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教案模板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牧童》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7篇】

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牧童》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7篇】,欢迎借鉴。

《牧童》教案 篇一

一、引言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由于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

能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纠正学生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呢?能否找到一种方法让学生喜欢欣赏音乐,并能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呢?

二、寻找突破口

面前的问题已非常清晰,而要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欣赏音乐。那么,怎样才能激起他们欣赏音乐的主动性呢?新课程明确提出:“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姐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何不以姐妹艺术为突破口,找几幅意蕴、主题与音乐表现内容相近的美术作品,借助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纠正不良的听觉习惯呢?

三、教学设计

带着创新的激情,我开始新的尝试。

伴着校园歌曲《童年》激情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出示《牧牛图》),画中表现的情趣,你感兴趣吗?”学生眼中新奇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幅画:“老师,这画里的地方可真美啊!是哪儿?”“你看那牧童,和我们差不多年纪吧,坐在牛背上他都不怕牛发脾气吗?”“好象还在唱歌呢!好羡慕啊!” 显然,他们被牧童的天真,大自然的美景,带到了一个奇妙的境界中。

不少学生已经恨不能到画中的地方一游,我遂简单介绍作品,借机引出曲子:“这幅画是我国著名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它表达了李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这幅画不禁让我想起一首钢琴独奏曲。”(展开教学)以《看山图》为背景,学生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思考:

1、这首钢琴曲你听过吗?

2、乐曲分几段,段落与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没有听过,乐曲分三段,第一段有点抒情,又有点欢快,第二段忽然速度加快,跳跃性很强,感觉心情十分的高兴,第三段重复第一段,但似乎又有点变化,最后渐弱、渐慢结束。

通过问题反馈,我发现学生已经被音乐所吸引:“音乐家贺绿汀先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李可染则用绘画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表达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学生颌首称是中,我将课堂推入下一个环节:“分段欣赏《牧童短笛》,在老师出示的《牧牛组图》中,寻找与本段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最相近的一幅作品,并说说两者的联系。”

通过《组图》紧紧抓住学生听音乐的耳朵,不再是以前无意识的听,或“听而不闻”,而是一边听,一边看图,一边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仅仅会听还不够,还必须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耳朵。我遂引借他人的欣赏所感,诱导、激发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著名作家刘心武在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后,写下了散文《牧童短笛》,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师生有感情的朗读。)

“说到底,人们吟物、吟牛,配之以青草绿柳、溪水湖泊、夕阳微雨,到头来还是表达一种人内心中的呼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个人欣赏,心中有一个牧童形象,一百个人欣赏,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牧童形象。让我们一起静听《牧童短笛》,寻找心中那童年的趣境吧。”(完整欣赏全曲)。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音乐,学生们竖耳静听,思绪飞扬,看着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我心中窃喜:“能否将你们在音乐中见到的牧童或景物向老师描绘一番呢?”

学生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音乐家贺绿汀先生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李可染则用绘画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表达的目的是一致的。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在音乐中的所见所闻吗?那么同学们就在课后将自己的欣赏所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下节课展示大家的作品。”

四、教学效果自评

由于教学设计反常规,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最后的作业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反馈显示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创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没有一个同学对音乐的感受是一样的,他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有绘画作品,有诗歌作品,有雕塑作品,有文学作品(诗歌、散文)……。(部分作品无法收集,这里就不展示)这虽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但它结合了美术、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也可以说是一节艺术课,我市下学期起将实施新教材,这即是一次对艺术课教学的有益的尝试吧。它使学生在知识上扩大视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心灵上相互沟通。

五、收获与反思

1、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听音乐的,只是生活中冲刺了各种音乐,使他们对音乐麻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向学生推荐并且把他们的胃口吊的足足的,不愁学生不喜欢欣赏音乐。

2、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姐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服务。本课即运用了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音乐课课后不布置作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是课堂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开放,而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就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封闭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音乐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不能盲目布置而导致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新课程的改革,也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改革,新课程下的音乐课需要“全才”教师,需要教师在文学、美术、哲学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

六、学生作品:

牛背上的童年

童年?童年就像一粒青果子,涩而又甜,但那都是快乐的。摇荡在风中,摇荡在雨中,摇荡在牛背上的欢乐的童年,更别有一番回味。

笛声中,传来牧童欢笑的声音,他们的学问在牛背上:天到底有多高?为什么太阳落到山的那一边?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牧童也有梦想,梦想在山中,梦想在远方,梦想在未来。

笛声中,传来牧童欢笑的声音,他们的欢乐在牛背上:我那只蟋蟀将军又打赢了!昨天我打了一只鸟!今天我们玩骑牛比赛,好吗?牧童也贪玩,贪玩在山中,贪玩在田野,贪玩在小溪。

笛声中,咦?只是传来草儿的气息,牧童呢?瞧,他躺在草丛中,把斗笠盖在脸上,他在想什么呢?他在想家人?在想朋友?还是在想什么鬼主意?或者只是在打盹?

