的清偿权。为促进国内金融领域的竞争,提高美国金融服务商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出台,彻底结束了近7O年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这是美国国内经济强劲增长,金融机构兼并扩张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范围内金融规制解除潮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欧洲,证券交易的发源地当属伦敦证券交易所(LSE)。1986年以前,英国未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行使监管职能,也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对证券交易和风险进行规定和限制,只有一些相关的法律条款,如证券交易所的自我管理规定和《公司法》、《反欺诈投资法》、《公平交易法》等法规中有关的规定构成证券法制监管体系,这是和英国证券市场的自律管理密切相关的。1986年,英国通过了《金融服务法》,建立了管理证券业的新模式,从此结束了英国证券市场松散的自律管理状态,确立了在新法律框架下的管理体制。由于这种“多元化”的管理体制立法体系复杂在不同的法律规定下设置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对不同的业务种类进行监管,带来成本过高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英国在2000年出台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它的大部分条款合并了现有法律或自律法规的内容,为新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一金融服务局(FSA)提供了一个单一的法律框架,以替代原有的不同法规所形成的法律框架。

二、证券监管法制变化趋势分析

从美英证券监管法制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出,其立法的中心原则为“公开、公平、公正”,这与中国现行法规的原则是一致的;国家证券立法也是适应国内外经济情况的变化和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而不断调整、完善的。如按照《1933年证券法》的规定。在证券发行人向SEC提交的注册申请文件中必须严明具体的发行时间,否则SEC将不予受理。由于承销商的选定、申请文件的制作以及SEC的审查都需要耗费相当一段时日,因而发行人提交的发行日期必然与其筹资需求产生的时间相隔甚远,这就意味着发行人将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证券市场或者公司本身在此期间内发生某些难以料及的变动。就很可能导致证券发行失败或使发行者利益受损。因此,SEC于1982年推出415条款,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可以为其今后两年内所有可预期的证券发行,预先到SEC进行“暂搁注册”,并自主决定发行时间。所谓“暂搁”就是公司将其近期发行证券的意向登记注册,向SEC提供相关的并在需要筹资时可以迅速更新的财务数据,一旦公司产生实际的筹资需求,只要及时更新现有资料,即可取消“暂搁”,立即进行证券发行。这样,就减少了发行人的风险,降低了筹资成本。

近年来证券立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由于市场情况变化迅速,国家立法机关不可能及时修订现行法律,越来越多的管理规则是由行业自律组织而不是政府监管部门制定的,这样行业自律组织保留一定的自主权不仅适应市场的变化情况,也有利于促进全行业的标准化,如在美国,SEC通过审批交易所规则促使交易所直接对上市公司提出更高的信息公开要求,日本交易所也取得了交易、场内监督和仲裁纠纷等方面的自律权。

三、中国证券监管法制演变

证券市场法制建设关系到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关系到市场运作的安全和效率,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中国证券监管的法制演变与其体系演变相对应,经历了一个从地方性法规到暂行条例、从法规性意见到统一的证券法的发展过程,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论文

初期,以地方政府的规章为主要规范和依据。《上海证券交易管理办法》、《上海市股份有限公司暂行规定》、《上海市人民币特种股票管理办法》和《深圳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上市公司监管暂行办法》、《深圳市人民币特种股票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这些法规对证券的发行、交易和证定,充分体现出地方政府的管理色彩,它们构成了中国证券立法体系的雏形,为以后完善证券立法体系打下了基础。

证券委成立后,开始担当推动市场法制化和制度化的重要角色,先后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和《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暂行规定》等行政法规,全国统一的证券管理法律体系开始形成。同时。参与证券监管的各部门规章、法规解释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也频繁出台,如司法部和证监会颁布的《关于从事证券法律业务律师及律师事务所资格确定的暂行规定》,财政部和证监会颁布的《关于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资格确认的规定》,国资局和国家体改委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人民银行、财政部和证监会颁布的《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1993年8月,证券委颁布《关于授权中国证监会查处证券违法违章行为的通知》,使得证监会有对市场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的权利,是规范市场的重要举措。在此期间,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首部大法——《公司法》于1994年7月正式生效,成为规范公司行为的重要法律渊源1995年l2月,朱镕基同志提出“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八字方针,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指导方针。

