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实用范文 > 优秀范文

心理学危机干预(最新6篇)

时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可爱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编的心理学危机干预(最新6篇),欢迎阅读。

心理学危机干预 篇一

〔关键词〕校园暴力;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17-03

一、中学校园暴力事件概述

1.校园暴力的相关定义。校园暴力几乎在各个国家的学校都有发生。由于研究者的角度和侧重点不用,暴力的定义各有不一,其中关于暴力的定义得到较多认可的有两种。第一种是(Olweus,1999)“暴力是动作发出者的攻击。即他是用自己的身体或别的物体(包括武器)去伤害(通常很严重)另一个个体的攻击。”第二种定义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对自己、他人、群体等广泛地使用体力或其他能量来恐吓,其结果导致了或最大可能导致了受伤、死亡、心理伤害、发展不良或剥夺的行为”。校园暴力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近期有研究者将校园暴力概括为:“一般泛指发生在青少年之间,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既包含了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也包括了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校有着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综合有关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定义,笔者认为中学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学校园或校园周边地区的, 由学生、教师或校外人员以口头、物体或身体任何部位而发出的,对师生身体、精神、财产等权利造成某种伤害的攻击。

2.目前国内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现状。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变化,体能、力量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同时,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在经历第二次断乳期,反权威、寻求独立、情绪不稳定等因素使青少年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实施者,同时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因而,可以说青少年是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而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构成了青少年的主体,因而关注中学校园暴力事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与全球校园暴力的严重化(如枪击等)趋势相比,我国的校园暴力程度要轻,但是危害之大还是值得高度重视。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躯体暴力的年受害率波动约在35%,与世界水平比起来,处于中等。15~24岁犯罪占全国犯罪总数的55%,死于躯体暴力的青少年比例逐步上升,而且,施暴者的年龄呈现低龄化,暴力手段的复杂性和预谋性越来越强。

3.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后,除了会给暴力事件的双方程度不一的身体上的伤害以外,最值得关注的是,暴力事件给暴力双方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人格发展障碍等,有的还间接导致当事人以后在家庭生活中的暴力倾向;对于和学校教师有关的暴力事件,可能造成教师的身体受伤害、教学士气受到打击、名誉受损、精神上的打击等;而校园暴力事件对学校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和谐稳定状态,使学校师生人心惶惶,并可能使学校面临各方面的社会压力。

做好校园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以及台湾地区早已得到高度重视,并发展出各种干预方法。但是就目前国内中学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干预情况来说,大多数的学校习惯于通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批评处分来解决校园暴力,或者流于程序上的处置和干预,着重预防。但是当校园暴力发生以后,留给暴力双方和与之相关人员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严重的是暴力事件给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因此,做好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的事情,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中学校园的和谐和安宁。

二、中学校园暴力事件预警系统的构建

1.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关注暴力预报因子。校园暴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预防和预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危险行为与曾经有过的暴力事件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比如说成绩差、人际关系恶劣、自尊低、酗酒、逃学、打架、携带武器等都可能与校园暴力存在着高相关。因而,考虑将一些中学生的危险行为作为中学校园暴力的早期预报因子,及时发现高危者,监控其暴力倾向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干预,有利于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警和预防。

2.学校―家庭―社会联合预防。“社会生态学理论”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校园暴力的预防理论模式,由WHO专家提出和倡导。其中除了对青少年个体的健康危险行为的了解外,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联屏障的预防和干预系统。因此,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在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发展,鼓励开展健康的课余活动;家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温馨和民主的家庭环境;社会各方面加强对酒精、暴力工具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抵制易给中学生身心带来不良影响的影视作品、不良网络等。

3.开展有关校园暴力的教育。开展有关校园暴力的教育,让中学生树立有关法律意识,学会怎样抵抗暴力,提高人际交流的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进行生活技能教育。例如,美国针对暴力事件发生率较高的学校开展“18课时预防校园暴力生活技能”课程,介绍青少年暴力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环境因素,另外还有愤怒控制、矛盾的非暴力解决方式等。

三、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应急处置

1.接案。当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后,得到学生的报案后,校园危机干预小组(预先成立的)应高度重视,若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应立即通知学校的保安处,并立即派专人到事发现场制止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并通知暴力事件当事人的家长或家属。若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接案人员一定要做到耐心倾听报案者的陈述,并表示关怀和重视,对报案者所提供的资料和报案者的姓名等情况要做到绝对保密,并对报案者提供的事件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报案者的表现和陈述内容,大概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并向报案者提供心理关怀和保密承诺。

