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实用范文 > 优秀范文

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最新6篇】

时间: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革命烈士的牺牲,才有我们如今伟大富强的中国。关于革命英雄的诗歌朗诵你知道有哪些呢?这里是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6篇革命英雄写的诗的相关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 篇一

关键词:柳亚子;南社;诗文;革命;文献;贡献

中图分类号:K8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178-02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封建统治为宗旨的革命文学团体,以诗文为革命的号角和武器,与顽固的封建专制及封建旧文化进行顽强的搏斗。柳亚子是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南社的革命豪情和英勇斗争精神鼓舞培育了他,同时他也是南社革命精神的坚持者和发扬者。

一、以诗文号召社员宣传革命

柳亚子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时期,诗词作品近万首,其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作,大都是号召民众、宣传革命、宣传民主的政治抒情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1903年,16岁的柳亚子写下了近百行的五言古诗《放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示祖国面临严重的危险;得知秋瑾牺牲的消息后写的《吊鉴湖秋石》悼念诗,诗歌沉痛哀悼秋瑾被杀,赞扬她坚强的革命意志。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大搞独裁专制,1915年复辟称帝。是时,柳亚子写下《孤愤》一诗:“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诗中愤怒地斥责了袁世凯的盗国行径,无情地抨击拥戴袁世凯称帝的趋炎附势者倒行逆施的行径,表达了诗人极大的愤怒和战斗的渴望。

柳亚子在上海《天铎报》工作期间,以“青兕”为笔名,撰写社论,排斥议和,旗帜鲜明地在报刊上发表28篇反袁檄文。他还到上海任《太平洋报》《民声报》等报馆主笔,以“愤民”等署名发表诗文,鼓吹革命,猛烈地抨击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割据,竭力拥护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讨袁护国”等革命活动。他歌颂明末抗清的张煌言是“起兵慷慨扶宗国”,赞扬夏完淳是“悲歌慷慨千秋血”,以激发南社社员的斗志,社团亦更有凝聚力,从而涌现出了不少民族英雄。

辛亥革命前夕,武装起义中牺牲的战士,柳亚子则表示深切哀悼。他长歌当哭,写下《哭威丹烈士》《吊刘烈士炳生》《哭熊本根烈士》《宋遁初烈士》等诗篇,不仅哀悼勇士的遇害,而且对革命失败原因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如《哭宋遁初烈士》云:“不用吾谋恨,当年计已迂。操刀悭一割,滋曼已难图。”南社的全盛时期,是辛亥革命前夕与民国成立初年。“诗坛请自今日始,大建革命之旗”(宁调元《太一诗存》)――它在革命旗帜下,团结了一大批爱国诗人,培养了一大批时代歌手,在反清、反袁斗争中发挥了宣传鼓动的战斗作用。许多著名的南社诗人在柳亚子的影响下也形成各自的风格,如黄节的恻怆,陈去病的激昂悲郁,苏曼殊的清丽婉转,宁调元的慷慨激昂等等。

南社时期柳亚子的诗文创作思想,代表了南社的革命航向。他的诗文,在反清反袁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中,以及在和晚清“同光体”诗派的斗争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以结社团结社员壮大南社

南社的活动中心在上海,它的宗旨是配合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以诗文“鼓吹新思潮,标榜爱国主义”,宣传清王朝,为实现民主共和国而斗争。柳亚子是实际工作做得最多的人,在社友中最有威望。他是南社中的激进派,在较多场合下,坚持了南社和南社文学的革命倾向性。1911年,在绍兴、沈阳、广州、南京等地相继成立越社、辽社、广南社和淮南社。社员从最初成立的17人,到后来积极发展到1 183人,遍布大江南北各个领域,辐射了大半个中国的文化精英,极为壮观。

当时主要的革命报刊几乎都由南社社员主持笔政,如《民报》马君武;《江苏》高燮;《国粹学报》黄节;《中国白话报》林白水;《民立报》宋教仁;《太平洋报》苏曼殊等。柳亚子也先后在《天铎报》《太平洋报》《民声报》等主笔持政。后来,柳亚子和人开玩笑说:“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之天下。”