第三阶段,中国证券市场的基本大法——《证券法》于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证券法》的问世是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证券法》中突破性条款包括:(1)明确中国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而非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的分散管理,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证监会在证券业中的监管地位;(2)在法律中明确规定股票发行由审批制过度为核准制,专设发行审核委员会和核准程序的公开提高了专业化和效率,减少了发行中的行政干预;(3)放松了上市公司收购的限制条件,为资产重组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适应当前经济改革深化的需要。《证券法》的出台解决了原法律体系中大量法规权威性低下、“群龙无首”的局面,确立了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范的总体框架。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以《证券法》、《公司法》为核心的国家法律、国务院颁布的20多种行政法规、证监会颁布的159件部门规章和自律机构制定的规则、准则等,这套法规体系基本涵盖了市场的主要方面,是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基础。

四、中国证券监管法制演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1.法制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且《证券法》中有关规定的责任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证券市场创立近8年后才有《证券法》的问世,《国债期货管理暂行办法》在国债期货市场行将关闭前夕方才露面,一些早已存在的重要市场,如投资基金领域、投资咨询领域长期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虽然颁布了大量的管理办法,但管理级别和力度均显不足。又如,《证券法》第24条规定“证券公司承销证券,应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但未指明违反该条规会受到何种处罚。

2.由于缺乏监管经验,在制定监管政策时往往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各项监管法规之间缺乏配套和衔接,影响了法制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如为抑制股市的过渡投机行为,1997年5月,证券委、人民银行和经贸委了《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炒作股票的规定》,在1999年为改变股市涣散的状况,又允许三类企业进入股市。又如,《证券法》中多次提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刑法》中没有规定在证券市场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构成犯罪的标准是什么。

3.法律的实施机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监管执法是证券法制得以最终贯彻的必要保证,我国证券执法中的缺乏严肃性和执法力度不足使大量法规形同虚设,降低了监管效率。如上市公司炒作自身股票、券商信用交易等行为虽明令禁止却屡禁不止就说明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更缺乏的是有效的执法行动。再如,《证券法》第75条规定“禁止任何人挪用公款买卖证券”,但由于证券监管机构无权查询个人在金融机构的存款账户,因此,无法举证。类似的条款还有第68、69、7l条等。

(二)对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法制建设也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

1.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证券监管和市场规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首先《证券法》本身需要完善,《证券法》的有关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须尽快制定并尽早出台,如关于客户保证金如何专款专用、如何管理的实施办法,券商分类的审批规定和融资的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与兼并的操作细则等其次应尽快完成《投资基金法》、《期货法》和《国债法》相关法规的制定,对于《证券法》出台后法律制转让流通问题、证券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问题,应及时填补。证券监管部门应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法规,以便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使监管工作和市场规范发展有坚强的法律保障。

三个代表论文 篇七

一、“两课”教育创新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许多重要的方面和丰富的内容。其中,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两课”教育中开拓创新,促进“两课”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尤其重要。进行“两课”教育创新,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本品格要求“两课”教育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而形成的科学结论,是党和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精神和宝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结果。同志非常重视创新问题,高度肯定创新精神。他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论科学技术》,199、20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可以说,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特征,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品格。因此,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我们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内容要求“两课”教育创新。在“两课”教育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使“两课”教育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内容内在地蕴涵着创新的客观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味着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决定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始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否则,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愿创新,就根本不可能始终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文化、人民的利益要求等也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必然要求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否则,就不可能适应和代表社会政治、文化、人民利益发展的要求。概而言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所以,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我们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指导方向来进行创新。

二、坚持“三个代表”思想,努力进行“两课”教育创新

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创新,就要研究“两课”教育的新问题,在“两课”教育基本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充分实现“两课”教育的根本目的。