2.制定干预方案。校园危机干预小组在接到报案以后,应在学校保安部门的配合下立即赶赴事发现场,在立即中止暴力事件的情况下,了解事件的情况,如遇到程度比较严重、现场对某些有关人士容易造成刺激的事件,应运用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的方法对在场的有关人士进行现场危机干预。这就需要危机干预小组在没有事件发生的情况下,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做出现成的、可行的危机干预预案,并学会现场干预的有关技术,在暴力事件突如其来的时候及时运用。在暴力事件发生以后,或者是事发后才接到报案的,可以采用迂回方式进行调查,深入、切实了解案情,并根据具体的案情来设计事件发生后针对有关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方案。

3.对外

(1)委托发言人。校长可选一位经验丰富、作风沉稳的发言人(如曾担任过人大代表的教师),答复所有媒体的询问。这个发言人要能及时汇总医疗救护联络员、安全保卫联络员、家庭社区联络员等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及时与危机实际处理协调员核实各种信息,及时向学校危机事件处理协调员(或者校长)汇报各种媒体到达情况以及他们的要求,在学校危机事件处理协调员(或者校长)的批准下,代表学校向媒体提供口头或书面的信息报告。

所有有关该次学校暴力事件的信息必须得到最高程度的核实,学校教职员工中的任何人都不应该把个人对某一情况的想法对外公开陈述,除非由危机干预小组的领导人证实同意。

(2)与当事人家庭、社会沟通,争取支持。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后,要立即和当事双方的家属取得联系,慰问在暴力事件中受伤或者死亡方的家属,对于主要滋事者一方,应要求其家长履行监护人责任,若滋事方是成年人,则要求追究其刑事或民事责任。

同时,要通知学校其他与事件无关学生的家长,以平息焦虑和谣言,对于情绪特别受困扰的学生,校方可以直接联络他们的家长,请他们留意子女的情况,有需要时应请家长到校商讨协助子女的方法。在通知家长的时候做到只报告事实,避免臆测或假设,并说明校方已采取适当措施,处理危机及保障学生及教职员的安全,强调情况已受到控制。家长在接到通告后,会致电或前往学校查询情况,校方需安排教师负责解答家长的查询。

四、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及时心理危机干预

1.在危机处理筹备工作完成后,尽快通知全校所有学生学校发生此次暴力事件的事实。校长最好采用全校集会的方式宣布消息,宣布的内容应简单直接,避免师生的无端猜测和恐慌。宣布暴力事件发生的事实的时候不涉及事件发生的具体方式,特别要避免对实施细节的描述,以避免其他学生的模仿。宣布的时候,对在暴力事件中受伤的学生表示出关心,如果有致死的学生,要向该学生表示简短的哀悼。最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表示学校一定公平妥善处理该事件,给所有的学生和家长一个合理的交代。

需要注意的是,校园危机事件干预小组管理人员应以一种平静、简洁、直接的方式告诉学生所发生的事情。避免教诲式的语言。要开放地、如实地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要增加不必要的细节。信息时,措辞上的选择和语音语调的调整都很重要。谨慎地选择所使用的语言,事先把要说的话写出来,然后一句句读出来是作现场报告最好的选择。

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信息,我们都必须先写出一张危机事件的报告单,其中包括所有要交流的信息,同时我们要确保危机事件报告单里面包含以下信息:所有已经知道的事实;受害者和危机事件制造者的现状;学校是否会保持正常上课状态;家长是否应该把孩子们留在学校;可以提供给学生的服务。

2.专门针对该次校园暴力事件在事发班级开展专题班会

(1)班主任向学生简单交代班上发生的此次校园暴力事件。班主任根据学校和保卫处(或者公安部门)已经确实掌握的事实向学生交代,表达自己对这件事情发生的遗憾和痛心,向全班学生检讨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疏忽。

(2)了解班上学生对次此暴力事件的感想。如果学生难以用语言表达,可以请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在纸上。要接受(忌否定)所有学生表达出的情绪,对学生表达出来的情绪不作任何评判。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但是要用合理的、正确的方法进行解决,万万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也不能用侮辱同学名誉、伤害同学心理的方法解决问题,要记住“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