山的那边红了半边天,笛声中,牧童骑着牛儿,淹没在夕阳中。

乡间的小路

垂柳依依,花香幽幽,池水清清……牛背上牧童的笛声在荡漾。此时,阳光洒满大地,鸟儿们也赶集似的,扒开绿叶,钻了出来,为春天的风景画添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放牛娃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微风亲吻着他的脸颊。牛儿在一旁静静地吃着草,似乎对眼前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爱恋。牧童深情地吹起一首曲子,顿时,蝶儿们手拉着手在草地上翩翩起舞;蜜蜂也忘情陶醉在这花香和歌声的海洋里;牛儿似乎也吃饱了,“依偎”着草地,正闭目养神,欣赏着这美妙的曲子,牧童的笛声一曲接一曲,树林里的一切生物,都仿佛是一个个精灵,他们在欢歌跳跃……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春天的黄昏真是格外耀眼,温和的太阳在山那边只露出半个脸庞,天空各种形状的云都在像波涛一样翻滚着。牛背上又响起了一阵清脆的笛声。

《牧童》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关注牛、羊头和身体的关系,通过变换它们的不同位置,大胆表现其各种动态。

2、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感兴趣,萌发关爱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草地的背景图、供欣赏的羊群和牛群图片、可操作的牛的头部和身体。

2、白色画纸、绿色彩色纸、记号笔、黑色炫彩棒、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认识牛群。(认识牛的不同动态)

(一)观察讨论

导入:夏天草原上青草绿绿,牛群们来到草地上吃草(ppt)

1、了解牛的基本特征

关键提问: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牛的身体很健壮,牛角硬硬的、弯弯的,尾巴细细的。

2、区别牛的不同动态

关键提问:草原上,牛群们都在干嘛?(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观察,有比较性地去回答)

小结:草原上,牛群千姿百态,生活的很悠闲。

(二)操作演示

过渡:谁愿意来试试,把牛群请到我们画纸上。

(教师上前摆放出不同方向的牛,xx小朋友添画四肢、尾巴)

追问:还可以怎么动?(教师上前演示,并添画四肢和尾巴。)

(不断地引导幼儿发现变化头部和身体的'位置,牛就会有不同的动态)

二、认识羊群(认识牛的不同动态)

过渡:牛群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瞧,羊群们也来了。(出示幼儿两幅作品图)

关键提问:羊和牛长得哪里不一样?

小结:羊的身体、头顶、尾巴都是卷卷的,非常可爱。

三、学做小牧童。(大胆表现羊、牛的各种动态)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小牧童,带着牛群和羊群到草原上去放牧吧。

指导语:

1、比一比谁放的牛群、羊群更灵活。

2、请牛群、羊群快点吃青草。(引导幼儿添画草)

四、数一数,比一比。(玩数牛羊的游戏)

过渡:小牧童们,谢谢你们,照顾好了牛羊,让它们吃到了香香的青草!让牛羊到更大的草原上来吧。

1、幼儿按牛、羊分类摆放作品。

2、提问:放羊的小牧童和放牛的小牧童,谁更厉害,看看谁放的数量比较多。

每队各自挑选出一幅最多的一群羊或牛(目测),然后分别数一数,多者获胜得一分,最后看哪组分数领先就获胜。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信息资料

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习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

(板书:画家牧童)

2、齐读:

你发现了什么?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

(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

(板书:大人,小孩,画画,放牛)

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学生回答交流。

3、教师小结:

大画家画了《斗牛图》后,小牧童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指出他的错误。大家都呆住了,然而,画家却把小牧童叫到跟前,虚心听取牧童的意见。

4、认识画家:

⑴你了解戴嵩吗?

⑵从哪些句子看出他很著名?将句子画下来。

⑶(课件出示句子)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⑷练习用一就说话。

⑸课件出示我知道中有关戴嵩的内容。

5、过渡: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斗牛图》是怎样画的呢?

