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优秀13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13篇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篇一

学  科

数学

年 级

五年级

册 数

第十册

单 元

课  题

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比例的意义

1.复习。

⑴说说什么叫比?

⑵求下列各数的比值:

12:16      3/4:9/8   4.5:2.7     10:6

2教学比例的意义

例1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下面的等式:

80:2=200:5   或80/2=200/5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二、巩固练习

1.   第68页“做一做”的题目。

⑴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6           0.8:0.4和2/5:1/5

⑵做第46  页的“做一做”

⑶  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式

⑷做练习十四的第3题

二、教学比例的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80:2=200:5

内项

外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  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  巩固练习

⑴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⑵做第47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2、4题 。

板书设计 :

教学札记: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二

本周三,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三

阿红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一)(出示):1、王艳在文具店里用1 5元买了3本练习本,李丽用2 5元买了5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二)反馈:(1)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能简单地说说你的理由。

(2)还有别的方法吗?

(3)这两个比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为什么?

(三)(出示):2、3月10日下午2点,学校8米高的旗杆影子长5米,旁边一棵高120厘米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米,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长的比。(8:5   120:75)

这两个比能用一个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比例的意义。

1、老师:像1 5:3=2 5:5  ;8:5=120:75这两个式子,我们给它起了个新名字——比例。那么你能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2、得出结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3、完成“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见书上“做一做)

4、试一试,5:8   1:5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5、反馈:(1)你给5:8找的朋友是(    ),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2)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6、师生小结:如果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自学课本。

前几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 ,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今天学习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新名字,想知道吗?请看课本第二页是怎样给它们取名的。

(2)反馈: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4 5:2 7=10:6                 6:10=9:15

:   =6:4                0 6:0 2=: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你们以1 5:3=2 5:5和8:5=120:15为例,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汇报:

我发现在这两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查一查:你随便找几个比例,看一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

(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3、练一练。

(1)小游戏:下面我们轻松一下,由你出题考老师,规则是:请你说出10以内4个不同的自然数,看老师能为能马上告诉你,它们是否能组成比例?(学生报数,老师回答)

谁能说出老师的秘诀?

(2)现在轮到我考你:4、3、6、8      6、9、4、7

(学生回答后让他说出判断理由)

(3)请你独立用4、3、6、8写比例,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把最好的办法推荐给大家。

(4)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并填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练习一第2、3题。

比和比例的优秀数学教案 篇四

数学教案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比和比例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计算、探究、验证等方法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同学们,今天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待你们来探索和发现,希望大家都能有收获。大家有没有信心?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

2、老师也准备了几个比,想让同学们求出他们的比值,并根据比值分类。

2:34.5:2.710:6

80:44:610:1/2

提问:你是怎样分类的?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两个比相等4.5:2.7=10:612:16=3/5:4/580:4=10:1/2)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题。

先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图,请同学说说图的内容。找一找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再出示四面国旗长、宽的尺寸。

师:选择其中两面国旗(例如操场和教室的国旗),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根据求出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边总结边板书: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

2.4∶1.6=60∶40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师: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4.5/2.7=10/6请同学们很快地把黑板上我们写出的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

(2)引导概括比例的意义。

同学们,老师刚才写出的这些式子叫做比例,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把比例的意义总结出来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比例的意义。)

(3)判断。举一个反例:那么2:3和6:4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比值求出来以后再看。

(4)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5)反馈训练

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12:635:7和45:9

20:5和16:80.8:0.4和4:2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课本,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各部分的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有关。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说出黑板上各比例的内外项。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在比例的内外项之间,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特性(比例的基本性质),大家想不想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4.5×6=27

两个内项的积是2.7×10=27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4.5×6=2.7×10

(4)计算验证,达成共识。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性质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判断前面的比例式,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

(5)引导小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通过计算,大家,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概括出来?