3.引导班上其他学生对当事学生做点事情。比如,让班上的学生为在暴力事件中受伤的学生做卡片,写上祝福的话语,表示同学们的关心,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期待他快点儿好起来走进教室。这些信件和卡片均由教师代为转交。

在这个阶段,我们最好不要触及受害学生在这次暴力事件中的责任、错误等。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更快地走出悲伤,甩掉害怕的阴影(症状严重者可运用冥想和放松的方式进行脱敏治疗),随时感觉到来自父母、亲友、老师和同学的温暖,战胜恐惧,重新回到学习和生活当中。

如果有已受伤致死的学生,可组织班上学生在教室举行一个小型的送别会,制作小白花,在卡片上写出自己对致死同学的心里话,希望同学安息。

同时,对暴力事件中主要滋事的一方,也鼓励班级其他学生给予这些学生心理上的援助,比如以卡片或信件的方式,写出对这些同学的期望和祝福,希望这件事情早日查清楚,不管这件事情处理结果如何,都希望这些同学能够通过这次事件,重新站起来。让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给他们希望和力量。

五、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事后心理危机干预

1.强调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及其详细地点、联系方式。向学生强调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地址、电话,以及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联系方式,鼓励学生利用心理辅导的方式解决此次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恐惧和害怕,以及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等。

2.留心有异常情绪反映的学生,及时对他们进行单独的心理援助和辅导。因为暴力事件的发生,班上可能会有一些和当事学生关系密切或者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学生的情绪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班主任要特别留心(也可通过班干部的观察以及其他学生的汇报)这些学生,及时开导,或者送心理咨询老师处进行及时的情绪疏导和心理辅导,让其尽快走出悲伤,走出恐慌。

3.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当事人的心理辅导。对受害者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事件发生以后,暴力事件的当事人可能更多地会后悔,觉得对不起家长和老师,在这个时候,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情绪发泄的方式,给他们以心灵的温暖,不要让他们感到被遗弃被孤立。当他们重返教室以后,可以通过专门的团体活动(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野餐等),让他们参与进来,让他们感觉到被接纳和团体的温暖,这样有利于彻底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更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本文为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交流文章,摘要收录至《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参考文献:

[1] 陈雨亭。浅谈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J]. 大众科技。2006(3):148~149.

[2]尹逊强。校园暴力的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5):1063~1066.

[3]季成叶。 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 中国学校卫生,2007,3,28(3):193~196.

[4]许龙君。校园安全及危机处理[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4初版二刷。

[5]周红五。心理援助[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心理学危机干预 篇二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是各大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探索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些具体措施。

据2006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16%~25.4%有心理障碍,主要以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为主。这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极端事情越来较多,如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的事件在大学里已屡见不鲜,学生凶杀案件也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到22岁之间,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这个年龄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没有成熟,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太适应,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中时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学却不一样,老师主要是采用启发性教学,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都不能够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自学能力很差,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安排时间较多,部分同学一时松懈,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平日没有认真学习,得过且过,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挂科而跳楼自杀。

2、生活方面的问题

与高中不同,大学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语言、信仰、习惯、饮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于是脱离群体,出现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

3、情感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情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渴望爱情,异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们对爱情有很高的期望,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部分同学还发生了性行为,相处长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时,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情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4、家庭问题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经济问题,一个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很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紧张。

5、躯体疾病问题

当学生出现一些躯体疾病时,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对自我形象、自尊、就业影响较大的疾病时,学生一般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又不敢说出来,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心理负担极大。

6、就业压力问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无疑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很多学生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由于忧虑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的是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表现,比如说情绪、生活习惯、言语等方面,对存在有以下现象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处理:生活习惯反常,情绪低落,抑郁,独行、不予同学交往者;有出现失恋、躯体疾病、考试失败、经济危机、家庭变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网络日记、QQ空间等有暴露自杀念头或报复他们意图者;亲人、朋友中有过自杀情况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碍者;长期睡眠障碍,不修边幅,精神颓废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

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

4、建立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

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各院、系为二级中心,由系领导、辅导员等非专业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步干预,对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给一级干预中心。

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式、方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

2 潘伟,汪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理论观察,2010,(2)

3 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第9卷第3期

心理学危机干预 篇三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 干预

一、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干预意义

(一)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1.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

