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作文素材 > 美文摘抄

汉字的故事【优秀12篇】

时间: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为了让您对于汉字故事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好作文给大家分享了12篇汉字的故事,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汉字的传说故事:仓颉造字 篇一

仓颉造字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长里村北,台高6米,周长100余米,方形,系夯土建筑,原为土台,在夯土中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器皿遗物,推知为上古文化遗址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现被修葺一新,外包一层青砖砌为砖台。南面宽8米45度的斜坡,可拾级而上,中间为3米宽的水泥抹面,上书见方2米左右“仓颉造字台”五个仿宋体雕塑大字。后人为了纪念仓颉的功绩,在他的老家白水县史官乡杨武村修建了仓颉墓,在他创造汉字的地方长安区长里村修建了造字台。据史载:周穆王曾在终南山造中天台,后又在仓颉造字台建神庙,名叫“三会道场”。汉魏以后,佛教兴盛造字台被改建成了“三会寺”。到了清代,只剩下孤台古庙,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亲笔书写“仓颉造字台”石碑立于台旁,残部石碑至今犹存。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牲口、食物的储藏量在逐渐增加,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仓颉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而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了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恳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使,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仓颉是一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无论从神话学,民族学或民俗学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圣者。仓颉的功绩就在于,他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

汉字的简短小故事 篇二

汉字,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艺术瑰宝。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汉字,我和汉字之间就发生过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一次元宵节,社区发了三张邀请单给外婆,是邀请居民去社区吃爱心汤圆。面对我这只“小馋猫”,外婆只好领着我一起去吃汤圆。那时候,我才五六岁,刚与汉字交朋友,认识了几个简单的字,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心里感到特别骄傲。于是我便拿着邀请单认真地读了起来:“上‘牛’,八点到十点;下‘牛’,十四点到十六点……”为了让外婆和周围的人看出我认识字了,我又故意大声而自豪地读了一遍,没想到这一读,竟然闹出了一个大笑话。“哈哈哈哈,上‘牛’下‘牛’!”大家模仿着我的声音和口气,哈哈大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有些莫名其妙,心想:不是对的吗?上‘牛’下‘牛’呀!一点儿也没错啊!看着大人们哈哈大笑的样子,我更是十分困惑,这张纸上就是这样写的呀!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好奇地抬起了头,问外婆:“外婆,他们为什么笑啊?我不是念对了嘛!”外婆听了“扑哧”一声又笑了起来,“这个字念‘午’,不是‘牛’!”“啊?!”我顿时恍然大悟,害羞地挠了挠头,脸红到了耳根。看着周围的大人们笑成这样,我真是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吃完汤圆回到家里,我大声嚷嚷道:“下‘牛’有动画片,我要看!”突然我想起这个字念“午”,又急忙纠正了过来。但是,上“牛”下“牛”已经成了我家的笑料,妈妈知道了也常“宣传”我的丑事,我真是哭笑不得,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能犯这种错误了。

汉字可真是奇妙,许多字长得很像,读音、意思却大有不同,这使我更加敬佩古代创造汉字的人了。我们一定要学好汉字,千万不能读错音,写错字哦!

汉字的故事 篇三

一个人姓卜,名字叫不详;另一个姓冢,名字叫不消。他俩交了朋友,结拜为把兄弟。

一天,把兄对把弟说:“咱俩的姓氏都很出奇。你看‘冢’字很像‘家’,只是少一‘点’,好像官员没有纱帽一样。今日特和兄弟你商量,如果你能将你的‘卜’字腰那一‘点’,押在我的‘冢’字头上,使我成了‘家’,不是很好吗?”

把弟听了回答说:“借给你一‘点’,使你成了‘家’,也无不可,但是你成了‘家’,我就只好耍光棍了!”

汉字的小故事 篇四

最近老师让我们读了一本书,叫图解汉字的故事。让我们对中国汉字的话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里给我们讲了约有200个汉字。他给我们讲了汉字从甲骨文。到现在我们用的字。里面经历了许多种字体。比如说有。金文。大篆。小篆。楷书等等一些。 我们还可以把汉字说成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甚至比我们平常口中说的四大发明,更加伟大。如果没有了汉字,中国就不会有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 本书共有八章,每章都有许多汉字。每个字作者都写得形象生动。 给你们讲了这么多了,给你们讲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吧。这本书的作者叫唐汉。取西安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汉字研究。先后出版了,汉字密码。唐汉解字等着做。是沉寂多年的古文字,学风波再起。各种媒体报道被称为古文学界挑战。郭沫若的第一人。