柳亚子在南社大本营――吴江,不忘发展类似于南社的支社,如酒社、销寒社、销夏社,而同邑范烟桥、黎里南社社员顾悼秋则受其影响分别在同里、上海组建了同南社和云社,其他南社社员也纷纷响应成立了南社支社鸥社(胡朴安发起)、正始社(王大觉发起)等等。浙江省嘉善与吴江的地理位置均处于“吴根越角”的风华宝地,吴江黎里和嘉兴西塘,更是唇齿相依的毗邻。从1907年至1947年的四十年间,柳亚子先后5次去嘉善各镇活动。据《南社纪略》记载,单嘉善就有38人参加南社。其中西塘17人,魏塘和其他镇为21人。开创嘉善少年吟咏诗词的新,与他们之间唱酬的诗词达数百首之多。

1947年10月柳亚子应何香凝、李济深的密召,第二次前往香港,积极投身建立民主派联合组织的同时,组建了扶余诗社,旨在海外推进民主运动。他表示,组织这诗社有两个目的:在政治方面,是要“扬张抑李”,反对两千年来封建主义在中国的“流毒”;在文学方面,是“以推动新诗、解放旧诗为职志”。扶余诗社的成立,实是柳亚子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整南社旧业的一次尝试。

三、以诗界革命发扬南社文化

前期南社的进取精神与后期南社的保守倾向导致了南社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后期不少南社作家深厚的复古倾向和对同光体创作风范的认同,与这一时期文学的近代化趋势背道而驰,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以柳亚子、高旭、苏曼殊等为代表的革新锐志的南社诗人,其诗体革新之路,竟与梁启超“诗界革命”的节奏相一致,也经历了一个从“新学之诗”“新派诗”到“新体诗”和“白话诗”的演变过程。

柳亚子13岁开始学习写诗,直到14岁那年,“读了梁启超《新民丛报》内的《饮冰室诗话》和《诗界潮音集》,热心于诗学革命,便把以前所作的东西,付之一炬”。他诗学龚自珍,如他自己所说:“我亦当年龚定庵。”(《海上赠刘季平》)。他的诗亦如龚自珍豪情满怀,如《闻万福华义士刺虏臣王之春不中感赋》:“一椎未碎秦皇魄,三击终寒赵氏,愿祝椎埋其努力,演将壮剧续樱门。”极富感染性和鼓动性。他的七言绝句流转明快,最为后人称颂,如《论诗六绝句》之一:“郑陈枯寂无生趣,樊易淫哇乱正声。一笑嗣宗广武语,而今竖子尽成名。”这诗他批判遗老郑孝胥、樊宗祥等僵化无聊的诗作。

“思想界中初革命,欲凭文字播风潮。”柳亚子的作品不再是“堆积满纸新名词”,而是努力熔铸新语句、新意境入旧风格。《怀人诗》有云:“摆伦亡国哀希腊,亭长何年唱大风。右手弹丸左,聆君撞起自由钟。”他追求“以新思想溶铸入于旧风格之中”,正是体现了梁启超诗界革命对柳亚子的影响。长期从事旧诗创作的人,不习惯写新诗,但他这种支持、扶植新诗的精神是可贵的。在他的倡导下,南社诗人高旭、马君武、于右任等在“新体诗”的创作上也多有建树,高旭的《爱祖国歌五首》《女子唱歌》等,马君武的《中国公学校歌》《惜离别》等,于右任的《从军乐》《吊李和甫》等诗词语言通俗明快,颇具歌谣之风。

早期南社充满着强烈民族意识和革命激情的诗歌,吹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斗号角,特别是南社诗人柳亚子等继承并发展梁启超所倡导的“诗界革命”,在诗体变革中做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国诗歌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转型做出了贡献。

四、以搜编文献纪念南社业绩

辛亥革命后,不少南社社员抱残守缺,反对新文化运动,终使南社成为保守团体。甚至极少数败类拥袁称帝、参加曹锟贿选、投靠南北军阀。但这些南社的污点,并没有掩没它早期历史上的光荣。