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素质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水平,其中包括对社会的认知,处世的态度,应对压力的能力,对工作和学习成败的态度和心境,人际关系态度等等。心理危机作为一种负性心理行为,它的发生与上述这些方面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2.客观因素的影响

(1) 家庭条件。包括父母的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条件等。有调查表明,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考不上全日制普通高校,而是为了早点就业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屈从于父母的意愿去上的职业学校。

(2)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缺失。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理应受到重视和尊重,然而在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人才招聘理念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参与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文凭歧视极大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会导致他们看不起自己而破罐破摔,从而出现心理危机。

(3)学习和就业压力,是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直接客观因素。有研究表明,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就像一把双刃剑,使职校学生从入校起就象挂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学习目标的具体性和毕业后可能带来的就业风险,常常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对生活失去信心。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

1.关爱每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心理保护,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健康的心理和态度对待学习和未来的就业。

2.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心理危机者走出心理困境,及时防止不良心理诱因可能引发的危机行为。

3。进行心理干预,及时遏制已发生的心理危机行为,避免不良行为后果的产生。

4. 进行心理教育,提高当事人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当事人克服心理障碍,重构心理防线,重塑健康人格。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信号及规律性

要对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首先必须学会察觉和了解心理危机发生的过程和形式。

学生心理危机并不都是一个突发的过程,大多数是一个潜在而隐性的渐发过程,常常会以预警信号方式表现出来:如过激言论,冲动行为,语言挑衅,表情抑郁,个性反常,气质突变,思维固着等等。

心理危机的预警信号发出后,伴随而来的就是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如破罐破摔,学习、工作目的反向,行动独往独来,突然的玩世不恭,人际交往反常,行为自暴自弃等等。

作为一种负性心理现象,心理危机的发生有它一定的规律性。首先,心理危机发生前,总是会通过某些语言或行为方式发出危机预警信号,通过对心理危机发出的最初预警信号的分析,可以及时判断危机的性质和程度,从而提前做好干预预案,其次,心理危机产生后一定有它特殊的的行为表现方式,只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就可以及时进行干预。

三、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一)干预对象的确定

1.重点关注对象

下列心理异常的学生可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关注对象:

(1)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严重异常者;

(2)遭遇重大事件而导致心理或行为反常者;

(3)情绪持续低落、抑郁、人际交往能力异常者

(4)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者。

2.一般关注对象

(1)患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学生;

(2)本人或家庭成员、亲友中有自杀倾向或自杀未遂史的学生;

(3)性格有明显缺陷者;

(4)有强烈的自卑感、罪恶感或不安全感的学生;

3.心理危机警示讯号的表现特征与评估:

学生心理危机警示讯号,往往会在平常的心理活动中流露出来。例如,喜欢谈论自杀和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无端致以祝福、述说告别的话等反常行为;情绪突然明显异常,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感情冲动,情绪突然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若无其事等。如果发现上述行为,就必须立即进行危机评估,制定干预方案。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时机

心理危机干预的时机非常重要,把握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干预的时机主要分三个阶段。

1.预防性干预,又称提前干预。是指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前的心理介入。如对学生提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的自我调适和保健方法,提高心理危机的自我觉察和防范水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班级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防范、预报和干预系统,将学生的心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

2.过程性干预,又称中途干预。是指学生在心理危机发生过程中进行的心理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后,心理学工作者应当及时进行干预,这是因为心理危机爆发后的行为后果有极强的时效性,干预及时可以尽快遏制严重后果的产生,例如因抑郁引发的心理危机,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由抑郁带来的自杀意念和行为。过程性干预是整个心理干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发生的心理危机及行为一般要在这一环节得以解决,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前功尽弃。

3.巩固性干预,又称后续干预。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后,

为了巩固干预成果进行的心理干预。有研究表明,心理危机在被干预过程中,由于情况的复杂性,有的危机已被化解,有的则可能以某种方式沉留在心理危机者的潜意识中,这种隐藏起来的心理危机如果不被干预者所意识或察觉到,一旦重新爆发出来,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有经验的心理干预工作者十分重视对干预效果的巩固。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首先,要确定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心理危机干预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以当前问题为主,立即干预原则。

(2)家人或朋友参与的原则。

(3)鼓励当事者自信,减少依赖的原则。

(4)危机干预的心理辅导模式而非医学模式原则。

其次,要区分心理危机的类型。

根据布拉默提的应用危机理论,可将心理危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发展性危机,指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 常反应。