教师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4.5/2.7=10/6)“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6)判断。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反馈训练: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一)判断

1.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2.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8:2和1:4能组成比例。()

(二)、用你喜欢的方式,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9和9:12(2)14:2和7:1

(3)0.5:0.2和5:2(4)0.8:0.4和0.3:0.6

(三)填空

(1)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则两个内项的积是(),如果其中一个内项是2/3,则另一个内项是(),如果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

(2)如果2:3=8:12,那么,()x()=()x()。

(3)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是()、(),组成比例是()。

(4)如果5a=3b,那么,a:b=():()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如果能,能组成几个?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3、4和6

拓展题:猜猜括号里可以填几?

5:2=10:()2:7=():0.71.2:2.5=():25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2、3、5

比和比例的优秀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记忆和沟通分数与比、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8∶4=48∶12=16∶8=

24∶18=40∶16=15∶5=

.准备题。

(1)找出下列分数中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的?(略)

学生找出后,教师作引导性提问:它们为什么相等?谁能完整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3÷4=()4=()40=()÷12=0.75

58=5:()

6:7=()7=()7

9:()=():16

教师:由上面这两组题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与比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5:8可以写成5/8。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观察下面的比是怎样变化的。

200/240=20/24=10/12=5/6

↓↓↓↓

200∶240=20∶24=10∶12=5∶6

独立观察,思考:比的前项、后项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组讨论:看看上面的这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后,小组间交流汇报。通过交流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让学生在例2中找出你认为最简单的整数比,明确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2)出示例3:化简下面各比。

①15∶12②14∶56

③30∶60∶120

师生共同观察,找出各组比的特征,然后进行分析、化简。

第①题: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如何化简?(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

第②题: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怎样才能把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学生观察分析后,独立探索化简的方法,再交流优化的化简方法)

学生交流完后,教师进一步作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的,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乘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它们转化成两个整数比,再进一步化简。

第③题:这个比有什么特点?(三个数的连比)又如何化简呢?化简两个整数比的方法对于化简三个整数连比是否适用呢?

学生讨论后尝试化简,填在书上。

教师提示:在三个数的连比中,比号不表示除号。

三、巩固练习

1.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试着将第67页“试一试”中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生化简后交流反馈,说说方法。师生共同小结方法及注意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时,第一步一般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2.出示练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比最简单的整数比比值

9:54

34∶67

5.8∶2.9

200∶150∶26

讨论: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求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4.拓展练习。

(1)六(3)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2)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化简比?

比和比例的优秀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比和比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

【归纳整理】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1)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举例说明,并进行集体评议。

(3)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回答。

练习:解比例:

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

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出示表格: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表格,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用投影仪汇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教师举例:5∶6==()÷()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出示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说一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

出示表格。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填写表格。

(2)学生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3)指名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板书:

4.复习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

组织学生先想一想,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指名说。(多点一些基础较差的人说)

(3)巩固练习。

①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m,在平面图上用7cm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cm。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学生独立作业后再集体订正。

答案:①1∶5000②400km。

【课堂作业】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作业,然后再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七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P30—31。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准备:CAI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 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二)练习 1、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课件出示: 3    :  5                           前项    后项(2)     课件出示: 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独立思考,并在作业 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14:21 和 6 :91.4:2 和 5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1.5:3=(    ):4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五、全课总结(略)[总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老教材里面的一节概念课,往往是很多老师在选择公开课、教研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之一,理由是:看看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内容,与那些时髦的“生活化”、“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情境化”、“多元智能”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都挂不上边,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们心里的大实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让我们老师轰地一下接触到很多新生事物,众多的新生名词一涌而上,很多老师还没能来得及很好地消化,再加上有的老师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立即就要付诸于行动,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不免会出现这样一些状况:为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自己学习了一些新理念,老师们不得不给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给予“贴标签”。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对于某些课型、典型课例研究颇多,而一些老教材,特别是其中一些较难体现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被打入冷宫,《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便属于这一类。纵观这节课的教学,的确是较好地体现了新理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教者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者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于比例的这一基本性质教学,教者也没有满足于原命题的成立即止,而是在练习中让学生适当地体会到: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也成立。听课教师无不感叹:真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八

