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历史名人故事【精选9篇】

时间:

历史名人故事 篇一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后代,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他为人刚直敢言,后应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 "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 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 "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

历史名人故事 篇二

房玄龄,字乔,出生于公元579年,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人,唐初一代名相。

房玄龄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父亲房彦谦,通涉五经,善辞辩,他一生为官清廉善良,所得俸禄常周济亲友。他曾对房玄龄说:“人皆以官富,我独因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这样的一个家庭,对房玄龄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他小的时候,聪敏好学。五岁那年,父亲教他读《诗经》,他却要读史书。房彦谦问他为何要读史书,他说,史书都是讲的历朝兴衰大事,可以洞察时局,运筹帷幄,像萧何、陈平那样干一番大事业。房彦谦听了很吃惊,没想到儿子这般年龄就有这等大志,心中十分高兴,便答应了他的要求,给他找来了《左氏春秋》、《史记》、《汉书》等经典著作。

开始,房玄龄读史书难度大,许多字不认识,有些句子也读不懂。他并不去问父亲,因为父亲曾经说过,他年龄太小,那么深的书,怕他读不懂,等年龄大点再学。如今字不认识,句子不懂,去问父亲,岂不让父亲抓住理了?他虽然不去问父亲,但也没有放弃这些难点,而是把这些难点都记下来,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就这样,不懂的句子懂了,不认识的字也就顺过来了。

有一次,父亲检查他的学习情况,提出了几个问题要他回答,他拿过笔和纸来,挥笔疾书,不到半个时辰,就全部答完了。父亲感到惊奇,于是问道:“我提出的问题,是让你口答,你为什么要用文字来回答呢?”

小玄龄见问,便把自己的学习办法如实地说了出来:“有些字和句子,虽然我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但在回答引用时却念不出,故只好用笔来回答。”

父亲听后,又看了看儿子用文字回答的问题,用词用字不仅完全正确,而且还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不禁被儿子的刻苦学习精神所感动,便把他记下的难句难字,给他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就这样。房玄龄用了五年的时间,读完了家中所有的藏书,文章写得也很出色,被当地人称赞为“童子博士”。

公元593年,房玄龄随父亲房彦谦到京师拜访朋友。在这过程中,房玄龄接触了不少达官贵人。他们多数认为当时天下太平,国势昌盛。有一天,房彦谦去拜见好友高基素。此人时为吏部侍郎,精通史书,学识渊博。他见房玄龄生得气宇轩昂,言谈不凡,心中很是爱惜。

席间,高基素对房玄龄问道:“听说贤侄饱读史书,被人称为‘童子博士’,不知对当前时局如何看法?”

房玄龄道:“时下人皆言天下太平,国势昌盛,但小侄却不敢苟同。”

房彦谦一听苗头不对,急对玄龄大声训斥道:“住口,不许再胡言乱语!”

高基素微微笑道:“彦谦兄何必相阻?难道是信不过我吗?”然后对房玄龄道:“贤侄不要怕,一切由老夫做主,但说无妨!”

房玄龄这才又道:“以小侄看来,现在皇帝没有积下什么功德,又不思长治久安,只会追逐声色,欺压百姓,最后必然要自相残杀,不能保全国家。现在表面上看来一片平静,其实亡国之日已经不远了。”

公元597年,房玄龄考中进士,官授羽骑尉。此时,隋文帝听信谗言,正准备废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朝野上下无不议论纷纷。吏部尚书高基素记起当初房玄龄说过的话,便对好友裴矩私下称赞说:“有才华的人我见过不少,但都不及房玄龄这个年轻人。他小小年纪,就具有如此远见卓识,日后必然会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遗憾的是我已年老体衰,看不到他实现凌云志的日子了!”

不久,隋文帝被害,杨广即位,天下大乱。

李渊起兵反隋,李世民率军进入关中,房玄龄到渭北军中投靠,受到赏识。此后,房玄龄随李世民征战,参与军机。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官至宰相。他定法令,重人才,为官勤勉,对安定天下有重大贡献,享有良相美誉。

公元648年,房玄龄病死,时年七十岁。唐太宗不胜悲痛,并为其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历史名人故事选登 篇三

关龙逢

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历史名人故事 篇四

黄忠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历史名人故事 篇五

1796年的一天,一个青年开始做导师留的数学题。

前两道题完成顺利。只剩第三道题:要求只用尺规,画出一个正17边形。

这位青年绞尽脑汁,但是毫无进展。困难激起了斗志。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难题。

导师看到学生的作业惊呆了。他激动地说:“你知道吗?你解开了遗留两千多年的数学难题!”