这本书。你不仅讲了这些,这里面还想了一些成语故事,每个字都有一幅画。让你一眼看明白汉字的形与义。每个演变过程都展示了他们的前生今世。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当然不能避免,要不断的革新。汉字呀,不仅挡住了一次次新的攻击还一次比一次辉煌,这就是汉字的力量。 汉字在古代是没有人会用的。因为我们老师说古代人连饭都吃不饱,还学什么字?但是我们老师。还说了是一个叫仓颉的人造出的字。还说在他造出字的时候。旁人都在议论他到了字怎么样?那个字怎么样?那时候人们可能高兴坏了。

这就是汉字,外国人觉得最难学的一种文化。

汉字的小故事 篇五

有一本笑话集,可谓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门前哗啦一响,“错字大王”闪亮登场,什么一本语文书变成一本笑话集,今天就随我的脚步一起来看看我的笑话集吧,这样一看,你估计已经连嘴都合不上了,保证让你笑掉大牙。

先看姓名,此人“奶”五三班,周宇轩也。奇怪,这奶字。老师刚要读,只见我脸一红慌忙改成了“及”。此人“及”五三班,周宇轩也。顿时全班哄堂大笑,满堂大白牙格外亮眼,喝水的一下子把水吐出来,那长度可顶一条街。翻开第1页,白“露”在“屎”界上可是很“惜”有的呢。有人甚至还雪上加霜画蛇添足:白白的露水在屎界上,可是很让人怜惜的。“我的脸就像涂了口红,”有人蹦了出来,“你口红涂脸上的?”我“佛”能易也!“这个佛又错了。你可真是个糊涂鬼。”我恨不得让别人忘记这段黑历史,可能力有限,大家这“超群”的'记忆力,可以记住别人所有的笑话!这可麻烦了,接着往下瞧。

只见有志不在年“糕”。大大的印在本子上,顿时空气仿佛凝固了,世界仿佛静止了,我的心扑扑地跳着,可静不过三秒……有人发话了:“周宇轩,你真是个饭桶。”别说了,接着往下瞧,师“涂”4人去西天取“睛”。“哈哈,取‘睛’取‘睛’,你去取给我们看看,哈哈哈……”

听见全班的笑声,我说话都结巴,我脸就像发烧了一样。我不写错别字了,这可真让我印象深刻。

中国汉字简短故事 篇六

它,在长城脚下出生,在故宫中成长,在一代又一代的手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它,见证了我们这个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分久必和;它,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天灾人祸,歌舞升平。在外国人的心目中,它是神秘的秦兵马俑,是威严的故宫;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是孔子忧虑的眼神,是李白笔下的不巧,究竟是什么有如此大的魔力呢?没错,它,就是中国的汉字。

在我眼里,汉字绝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它是最有色彩、最有感情、最有气味的的。如“明亮”这两个字,你会感觉到光线充足,亮亮堂堂。而“黑暗”仿佛马上让你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一见“森”字眼前便有许多树,一见“众”字眼前到处都是人;而“愁”字使人生忧,情绪低落,“乐”字使人想笑,心情愉快……这些由笔画组成的美妙图画,这些由横竖撇那组成的字,就犹如一个个活泼可爱,有着独特性格的小精灵,让我怎么不喜欢呢?

它,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跳动在方格纸上,谱出一曲曲动人的汉字之歌;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过笔尖,顿时,一篇佳作油然而生。汉字每前进一步,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心血!

则故事 篇七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施氏食狮史》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本文为汉语中最难读的一篇,如要尝试,请先备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齿受伤。

汉字的传说故事:仓颉造字 篇八

仓颉是黄帝身边的一个大臣,有一次黄帝与蚩尤作战,需要作战图,仓颉却把图搞丢了。黄帝批评仓颉,仓颉说:现在人多事杂,用结绳记事,我根本就记不住。黄帝说:你有什么好办法?仓颉说:要是有一种图画,能把人的话分别记下来,那样就方便了。黄帝觉得有理,就命仓颉专职去造这种图画——也就是后世中国人使用的文字。

仓颉起初想了很多天,却一直没有灵感。后来他去打猎,发现雪地上山鸡与小鹿留下的蹄印是不一样的,他灵机一动:把山鸡的爪印画下来,不就可以代表山鸡,把小鹿的蹄印画下来,也不就可以代表小鹿了吗?从此,仓颉每天仰观日月星辰,俯瞰鸟兽山川上,开始大规模地创制象形文字:人、口、手、日、月、星、马、羊、鸡……