“两课”教育基本理念的创新是“两课”教育创新的核心。教育基本理念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育基本理念展开的,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教育基本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是基本教育理念的客观化。因此,“两课”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当是“两课”教育基本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人们往往认为“两课”就是教师把社会人生的真理教给学生,教师是权威,学生则是训导的对象,学生围绕教师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把这一科学、合理的教育基本理念贯彻到“两课”教育中,树立“尊重和理解的教育”理念。具体说来,就是在“两课”教育中,教育活动应当围绕学生进行,教师当然是知识的权威,但同时必须是学生的朋友,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就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际状况,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两课”教育内容的创新是“两课”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和内容。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变化,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两课”教育的内容也必须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例如,当代的“两课”教育在内容方面必须涉及或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环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以往我们所不曾遇到的。需要指出的是,“两课”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和内容,具有其特殊性,因而“两课”教育在内容方面的创新,绝不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解释新的实际和实践,同时也用新鲜的经验和生活的实际来说明、解释、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更好地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当前,“两课”教育内容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两课”教育当中,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使学生通过“两课”教育深刻领会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分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根本指导作用和重要意义,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以及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坚决、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论文 篇八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基本任务和前进方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他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务必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他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些重要讲话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基本任务和前进方向,反映了当今中国的时代特征,也是我们党从成熟走向更加成熟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八十年的实践和经验告诉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世纪继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地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动摇这个根本。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正确认识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保持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前进方向和重要任务。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是总结我们党全部经验包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贡献,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三块基石。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三个代表”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的发展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华,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到党的性质、指针、宗旨和任务的高度加以强调,是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深刻而全面地体现先进政党的本质要求,而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层面突出加以强调,使我们党把握新形势下党建目标的视野更加开阔,任务更加明确。文化建设的方向规定了文化建设的性质。把“三个代表”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统领”,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即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化既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吸纳世界上的一切文明成果;既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又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现代特质;既包含了当代科学和文化的最新成就,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简言之,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科学品格、大众导向和人文精神。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衡量标尺和工作思路。一方面,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和实践主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来衡量文化的先进性,可以克服唯经济发展的片面性,使文化的功能不发生扭曲。在文化建设中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保护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有形态和有效途径为人民群众服务,即通过文化知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普及等方式,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精神激励和舆论引导等,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经济社会沿着公平、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通过不断地创造精神文化产品,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资源,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把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的标准。

二、大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政党,都毫不例外地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并以先进文化的辉煌成就彪炳世界文化史册。先进文化乃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具有导向价值的主流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具有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精神导向和智力支持的作用,能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先进的文化价值标准,最主要的是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家知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轴心和最高价值定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发展先进文化的灵魂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它是中国人民必然的选择。在改造中国社会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于建设先进文化的认识和实践,比任何一个政党都更加自觉、更加深广建设,先进文化之所以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二是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面对变幻莫测、充满挑战的国际形势,我们更要主动地坚守和巩固自己的文化舆论阵地,强调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决不能用文化形态的多元化代替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如果我们动摇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思想准则,如果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就难免由思想混乱导致社会政治动荡。三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它既以人类先进文化为基础,又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严峻挑战中,不会失去航标、迷失方向、丧失信心,保证我国的先进文化健康发展。

再次,发展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先进文化最主要的就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作为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从来就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着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断发扬光大,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魄力和实践勇气,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四,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由于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广泛的群众性活动,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所以,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结合实际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思想道德创新,在全社会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风尚,使崇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使全体人民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

