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优秀3篇】

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优秀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 www.haozuowen.net 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次真好》: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短文两篇》教学杂谈

2、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设计好学习任务,这是创新的前提。如教《行道树》时,我安排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具体探究,采用“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的形式,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然后集体探究。教师这样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间合作互问互答就已经解决了,不能解决的一般来讲,就是难懂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⑴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同学给予解答,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痛苦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就承受了这种痛苦──“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痛苦又能给与我们深沉──“制造清新”“勤生绿叶”“献出浓阴”,给市民带来快乐。可见,同学之间的合作就解决了问题。

⑵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这也是一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其他同学解释说,不矛盾。因为“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为城市制造清新。接着老师补充,“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通过这种生生、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思维的碰撞,就产生了火花,有了矛盾不矛盾之争,在争论中培养了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探究方法指导例谈〗

二、创设问题探究

所谓问题就是指疑点。它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并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掌握思维方向,以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具体方法有:

抓住关键词句,设题探究。如学习《行道树》一文时,我让学生抓住“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给予我们深沉,”这一关键句,从“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并紧扣“神圣”、“痛苦”、“深沉”这三个关键词解答,很快就能使学生融会贯通,把握全文主旨。

〖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浅谈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

四、实验演示,动中激趣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因而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小实验或演示,由教师或学生以亲自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能撩拨起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第一次真好》,一上课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当学生发现横着把苹果切成两半,横切面是一个五角星时,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强烈的好奇心为授新课创造了良好时机,而且有利的激发了学生大胆尝试有益的第一次的兴趣,也为学生谈第一次的感受积累了话题。

〖语文课堂—学生提问的摇篮〗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不用讳言,学生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学生是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地提出问题。本着“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教师除了自己指导外,要及时地利用学生资源,让程度好的带动程度差的,精心安排小组的划分。根据班上人数,将其划分成若干小组,轮流指定数名同学任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有时让四五个小组负责提出问题,另七八个小组负责分析解决问题;有时选择一些学生组成一个有教师参加的特别小组,负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鼓励其他小组的学生对这一个特别小组的问题答案提出质疑,在争论中达成共识;有时男女生混编以女生的心细与男生的大胆相结合,弥补各自的不足;有时男女生分开以激发竞争意识。总而言之,形式多样,不一而足。如教学《第一次真好》这类与学生生活较接近的自读课文时,我交由学生合作讨论解决,自己提问,自己分析,自己解决,让出讲台鼓励一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胆量较大的学生上讲台去阐述观点、讲授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不过,像教孩子走路“牵是为了不牵”一样,我们这里倡导的合作方式,提出问题只是第一步,最终还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提出自己最高的水平的问题来,即是说“合作是为了独立自主”。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题及答案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能牢牢地记住这两篇名文。这道题要在课上完成,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熟读成诵约需35分钟,默写约需10分钟。要让学生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此外,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本题中前两小题是依据整体感知的需要设计的,应作为讨论的重点。下面分别说明:

1、《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在讨论前最好先告诉学生这句话的出处,说说省去前半句的原因。

参考答案见“整体把握”。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对号入座”。本题切忌搞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3、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揣摩语言。

①可以先问学生:作者是否不喜欢听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回答。)“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什么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②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为了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无妨先读读白居易的《买花》诗(见“有关资料”),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

本题也不要求统一答案。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熟悉“之”的三种最常见的用法。切忌讲语法,非讲不可也只能讲到词性为止。文言虚词的用法实质上是个习惯问题,读得多了,养成了习惯,就不会觉得它难解。所述三种用法中的最后一种跟诵读的关系尤为密切,例如“无丝竹之乱耳”,去掉“之”字后,句意并未变化,但读起来就不如原句顺口且有韵味;“有何陋”读起来语气就不如“何陋之有”那样强烈。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答案:①的。②表示舒缓语气。③同上。④表示强烈反问。⑤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八年级教案语文上册人教版 篇二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 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说明了 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 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课后推荐阅读书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方法。

2、背诵、默写。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三峡,素有“历史画廊”之称,也有人把它称作长江的珠冠,是世界有名的大峡谷之一,集山水于一处,山势雄奇险峻,江流奔腾湍急,峡区礁滩接踵,夹岸峰插云天,加上沿岸历史名胜古迹,碑刻题词,生动的神话传说,使三峡成为名闻遐迩的游览胜地,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赞颂,而在众多的篇章中,不得不提的是最早介绍三峡的郦道元,他的《三峡》也曾多次被引入到介绍三峡的文章中。

二、作者简介:

郦道元:(?-527)字善长,北魏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研究古代地貌的重要科学专著,而且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三、正音正字:

1、通假字:阙――缺

2、古今异义:

古今

自如果自己

或有时或者

虽即使虽然

属连续属于

3、词类活用:

奔:动-名,飞奔的马。

湍:形-名,急流。

清:形-名,清波。

空谷:名-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4、一词多用: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哀转久绝消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君有病在腠理病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五、布置作业:字词解词,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请同学介绍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分别穿重庆市的奉节、巫山,湖北省的巴东、秭归、宜昌等地。自古以来遐迩闻名。现在的三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魁首。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他的文章里写到“如果只允许说出一个最值得一去得地方,我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去三峡。”可见三峡的魅力。不管是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不是去一次三峡就可能览尽的,更不是一篇文章能够道尽的。那么,如此丰富的三峡我们要如何去表现呢?