二是境遇性危机,指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如交通意外、被绑架、突然失业、自然灾害、丧失亲人等都可以导致境遇性危机。

三是存在性危机,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危机。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内部冲突和焦虑等。

再次,要制定好危机干预的详细步骤和方案。这些内容包括从受害者角度确定心理危机问题;把受害者对自己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与受害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无条件地接纳当事人者;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从当事人那里得到诚实、直接的承诺,以便当事人能够坚持实施为其制定的危机干预方案。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内容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旦操作不好,不仅适得其反,还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各职业院校应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人才培养,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要不断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这样才能对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安全的心理保护。

参考文献:

[1]李旸    《高职学生生活事件和相关症状的研究》  【《成功》教育】2011年05期

[2]霍素凤  《职业学校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

[3]曹丽  王萍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报告》【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年第05期

[4]张新华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6期

[5]张孝德  聂洪婷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5期

心理学危机干预 篇四

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快节奏、竞争激烈是常态化生活模式。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活跃而又敏感的一个群体,受学业、就业、经济等压力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日趋下降,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由此引发的学生自伤事件、伤人事件及后期干预工作,对学生、家庭、高校和社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国家、社会、学校与学生的直接联系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第一,辅导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是大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帮助学生直面学业、生活、心理中的种种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一般说来,学生愿意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也相对了解,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二,辅导员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辅导员通常熟悉其所在院系的专业背景与学术氛围,可以在考虑到学生心理共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选择独特的心理辅导内容和方法,贴近学生实际需要,使工作更具针对性。

结合本次培训专家老师们的讲解以及辅导员实际工作经验,我认为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将危机预防理念渗透到日常教育中

危机预防离不开日常的宣传和教育。辅导员可以利用班级群、班会及新媒体等阵地加强心理健康、危机预防知识的宣传,向学生宣讲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求助等。提倡同学之间、班级成员内部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创建一个理解、宽松、信任的集体环境,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营造良好校园集体心理氛围。

2. 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不定期开展学生访谈

作为辅导员,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相结合,不定期开展学生访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沟通的机会。在学生不太主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走访宿舍、任课教师、舍友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状况。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善于运用心理辅导的技术。在面对学生的成长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业指导、感情问题等时真诚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陪伴他们去面对问题。通过接纳与倾听,真诚地去了解学生的想法,使他们能够更自由地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

3. 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加强朋辈辅导的力量

学生党员、学生会、班干部、宿舍长是学生中的骨干,他们既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又是辅导员联系学生的纽带。他们生活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对其他同学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骨干助人能力的培训,给他们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与同学沟通,主动关心同学,为同学们服务。学生骨干还应起到桥梁沟通作用,能够及时将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反映给老师,协助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4. 识别、关注重点对象,重视新生普查和危机排查

大学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可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全体新生的心理素质普查,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在学习和生活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和症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关注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帮助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同时辅导员需每学期开展危机排查,对在校期间有感情问题、家庭重大变故、就业障碍等方面的学生予以识别,确定重点关注对象,以发现具有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具有自杀及伤害他人倾向的学生,及时提供的帮助。

5. 及时转介,争取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心理学危机干预 篇五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17-1.5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个体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导致心理危机日益增多。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危险期、断乳期,心理结构各部分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常常发生模糊、矛盾的状况,表现为理想与现实脱节、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等。他们充满希望,渴望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同时,他们也处在身心发展的动荡和剧变时期,在不断打破自身的平衡状态中寻求新的自我秩序和平衡。

埃里克森指出12―20岁之间,其核心问题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的危机和混乱。大学生渴望交流但内心敏感,有着非凡的热情而不成熟的判断力,期望承担一些责任但遇到挫折时的抗压能力较差,突出的表现就是价值评判标准和角色扮演的混乱很容易使他们陷入同一性危机之中。加上目前大学生情感的困惑、学业的压力、交往的冲突、就业的竞争、职业生涯的迷惘使他们常常陷入极大的矛盾和冲突之中,进而对未来生活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在心理上对现实生活感到倦怠和不满,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并引发心理危机。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现象日益增多,由大学生心理危机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的趋势。卫生部公布的有关数字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在1995年至1999年全国人口最重要的死因中,自杀列第5位(高飞,2003)。2004年的马家爵事件震惊全社会。2004至2006年的3年间,仅北京高校,就有43名学子自杀。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案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33人存活,自杀死亡率71.6%。2001年至2005年,对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共有281名大学生自杀,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74.4%。2006年自杀“高发年”增加到130起之多(中国心理危机干预网,2008)。