三、对比感知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画家画画的句子。

⑴课件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突出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指名读,老师评,学生互评。

(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⑵边表演边用自己的话说说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⑶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2、思考:

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⑴出示商人、教书先生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用称赞、赞扬的语气)

范读,分角色读,指名读,师生互评。

⑵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图上还有些什么人,他们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谁的眼睛亮:课文里有三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找找看?

4、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⑴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练读牧童的话。

⑶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形:

人们的表情怎样?又会说什么?

⑷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评议读、范读、表情朗读。

5、指导:

像炸雷一样的声音怎么读?

此时,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戴嵩的画错在哪里?

谁能当一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

老师与改画的学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话想说?

(相机板书:谦虚、勇敢、实事求是)

2、对比感悟:

戴嵩和牧童有什么不同?

3、小结:

他们年龄不一样,地位不一样,生活不一样,,但是他们具有的优秀品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那,课题这样写合适吗?

(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4、小组内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五、拓展延伸: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

六、总结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向我们展示了大画家的谦虚、崇高与伟大,展示了小牧童的率真,敢于挑战权威的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牧童》语文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准备】挂图字卡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小小的牧童,竟然对着著名的大画家戴嵩的画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胆量令人佩服。这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齐学习21课《画家和牧童》。

2、相机出示课题。画家和牧童

(“画家”写的大些,“牧童”写的小些)

(齐读课题)

3、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⑴自已小声读课文。要求不指读,不读错字,不加字添字,边读边想,把使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⑵小组中展示,同桌或小组中互相读读,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情况。

⑶小组中交流一下,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

⑴出字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⑵图上的哪一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⑷对比,感悟人物品质:

戴嵩──牧童

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

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

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

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

⑸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练习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们的评价。

如果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用对话的速度,天真质朴的语气读牧童说的话。

(教师可适时范读,引导评读、仿读、赛读、表演读等)

⑹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容表现出来。

⑺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

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⑴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

⑵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

(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⑶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快来告诉老师和同学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同学们不但课文读的好,表演的好,而且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也很好,真了不起!能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老师听听吗?(分段自由选择读课文)

2、同学们,从大家流利的读课文中老师知道你们把文中的生字都认不下了,还有不认识的吗?这节课咱们就想办法解决。

二、生字教学

1、各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找出来划住,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学会它们。(生字全部学会的同学,可以当小老师,在组里帮助其他同学认字;也可以查字典;问老师;等等)

2、小组内同学们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可以认卡片;也可以自编谜语,自编游戏。)

3、投影片出示要求会认得生字词:戴上价钱购买浓墨涂抹和蔼批评翘起来驱赶苍蝇惭愧拱手(自由读读,不认识的看看书或问问同学;一起读一读。)

4、小黑板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兄呆商抹挤拱决价钱购批评

⑴指名读读,说说它们各是什么结构的字。

⑵同桌讨论,你读了些字发现了什么?

“抹,挤,拱,批”四个字都有提手旁。

“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不一样。

“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写法不同。

“钱”字和“浅”字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⑶示范指导: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旁和斜钩的写法。

“钩”:“宝贝”的“贝”字和“匀画”的“勾”字都写的瘦长一点。

学生在书上描红,并练习书写。

同学们,你们能帮这些生字找些朋友吗?(指名说)

三、拓展延伸

用你最喜欢的字组个词,再说一句话。(小组内进行)

说说你有更好的办法很快的学会这些生字吗?(指名说)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

课外收集能说明“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故事,自己读读,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华罗庚的故事等。)

《牧童》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不同的语气表达,从人物对话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理解词语,理解时积累,积累后运用词语说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获得生活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不同的语气表达。

教学难点:从人物对话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导入。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情况。

三、品读课文。

(一)、体会“著名”

1、重点句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出示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

通过对比理解关联词“??—??就?”,进行说话练习。

2、重点句2: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读中理解“没有不”的双重否定的意思。

(二)、学故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1)、戴嵩给朋友画了一幅什么画?(2)、戴嵩是怎么画的?(3)、画得怎么样?2、学生反馈。

重点句1: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借助生动画面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意思,从“一会儿,一会儿”里体会画家的高超技艺,并试着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

重点句2: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

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作品的著名。理解、积累词语。

重点句3:牧童和画家的对话

从“画错啦,画错啦!”入手,抓住牧童和画家的对话,读议结合,理解画家戴嵩和牧童的品质。

四、拓展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着两位朋友说点什么?五、小结。

板书设计:

21

画家(图)

画家和牧童

指出不足

—————牧童(图)拱手感谢

(勇敢)3

(虚心)