第五,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必须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营造先进文化建设的优良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建设先进文化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如此循环往复,经济和文化才能协调发展。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必须对教育加大投入。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文化建设就失去了依托和后劲。要建设先进文化,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并适度超前发展,尽快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家要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更大发展。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宣传思想战线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形成“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那样一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文化发展局面。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六,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关系是处理好继承和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只有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才能形成先进文化良性发展的机制。博采众长,是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既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化成果,又要大胆探索和认真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经验,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向前发展。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发展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企业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学习、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建设要根据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坚持把着眼于企业提高职工队伍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的提升作为重要内容来抓,把握主旋律和正确的价值标准,坚持以德治企,努力建设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该在建立与企业经营理念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主流文化的指导,但也不能简单而生硬地照搬,应当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导入先进的文化,也就是说要从解决中国企业创新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实践表明,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之中,是企业独特的内涵、素质和风格,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一个企业保持长久的兴旺发达,要靠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一个新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但独特的企业文化很难被其它企业所克隆。产品优势是短暂的,建设良好企业文化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把企业文化真正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该在建立与企业经营理念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从塑造新时代人的行为观念入手,提出了一系列经营理念和行为理念,把“大事业的目标、大市场的胸怀、大家庭的感受和卓越的经济效益、卓越的社会效益、卓越的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的共同追求;“在‘新时代’大舞台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在‘新时代’大家庭中享受世间友谊和真情”作为广大职工的追求。他们确定了“竞争创新、科学诚信、服务温馨”的总体经营理念,注意不断完善和打造企业形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修订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企业行为,努力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是引导、约束员工的重要措施,是将企业经营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员工之中的根本保证。在企业文化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坚地位。有什么样的企业理念必然要求建立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如果企业理念是鼓励员工去创新、去竞争,就应该建立严格的业绩考评制度、创新激励机制、末位淘汰制度等。美国戴尔公司为了建立一种“每个人都是老板”的企业理念,在公司中打压传统的等级森严的管理制度,建立各层次员工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创造了“投资资本回报法”,确定员工配股奖金、赠送股票的数量,落实企业经营理念。坚持体现企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思想领先,以观念创新带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党委提出,要在新世纪继续成为振兴中华的排头兵,就必须做到“三个自觉”,体现“三个代表”,即:自觉地落实同志为宝钢的题词“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水平”要求,以建成钢铁精品基地,早日跻身世界强的优异成绩来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自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宝钢企业文化,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来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坚持企业为用户服务的宗旨,以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为人民创造财富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抓好企业文化是企业党组织和企业领导人的职责所在。企业领导人的重视与否和自觉程度是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党组织不仅仅有搞好生产经营的保证监督职能,而且对于搞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有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党组织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溶入生产经营之中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党组认为,对于中远集团这样一个资产构成多样化、生产经营全球化、员工队伍国际化的企业,企业要得到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惟一的有效途径就是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统领全体员工,不断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正是如此,短短数年,中远的企业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第一,很好地继承了中远多年来的优良传统,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员工队伍;第二,以“求是创新、图强报国”的企业精神,“服务客户最优、回报股东最大”的价值观,“全球承运、诚信全球”的经营理念,“发展在航运及物流业中的领先地位,保持与客户、雇员和合作伙伴诚实互信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回报股东、环境和社会”的企业使命等等,构筑起中远集团企业文化体系,为实现中远战略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经过实践,基本上形成了以“控制论”(由拥有向控制转变)、“整体价值最大化论”、“三个消亡论”(距离消亡、传统连接性消亡和传统结构消亡)、“四链合一论”(服务链、市场链、价值链和利润链有机结合)、“质量管理论”、“两个规律论”(规律和结果滞后性规律)、“生命线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夹板效应论”、“学创论”(“三学一创”活动)、“文化制胜论”等个重要理论为代表的企业经营之道。实践证明,具有中远特色的企业文化具有显而易见的先进性,必将成为中远集团新世纪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适应国际竞争的创新型的文化,创新是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灵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和根本要求出发,积极创新实践,提出了内化落实企业文化建设新的思路,即:内化与固化结合,文化与管理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将企业文化内化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去;渗透到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中去;体现在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体形象之上。一是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明确提出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广东移动在基本完成年提出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迎接挑战,争创世界一流移动通信运营公司”三年目标的基础上,××年根据新的竞争形势要求,又提出“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新优势,争创世界一流移动信息运营公司”的新目标,对企业重新进行了定位,由“移动通信运营公司”到“移动信息运营公司”,使企业的经营视野更宽,范围更广,召唤力更强。以战略目标为牵引,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要素指标和具体运营指标,进行了由技术导向和客户导向转变等十大战略性调整,争创“提高用户忠诚度,保持新增用户市场份额”等五个竞争优势,全面整合资源,不断提升资源价值,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出品牌的新优势,从而取得了新一轮的超常发展。二是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出发,充实和完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源于企业,源于员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员工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客体,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提出了“尊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企业为原提供发展机会和舞台,同时也要求员工努力工作,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机智和目标,从而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目的。“以德治企”就是以企业文化来治理企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以德、才为标准,把员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认同公司企业文化,又叫强能力和良好业绩的人,这是公司必须留住的人才;第二类是认同企业文化,但缺乏能力的人,给他提供第二或第三个机会,换个岗位或送去培训,安排适合他做的工作;第三类是不认同企业文化,但有能力的人,加强对他的教育,使他认同企业文化,转变为第一类人,否则,就叫他离开企业;第四类是不认同企业文化,又没有能力和业绩的人,通过有效的淘汰机制,尽快让其离开企业。三是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面开展企业“创新服务”。企业是赢利组织,但同时担负着社会责任,广东移动提出了“服务第一、赢利第二”的服务观念,把服务放在第一位。致力于转变服务观念,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从规范服务向个转变,从标准服务向超值服务转变,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和利益,秉承“沟通从心开始”的服务理念,真心真意待人,专心用心做事,以世界以流企业为目标,建立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致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缝隙覆盖,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网络服务;以零距离、个性化、全方位、满意的“沟通”服务理念,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他们通过“移动梦网”合作模式,直接同多个服务供应商签定了合作协议,为客户提供了种新业务。这些新业务、新服务项目的推出,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符合广大客户对移动通信服务的需求,体现了公司“客户是企业生命所在”的价值观,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逐步提高。

149 4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