原来,导师因为失误,把这道题目的纸条交给学生。

每当回忆时,这位青年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这位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历史名人故事 篇六

覆水之舟

亡国之君,手中握着的最后一条马鞭。你就是卧塌下的薪柴,你就是悬在床头的苦胆了,浣纱的女子从民间一路走来,因你遗弃的棒槌已长成苎萝山的丛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苎萝村。天生丽质。2400年前,春秋末年,吴越争战,越败夫椒。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复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为兴越灭吴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后人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多或少有些对历史不恭了。

她长袖善舞,绊倒一代豪杰座下腾空的马蹄。

她柔骨似水,熄灭一代壮士胸囊四海烈火般的激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的事实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女人,一旦成为武器,没有任何盾可以抵御,没有任何矛可以击穿。能让一个君主失却江山,也能让另一个君主得到江山。

得也好,失也罢,过眼的富贵云烟,恰如太湖泛舟的那份恬静。

传说吴被灭亡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不知这片舟子是否也被覆了?

历史名人故事 篇七

安禄山问梦黄幡卓

安禄山手握朝廷的兵权,屡得战功,深受唐玄宗的赏识。一天夜里,安禄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看见衣袖长得一直拖到阶下,这令他十分费解。听闻军中有一个名叫黄幡卓的人善于解梦,于是便召来为自己解析吉凶。黄幡卓听了安禄山的梦境后为其解析为:“当垂衣而治。”

又过了一天,安禄山再次找来黄幡卓为自己解梦,说自己梦见大殿窗框倒立。黄幡卓解译为“革故从新”。

两次解梦,黄幡卓的言外之意都是说“当另立天下”。于是,安禄山借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玄宗要严惩黄幡卓,黄幡卓说道:“臣当时身不由己,出于无奈。不过臣心里十分明白,安禄山不会有好结果。臣把梦重新解析一下:衣袖至阶者,出手不得也;窗框倒立者,糊不得也。‘糊’与‘胡’音同,安禄山系胡人,暗示他不可能得到天下也。”唐玄宗听后觉得也十分合情合理,于是便赦免了他的死罪。

历史名人故事 篇八

让世人钦佩的是甘地身为总统,却从不庇护孩子,让孩子享有特权。二战开始后,他把儿子全都送上了战场,并告诫说:“拿出良心来,为美国而战!”

甘地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不仅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四个儿子在二战中浴血战火,连立战功,之后又都跻身美国政坛。

“对儿子,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甘地的这句话曾在美国人心中产生过不小的震撼,这也是他一贯遵循的教子原则。

甘地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甚至认为孩子在思想上也应该是独立的。当二战正愈加激烈时,儿子问他该怎么办。他说:“要我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你应该首先认清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你们的事是你们自己的事,我从不干预。”

甘地还竭力反对孩子依赖父母过寄生的生活。他从不给儿子任何资助,让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开辟事业,赚他们该赚的钱。但在钱财的支配上,他绝不让孩子放任自流。儿子在一次旅行中买了匹好马,却没有了回程的路费,便打电话要求父亲帮助。他回答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能卖掉马,买票回家。从此他懂得了不能无计划用钱的道理。

历史名人故事选登 篇九

陕西历史名人故事1:大禹治水立奇功

“龙门”位于黄河中游韩城境内,传说禹用神斧劈开龙门山,疏通了河道,使洪水归入大海。后代人称颂禹治水的攻功绩,尊称他是“大禹”,又称龙门为“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汹涌澎湃,正如诗人所描述的“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也便有了“鲤鱼跃龙门”的美丽神话传说。

陕西历史名人故事2:“赵氏孤儿”重仁义

春秋时期韩城属于晋国,程婴是韩城人。当时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位义士救孤、保孤、藏孤的事件就发生在韩城。现保存有三义墓和省级保护单位九郎庙(救郎庙)。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根据这一题材,创作了《赵氏孤儿》一剧。18世纪就有德、法等国把它翻译到国外,至今仍有上演。因此,《赵氏孤儿》也就成了最早被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名剧。

陕西历史名人故事3:“卜子夏”西河设教

卜子夏,春秋末期卫国人,为孔子后期弟子。子夏居河西(今陕西韩城,广收门徒。由于子夏教衍西河名气很大,韩城少粱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教育中心”,西河一带成为当时文人学士荟萃和交流学术的圣地,为西河文化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陕西历史名人故事4:司马迁功冠华夏

司马迁,西汉夏阳人(今韩城嵬东乡高门原)人,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历术家,世誉“史圣”。他胸怀大志,刚正不阿,忍辱负重,用16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编撰工作,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陕西历史名人故事5:王杰仁礼泽乡邻

王杰是清乾隆时庙后村人,乾隆时中状元,也是有清一代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位状元,官至乾嘉两朝宰相。在朝40年,历任宰相14年,告老还乡时嘉庆皇帝赠诗匾送行,其中“直到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便是对王杰的最高评价民间有一个故事,说王杰的侄子与邻居为墙根之事发生纠纷,其侄写信求助于王杰,王杰回信到:“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没想到王状元在京任官,尚且如此谦让,颇为感动,情愿自讼,也让三尺墙根,这六尺空地成了先民通行的小道,百姓叫“仁义巷”(此项今仍在,位于古城文庙巷南紧邻)。此事传开后,韩城礼让之风大兴。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就是好作文给大家整理的9篇历史名人故事,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历史名人故事的相关认知。

51 3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