当时没有纸没有笔,仓颉造好字以后没处可记录。后来他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就把字刻到这些方格里,然后把龟壳用绳子串起来,就可以拎着当书看了。从此以后,中国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仓颉造字的传说,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典籍《淮南子》,其中有这样的记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就是,仓颉发明了文字的时候,天上突然像下雨一样落下来很多粮食,而到了晚上,所有的鬼都在黑暗之中放声哭泣。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中国宋代学者张彦远在《历代名画选》中这样解释:「(造字以后)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就是说,人类有了文字记载和文字交流能力以后,可以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大自然的奥秘也将被一个一个地认识到,所以值得庆贺,天神也为人类高兴,奖励给了人类一场粮食雨。而鬼怪们则知道,人类有了文字,能力就会无限增强,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会安于平淡的日子,欺骗狡诈,争夺杀戮,将由此开始,天下将永无太平的日子,连鬼也会无处藏身,不得安宁,所以鬼怎么可能不哭?

在历史上,中国大陆一次一次地陷入分裂,又一次一次地重归统一,其原因很多,但其中,汉字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柏杨先生在其《中国人史纲》中这样说:「即令是一个民族,如果分离过久,因言语和文字的不同,都会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罗马帝国拉丁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一旦土地隔绝,言语相异的人,各自用字母拼出各自的言语,不同的各种文字,遂纷纷出现。各地区人民,不可避免的差距日增。我们可以说,自从纪元前腓尼基发明拼音字母,欧洲就注定了不能统一。中国境内的言语分歧,比欧洲更甚。可是中国没有字母这个工具,不能用拼音的方法制造各自的文字。在广大辽阔的中国领域之内,中国字像一条看不见的魔线一样,把言语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血统不同的人民的心声,缝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虽然长久分裂,却一直有一种心理状态,认为分裂是暂时的,终必统一。」

仓颉也未必会想到,他造的字,还有这样的功效吧。

汉字的小故事 篇九

谜语和汉字的字形、字音或字义有密切的关系。谜语,按谜底可分为字谜和非字谜两大类。

“谜语”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刘勰认为,谜语是由“隐语”发展来的。在曹魏时代,正式形成今天通常所说的谜语。南朝的《世说新语》一书,记载了有关曹操和杨修的几则谜语故事。其中一则说,杨修为曹操建筑相府大门,刚架好椽梁,曹操看到,让人在大门的门板上题了一个“活”字。杨修看到这个字后,便让人们把大门拆了重修,说:“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宋代以来,制谜猜谜活动广为流行,形式繁多。因元宵节赏灯时要将谜语写成纸条,贴挂于灯上供人品猜,于是又有了“灯谜”之称。这种习俗至今在许多地方保留着。

字谜的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有的是综合利用字形、字义间的关系。比如:“看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它的谜底是“日”字。因为作为事物的“日”(太阳),看去是圆的;写作“日”,是长方形;作为时间单位的“日”,冬季夜长昼短,夏季夜短昼长。

有的是利用字形结构和笔画关系,这种谜语比较常见。比如:“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谜底是“省”字。因为“自”、“小”两个字合在一起,是“省”字;“目”、“少”合在一起,也是“省”字。

还有的是利用错觉造成字谜。比如:“先写了一撇,后写了一画。”谜底是“孕”字。前半句以“了”和一撇构成了“乃”字,后半句以“了”和“一”构成了“子”字,“乃”“子”合在一起就是“孕”字。再如:“道士腰中两只眼,和尚脚下一条巾。虽然平常两个字,新进秀才想不清。”谜底是“平常”两个字。因为“道士”谐音是“倒‘士’”,即“干”;再加“两只眼”,就是“平”字。和尚的“尚”字下面再加“巾”字,就是“常”字。

此外,还有以谜面为字的谜语。如:“乙。”它的谜底是俗语:“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因为“乙”与“一”的读音相近,“乙”在序数中排在“甲”后面,表示第二。

汉字的故事 篇十

“风”在甲骨文中看上去像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此字实为凤凰的凤的本字,象形。而“风”这种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既难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又难以描画出具体的形状,因而将“凤”字借用为“风”。如甲骨文中的“大风”就是“大凤”,“小凤”就是“小风”,“不凤”就是今天不刮风。

到了小篆时代,人们将“凤”字还给了“凤凰”,而造了一个“風”字,“風”为“风”的繁体字。《说文解字?风部》:“风,八风也。……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六书故?动物四》:“天地八方之气吹嘘鼓动者命之曰风。”可见“风”的本义就是指自然界空气流动的现象。古人认为“风”动而虫生,因此用“虫”作“风”字的意符,“凡”字作声符,新造“风”字。《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其意思是大地发出来的`气叫做风。