《牧童》语文教案 篇六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朗读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之一。只有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反复地朗读,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我牢牢把握住了“读”这条主脉,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体会戴嵩画技高这一部分,我出示了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戴嵩画技高,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2)读读画下来的句子,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学、讨论后,进行集体交流。

【教学片段一】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一句说明他画得很好,很吸引人。(师出示该句。)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肯定是画得非常好。

师:你注意到了“一……就……”。老师这儿还有一句话(出示“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你们读读这两句,比较一下,感觉有什么不同?(生自由读。)

生:我发现第一句更能说明他画得好。如果没有“一”和“就”,就表现不出他的画一下子把人们吸引住了的意味了。

生:没有“一”和“就”,可能就变成挂出来好长时间,人们才来观赏。

师:是啊!看来这“一……就……”的作用还真大。谁来读读这个句子?(一生读。)

生:如果她把“一”和“就”强调出来就更好了。

师:你试试,行吗?(该生读。)

生:读得很好,让我感觉到戴嵩的画非常受人欢迎。

【教学片段二】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我从“神笔”知道他画得很像,因为神笔画的东西可以变成真的。“画活了”也可以看出他画的牛就像是真的。

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我知道他的画画得像真的一样。

生:我还从“绝妙之作”看出他画技高超。因为“绝妙之作”就是最好的作品。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做商人、教书先生,夸夸戴嵩吧!(学生分角色读。)

师:大家评一下他们读得怎样。

生:倪思杰没有把“画活了”读好,应该是“画活了,画活了”。(读时强调了后半句)这样更可以说明戴嵩画技高。

师:我发现你读的时候,第二个“活”比第一个声音拉得更长,读得更重,真像个教书先生!

生:我觉得董力读得特别到位,很像商人。

师:每个同学与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穿针引线,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让他们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感悟,领悟文章的人文内涵。

二、悟中学写升华情感

根据学生初读后的感悟,利用教材上需要学生掌握的句式“一……就……”,我指导学生练习“写”,并把这一练习贯穿于整节课,并注意循序渐进、分层实施。在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课文,感悟到了戴嵩高超的画技。此时,我便抓住契机,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片段三】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觉得戴嵩的画技的确相当高超。(出示课文1—4自然段,“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一句有下画线)难怪课文里这样说──(生齐读这句。)

师:(出示:一……就……)你能不能也用它夸夸戴嵩的画技?(学生自由练习后,教师指名回答。)

生: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围过来看。

生: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人出大价钱买。

生:戴嵩的画一画完,就得到了一位商人的称赞。

生:戴嵩一挂出《斗牛图》,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

……

师:看来,戴嵩的画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要求“写”,难度偏大。在教师的引导下,想想说说,对这个句式就有了初步的运用能力。有了前一次练习的铺垫,当继续品读、感悟之后,在表达戴嵩“虚心”这一特点时,就要求学生“写”了。

【教学片段四】

师:刚才,我们用了“一……就……”夸了戴嵩画技高。现在,你能不能也用它来夸夸戴嵩的虚心?请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能干的同学可以写两句。如果觉得自己有困难,那就看看练习纸背面,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来写。(生写,师巡回指导。)

生1:戴嵩一听牧童说他画错了,就立刻请牧童为他指出错误。

生2:戴嵩一听到牧童说他画错了,就马上把牧童请到了身边。

戴嵩一听完牧童的话,就连连拱手道谢。

生3:牧童一指出戴嵩的错误,就被戴嵩虚心接受了。

戴嵩一听完牧童的批评,就连忙对牧童说“多谢你的指教”。

生4:戴嵩一听牧童说他画错了,就非常诚恳地请牧童指出他的错误。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他们的表达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写的练习上,我设计了三个层次供孩子选择。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都能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悟表达出来,提高写话的兴趣。这样的“写”的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仅让学生学习从课文中寻找素材来进行造句、进行表达的方法,同时也是从“读—感悟—写”这一过程后感悟的深化,理解的内化,情感的升华。

考虑到学生学完课文后会有很多的话想要表白,为了使他们将朗读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认识升华为内在的情感,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吐露心声的环节──“我想说”。我还特意设计了“小词典”,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将课上所学得到延伸;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个性来诠释文本,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 篇七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组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情感丰富,具有深刻内涵,而且非常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以下是我教学完《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语言、通过动手改画来感受语言、通过动笔标画词句来学习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综合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评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能更好的体会大画家戴嵩在画画时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导学生在看图时主动展开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在《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动笔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标画的词语,合作学习。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标画出来,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

117 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