下面,我们就随着郦道元的笔去感受一下1500年前的三峡,看看他是如何表现包罗万象的三峡风貌的。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思考各段的内容及全文的结构。

2、内容分析:

1)提问:请同学简单概括各段内容,说说文章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总三峡形势

分四季景色

2)抓住景物特点:

提问:在描写景物时,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表现,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何景色,有何特点?

明确:

A.三峡形势――山岭连绵峻峭,江流狭窄。

描述对象――三峡范围――七百里

山势连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峻峭――重岩叠嶂,隠天蔽日。

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既写出山势险峻的程度,又表现江流狭窄的状态。)

B.夏――水势凶猛迅疾(奔放美)

水凶猛――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在水大流急的夏天,船只不便航行,交通被阻断绝,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还是有人冒险航行――“王命”一般人人要遵从的,不敢也不能违抗,更何况“急宣”,可见情况的特殊,所以即使遇到急流水涨,也要去闯。

提问:“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写此为了表现什么?你能想到与此内容相似的一首诗吗?

明确:两者相距“千二百里”,路程遥远,却能于一日之间到达,可见航行之迅速,夏水的湍急。作者用“乘奔御风”来与船速相比,夸张手法写出三峡水流的迅猛速度。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也描写了三峡的水流之急。但是与诗人一路饱览着湖光山色的轻松心情不同,在三峡夏水骤涨的急流中冒险航行的船工,若不掌握熟练的行船技术,不熟悉三峡急流的活动规律,不了解三峡的航道,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王命急宣”的任务的。

C.春冬――清荣峻茂(清悠美)

清――状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素湍――浅水――回清――动态

绿潭――深水――倒影――静态

“素湍”写峡水最急处往往是有滩的地方,滩水较浅而又多石,水流石上,被石阻挡,激起浪花和泡沫。“绿潭”写无滩之处,因流速缓慢和水深所致,江水平静深澈,倒映各种景物的影子。再加上“悬泉瀑布”一道道悬泉飞瀑上接山巅下接水面,凌空而下,喷洒冲刷飘荡于群山岩壑之间,声震于怪柏林树之中,各种景物都连缀在一起,充满了生机,这是一幅多么瑰丽壮观的图画啊;

描写有浅水深水之分,缓流急流之别,写景动静相照,色彩互异,相映成趣。

荣――状树木,多生怪柏。

“多”说明柏树的数量。

“怪”不仅描绘柏树的千姿百态,新奇怪异而且也暗指柏树能在“绝巘”上倔强生长,令人感到奇怪。

峻――状山,绝巘。

“绝”写山的异石嶙峋,陡峭险峻,与前“重峦叠嶂”相照应。

这里的描写既补充了第一段所写山景的形象,而且构成了山水树木交相辉映的优美秀丽画面,使“回清倒影”的内容更具体。

提问:为什么同是写水,“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却没有放在一起;

明确:“素湍绿潭”――俯瞰江水所见,侧重写水,但并未离开崇山。

“绝巘多生怪柏”――仰望山峦所见,着重写山,但又处处紧扣着水。

山山水水融为一体,有动有静,绘声绘色。所以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见作者对如此美景的热爱。

D.秋――凄清悲凉(凄婉美)

提问:本段没有像前两段直接点出季节,从那个词可以看出季节?

明确:“霜”――暗点秋天的时令。

“凄清”――林寒涧肃。

三峡叶落水枯,林树间显出一片萧瑟寒意,山涧里保留肃杀寂静气氛。

“悲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猿猴居处在“重岩叠嶂”“绝巘”的树林里,故称“高猿”。

“啸”声长,才感到是“属引”,才在“空谷”中传响,也才能“久绝”。

“凄异”,“哀转”的猿鸣,烘托了秋天萧瑟的景色。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再次表现了三峡山势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而且除突出狭长之外,还烘托出山势回曲,峡谷幽深。(侧面描写)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作者对三峡作了周到精细的观察,抓住了三峡景色变化的特色,全文仅用一百五十五个字,就把三峡一带雄奇秀丽的景色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读者面前逐一展现开来,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3)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提问:在对三峡不同季节进行描写时,作者为什么没有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而是采用这样的顺序?

明确:这是根据三峡的特点来安排的。文章开篇总写三峡形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高峻,极言河谷之窄。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天的江水大,水流急。与奔腾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象,春冬两季水势状况比较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之时,故有“清荣峻茂”之妙景。与冬春之时的“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的秋天,而此时“高猿长啸”才更显悲凉。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色。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不仅如此,就是在具体描绘景色时,作者也是按一定顺序,如第3段,先俯瞰写水,在仰视写山。

小结:可见,正是由于作者有层次的描写景物,才可达到举一隅以概括全部的目的,在极短篇幅内写出了包罗万象的三峡风貌。

三、 小结:本文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胜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今天,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明天,在中华大地的山水之间会有同学们规划建设的身影。

四、布置作业:背诵;练习册。

板书设计:三峡

三峡形势山岭连绵峻峭

江流狭窄

夏水势凶猛迅疾

春冬清荣峻茂

秋凄清悲凉

作者抓住特征表现景物。

有层次的描写景物

130 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