由于“风”与“空气”关系密切,因而引申出“风气”、“风俗”的意思。如《吕氏春秋?音初》:“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高诱注:“风,风俗。”其意思是:因此听到那个地方的音乐就可以了解那里的风俗,考察那个地方的风俗,就可知道那里人的志趣。由于“风”指“风俗”,因此引申指“民间歌谣”。如《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类。自《周南》至《豳风》合称为十五国风,收诗160篇。宋朱熹《诗集传?国风一》:“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风”指民歌、民谣。

历史上关于“风”字的故事也不少。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时,在富春山上的钩台上造了一座严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后,范仲淹为之写了《严先生祠堂记》一文。记中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好后,将此文送给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后赞不绝口,随后对范仲淹说:“如果诗中改动一个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连忙请教。李泰伯说:“诗中写云山江水的话,意境很大,后面用一‘德’字来承接,便觉得有些局小,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风’字,你看如何?”范仲淹听了,连声说好,马上就把“德”字改成了“风”字,并且尊称李泰伯为一字之师。

清代著名画家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里做客。席间话题突然转到绘画上来,有人说:“世上什么东西都好画,就是有一种东西画不了!”另一个人问他是什么东西难画,那个人只回答了一个字:“风!”

在场的人听后都默不做声,心里都承认风确确实实是一种难画的东西。

这时李方膺站起来说:“能!风也能画。”

在座的人愕然。李方膺当场挥笔作画,一会儿,他果然把“风”画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见到的《风竹图》。看了李方膺的《风竹图》,有人评价说:“李方膺不仅把风画出来了,而且把风声也画出来了。”

游泰山的享受,除了自然风景之外,便是登泰山途中的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石刻。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到中国来访问。一天,他们登临泰山时,见盘山路一侧的石壁上刻着“二”两个字,这两个字引起了这些日本客人的极大兴趣,却不解其中的意思。于是便询问陪同的中国学者。不料,陪同的人也被这两个古怪的字难住了,他们只好答应客人回去查询。

游山归来,日本学者追问“二”的读法和意义,于是陪同者翻遍典籍,多处走访专家学者,都没有解开此谜。

不久,此事传到北京。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到中国科学院去请教郭沫若。郭老看了这两个字,沉思了一会儿,提笔在“二”两个字的外边各添上两笔,于是便成了“风月”二字。然后郭老笑着说:“这两个怪字的意思是‘风月无边’。这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而已。”后来,当代书法家谢逢松以“二”二字为上联,并题写了下联。他的下联是“年华”,并在“年”和“华”两个字上各加了一个方框,其意思是“有限年华”。这种文字游戏确实玩得很有水平。

汉字的小故事 第十一篇

从前有座山,山边有座学校,学校里面有一个孤零零的讲台,讲台上有一本画满圈的本子。

无作不“欢”,作文,作文,简直就是遇上了个大冤家。

坏天气,下冰“包”,危机来临不知道,笑着笑着倒了过去,差着十人还不倒,一看题目,立马倒。

这笑话可害人不浅呀!一进校门,走到教室,本子就被别人抢了去。端水杯,似专家,观察起来有模有样,但他属于妙怂的那种,看我作文的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翻身到地,双膝脆地,刚喝进去的水像庐山瀑布一般喷涌而出。“冰包!奶是!哈哈哈!”他差点笑岔了气。我仔细一看,刚吃下的饭都已经到喉咙口了,就差一点喷出来。错别字成群结队地在我的本子上戏嬉。“包”、“奶”、“糕”……等一下,蛋怎么变形了?“胥”,这是个什么字?我的问号一大串,自己写的是什么?

五个大字挂在了本上——错别字大王。这可不是件好事!

瞄见我本上的圈圈后,同桌泛起了他那好奇心害死猫的劲儿,把头凑得很近,好似只为看我笑话。望着我本子上那五个耀眼的楷书大字,凳子都不要了,“啪”地摔在地上,咯咯咯笑个不停歇。

又想想,总结出的道理:错别字,一点也不可怕,我们可以战胜它!若是错闹变笑话,包子也会天上掉,是老天开了眼?还是刻意去扔下?

只怕看几字,闹下大笑话!

白话文译文: 第十二篇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

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

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

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

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好作文为大家整理的12篇汉字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汉字故事。

40 6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