本节课重难点是解比例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是理解“解比例”的含义。我是通过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出的。给出两种形式的比例,利用比例的基本形式改写成乘法等式。这样自然就引出了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解比例的方法与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解比例的方法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化成内项乘积与外项成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来求未知项的值。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独立解决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求出相应的未知数的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认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不足之处:1:30分钟不够用,练习较少。2:网络卡顿,耽误时间。

比和比例的优秀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95-9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同学胜利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同学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同学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设计思路:

担任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保守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出现,让同学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这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去上好,应该如何让同学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自身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的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同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同学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同学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课前准备:

1、把同学分成四大组,让同学给自身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局部的知识包括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和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果,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考虑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局部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比和比例的优秀数学教案 篇十

课题一:比和比例

【重点】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提问】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比和比例”(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

2、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9页下面的3个问题,思考:

1、什么叫做比?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什么叫做

2、略

3、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举例说明。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思考、填空。

(二)检测(课本第89页的例4)

1、找3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师认真巡视,发现错例,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个题的式子,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72:96=3:46:8=3:4

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什么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看第(3)题的算式,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生说,师小结:

5、看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若对,问:认为对的请举手。若错,追问:为什么?错在了哪里?

6、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过渡:老师发现,从上课到现在每个同学都很认真,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现在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们敢不敢来挑战啊?(生:想)

六、补充练习

1、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师:同学们,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好。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十七)

第2、3、4、5题

八、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例尺的知识。本节课知识的呈现是这样的:

教材先把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归纳整理成表,通过对比使学生弄清比和比例的概念,再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其中,求比值和化简比是学生容易混淆发生错误的地方,复习时应从“一般方法”和“结果”两方面加以比较,以便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在复习比例尺时,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着重训练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十一

教学反思: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解比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解比例》教学反思》。

本课时如果先教学例2,那么,这个例题的负担太重,既要学习列比例,又要教学解比例,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两头不落实。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时的教学预案时,把解比例和列比例解应用题分开教学,先学习解比例,再学习用比例解应用题。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得较为轻松,学生掌握得较好。几个导学题前3题学生完成很好,第4题多数学生都在说解比例和解方程的相同点,共同订正后,学生掌握了二者的联系,从而很好地完成新知与旧知的顺应。

比和比例的优秀数学教案 篇十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二)]

⊙回顾与整理

1.构建比例知识网。

通过课前的复习,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我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生2:我知道了解比例的方法。

生3:我掌握了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4:我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且能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生5:我了解了比与比例的区别以及正、反比例的区别。

……

2.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明确:

①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都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①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②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看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外项之积。

3.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正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关系式:=k(一定)

(2)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关系式:x×y=k(一定)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十三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绘制地图需要比例知识,在生产和生活还经常用到两种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

一、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教材分两段,先教学比例的意义,再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根据这个基本性质教学解比例。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学,上了一节预习课,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包括获得了哪些知识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如何去把知识讲授、传达给其他同学,另外,还要记录好自己有哪些疑问等等。

二、通过一个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一个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为什么要两内项乘两外项乘,为什么不相除,或相加、减呢?通过学生的'这些表现,我感受到让学生去经历问题产生的过程,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研谨地去研究一个问题这方面还是有欠缺,还需要加强训练。针对这一感觉,我及时给学生补充讲解道:这一规律的得出,实际上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同学们说通过一个事例就能轻易下结论吗?学生说不应该这样,那应该怎么样呢?学生继续说:“应多举几例子,然后观察是否都存在这种规律,然后才可以下结论。”又有一个学生说:“得出结论之后,还应该继续举例验证。”我肯定了学生的这些说法之后,我又继续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其实科学家在发现、研究这个规律的时候,是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的,他们有可能也试着去除过,试着去相加,或相减过,反复试验,才发现两内项相乘的积和两外项相乘的积是存在一定规律的,从而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我又给学生总结:“要研究一个结论,经过一个举例——观察——得出初步结论——验证的一个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一条路走不通,就变换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习知识结论,更要学会研究。

133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