一、研究意义

首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对高校心理危机进行有效控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在这一点上,学校的现实需要较为迫切,因而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之一。其次是教育理念转变的现实需要。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实用理性化的教育真正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困境表明高等教育需要审视,需要逐步确立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运用和发展的需要。心理危机的教育干预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其研究并不多见,有许多理念、方法、途径都尚在摸索中,而构建和谐校园也需要理论进行指导,本研究在理论上将有些贡献。第四,为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相互借鉴提供了平台。影响校园稳定的因素有很多,而研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发展也需要多种多样的理论进行指导。因此,对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发展的研究不仅仅是和谐校园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一部分,同时也将成为众多学科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二、研究综述

大学生心理危机源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我国直到1999年才有相关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危机”为检索词进入清华期刊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1999―2000年期间共有196条记录,但1999―2003年期间有10条记录,2004年―2007年期间有186条记录。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为检索词进入清华期刊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直到2001年才有研究记录,2001―2007年期间共有86条记录,2004年―2007年期间就占了85条。从他们的研究来看,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相关概念和内涵、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分类、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大学生心理危机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案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发展历史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孕育萌芽阶段,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

孕育萌芽阶段,时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3年SARS事件的发生。在这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学生工作理念的转变的土壤里开始孕育萌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突出的青少年自杀问题使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大部分高校都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开设了心理健教育系列课程,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教育性质的活动,定期展“心理健康活动月”宣传教育,许多高校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组织(如大学生心健康协会),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渠道。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始萌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体系和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始工作经验,心理咨询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对国外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引进和传播也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技术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北方的一些高校开始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对部分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帮助,并取得初步的成效。当然,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被动的、自发的,没有纳入高校领导的视野,只有部分高校针对一些学生恶性事件进行干预,谈不上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探索阶段。由于2003年SARS事件和2004年马家爵杀人事件的影响,全国教育系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表现为中央各级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并指导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在相关部门的培训培养和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各高校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投入力度,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近年来,各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都比较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把心理危机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在危机干预方面摸索出一套体系,形成了危机心理救助的流程,可以使遇到危机的同学在第一时间里得到有效的帮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把学校保卫、医疗等相关部门纳入领导小组,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入常规化。二是部分高校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办法》,制定了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对从事学生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让他们了解了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部分高校还对后勤人员、公寓管理人员、学生干部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全员化。当然,由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起步晚,时间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还存在对危机干预的功能、作用了解不多,心理危机干预的意思较差,人力、物力的投入与工作实际还有较大的差距,实践经验比较缺乏的问题。虽然,预防体系和预警体系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构建并起得初步成效,但在应急处置、危机干预预案等方面的实践比较欠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规范化、操作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心理学危机 www.haozuowen.net 干预 篇六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 识别方法 预防与干预措施

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相关统计发现,目前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据估计,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还有上升趋势。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比较少,心理较为封闭,一旦遇到挫折,就显得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心理就会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心理障碍。而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大学生恶性事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也说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就业求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几率不断提高。当问题表现和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克服和有效解决时,往往产生心理危机,极易引发自伤、自杀和伤人、杀人事件。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1.学业上的困惑、困难。如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没有兴趣,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尤其是那些高中成绩优异自尊心较强的学生,一旦出现学习不适应,成绩下降,现实与理想反差,就易出现心理障碍。

2.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认知的、情感的、性格的和交往技能与方法上的各种心理障碍,如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观念一旦恶性发作,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诱发事件。当大学生遭遇一些重大事件、挫折或冲突无法解决时,便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如家庭发生重大事故、失恋、经济困难的压力等。

4.择业、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随着时展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压力问题,与其自身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就是就业观念滞后,其认知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觉得非要找个稳妥、长远又固定、有保障的好工作。第二是自我期望值过高,如今就业已市场化,就业人数逐年增多,竞争力逐年增强。过高的求职期望和就业现实产生的矛盾可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烦恼与挫折,当烦恼与挫折不断加大时,心理挫折就会转化为心理危机。第三是不自信,在主观上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失望,进而对人生丧失信心。压抑久了就会使这种心态在恶性循环下升级为心理危机。

5.缺乏有效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一是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落后于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目前为止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二是目前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大多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必要的心理干预技能,应对危机干预的能力有待加强;三是家庭心理支持失当。

6.心理健康教育的缺憾。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未曾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问题,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中小学时期已形成。有的学生甚至存在心理缺陷和人格缺陷,比如情感脆弱,缺少挫折承受能力,存在不合理的信念,等等,从而导致对意外遭遇采取荒唐的认知和应对措施。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方法

从宏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经济压力、家庭变故和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还有抑郁心理、孤僻性格、自卑心理、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是引起心理危机、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抑郁心理与孤僻性格往往与人格发展、早期经历不良等因素有关;自卑心理往往与自身缺陷、自我期望过高或过低等因素有关;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是心理问题已经危机化了,并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做出极端行为。

从微观方面来看,识别大学生个体心理危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判断。

1.情绪反应。当事人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且伴随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惭等。

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解决就可迅速恢复知觉。

3.行为改变。上课无故缺席,成绩陡然下降,不能专心学习、工作;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丢弃或损坏个人平时十分喜爱的物品;与社会联系破坏,发生对自己或周围的破坏;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4.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症状。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

1.加强人生理想和人生责任教育。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着一个重新确定目标的问题。不少学生初入大学,雄心勃勃,但往往到大二便开始松劲,因此对学生要及时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和人生责任教育。许多学生之所以荒废学业,主要是因为缺少人生理想和人生责任感。

2.加强道德和审美教育。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导致道德观念的混乱,尤其社会过分宣扬的张扬个性、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使人生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不知所措。他们误认为我行我素就是张扬个性,和传统决裂就是自我实现。有些学生甚至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加强道德教育除了依靠学校教育外,社会还应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加强舆论监督规范网络道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抵制各种不良现象的能力。

3.加强生命教育。当前,高校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现象日益严重,校园伤害事件、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从本质上讲,所有这些行为都是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能帮助他们有效预防心理危机。

4.加强主体自我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排遣是防范心理危机的重要保障,只有主体自我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排除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咨询师的任何启发解答都是为了让咨询者释放心中的压力,走出阴影。因此,加强主体自我教育除了人生观教育外,还要教育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战胜逆境,迎来柳暗花明。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提高学生自我了解和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沟通能力,学习积极有效地解决压力和冲突的方法。预防危机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危机应对能力,而且会提高他们帮助别人的能力,从而增加解决危机的资源。

6.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不但有利于高校准确了解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现状,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并能有效筛选出少数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心理救援,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

7.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良好的校风、科学的管理、公平的竞争机制是从源头防范学生心理障碍的最好屏障。营造富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而且有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目前有些高校疏于管理也是造成恶性事件的原因之一。像马加爵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课,在寝室上网无人过问,这是严重疏于管理的表现。另有一些高校教学松散,老师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并且存在不公平的竞争机制,也是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8.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温馨的校园气氛,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排除心灵的孤独感,让他们在新的大家庭中获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还会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创造能力。一般说来每所大学都有她的校园文化特色,只要充分挖掘这一财富,就会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发挥重大作用。

9.建立心理辅导网站。建立心理辅导网站,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心灵驿站。心理网站除解答有关的心理知识外,还可聘请资深的心理学者做辅导老师。充满人文关怀,激扬人生乐章,应是心理网站的办站宗旨。

10.加强对思政人员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水平,使“心理危机识别”真正成为每一位辅导员必备的职业能力。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危机预警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1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心理干预方法。对于处于心理危机初期的学生,在充分了解其心理危机的情况及背景后,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心理干预。一是精神支持,即对当事人给予适当的激励,使其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二是提供宣泄的机会,即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帮助释放其过度积聚的心理能量;三是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四是有选择地倾听;五是劝告、直接建议和限制,即按照实际情况提出劝告和建议,防止不利情况的发生。

对于受到严重精神创伤、出现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一要报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或请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会诊;二要密切关注,开展跟踪咨询,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必要时进行专家会诊;三要派专人监护,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人身安全后。对于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应立即转移到安全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对该生实行全程监护,确保该生人身安全,同时通知家长到校。

参考文献:

[1]章成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面临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5,(02).

[2]唐闻捷。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149 4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