1915年,柳亚子与社友自费编印千册《郭灵芬手写徐江庵诗》一书,分发给南社社员阅览、收藏。“狂胩乡邦文献,购书万余卷”“柳生爱书不爱钱,道逢故籍口流涎”等诗句正是柳亚子当时收编文献的真实写照。1918年,柳亚子回到黎里,致力于搜集和整理南社文集与乡邦文献,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搜集、整理地方文献和历代吴江名人的作品上。家有旧藏的亲朋好友,纷纷给予支持,其中多为南社社友赠书;或借得稿本,柳亚子亲笔缮写;亦有雇人抄录,并亲自校对。那时,柳无忌、柳无非年龄虽小,但也尽力协助父亲抄书,柳氏藏书才逐渐颇丰,故吴地有“松陵文献,尽在柳氏”之称。

南社和新南社的许多人怀念南社的革命历史,柳亚子等社员就多次组织集会、举行纪念活动。柳亚子对于南社早期的革命文学,更加珍视。于是他决心花数年的功夫,“按以人存文,以文存人”的原则,对22集南社社刊严格审定,出版了一套选集。南社纪念会后,由柳亚子主编,社员高尔松、高尔柏在1936年将社刊的全部文字,编入《南社诗集》《南社词集》和《南社文集》,惜《南社文集》没有实现出版。

1940年,柳亚子离开沦陷的上海南渡香港之前,为了纪念南社的业绩,将他在上海养病期间陆续写成《我和南社的关系》长文和另外几篇文章编为《南社纪略》出版。这两套文献的出版,标志着柳亚子主帅的南社几十年活动的历史终结,同时也标志着他的革命生涯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回顾柳亚子的一生,他始终践行南社成立的初衷,自始至终投身在爱国救亡的热潮前列。可以说没有南社就没有柳亚子,没有柳亚子也就没有南社,郭沫若曾评价他的诗文以及他与南社的关系时有云:“亚子先生今不朽,诗文湖海同长久……南社结盟曾点将,四方豪俊唯君望。”可见柳亚子在南社中是一个“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顶尖人物,是南社重要的标志性人物。总之,柳亚子在南社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与纪念。

参考文献:

[1]柳亚子。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柳亚子。柳亚子文集:磨剑室诗词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柳亚子。柳亚子文集:磨剑室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柳亚子。柳亚子文集:南社纪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 篇二

大家下午好!

又一个清明节向我们款款走来,今天我们廷亮中学全体师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吕梁凤山烈士陵园,共同缅怀先烈,祭悼哀思,告慰英灵。60多年前,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万物此时清洁明净,神州此时浩气充盈。站在烈士墓前,山肃穆,树庄严,我们知道烈士的慷慨捐躯、民族大义值得我们敬仰。那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献上花圈。

站在烈士墓碑前,我们思绪万千,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烈们的宏伟业绩和英雄事迹。将我们的千言万语化成我们无尽的哀思,献给我们英雄的忠魂。

全体都有,立正、向烈士默哀。

默哀完毕。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的重要传统节日。今天我们来到凤山烈士陵园祭扫,旨在“携先烈之浩气,怀先贤之遗风”,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团委书记赵晋国讲话。

同学们,我校领导、老师一直关注进步青年的培养教育工作,目前为止,有180名同学光荣加入中国共青团这个先进的组织。借今天这个庄严场合,我们要进行镇重地入团宣誓仪式。请全体新团员举起右拳,同领誓人冯少怀一起宣誓。

请付子钰同学代表新团员发言。

“无数英雄抛忠骨,华夏盛开清明花”,同学们,今天我们也准备了一些小节目来表达我们对于烈士的追思。

首先请欣赏冯少怀、闫薪宇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诗朗诵《感恩思源、面向未来》。

“从昨天走来,革命歌曲的旋律依旧在耳畔回荡,向明天走去,革命烈士的精神依旧让我们荡气回肠”,请欣赏张玥、李羿江、刘宇轩、贾书奕带来的革命歌曲串烧

欣赏雷佳欣、王珊、薛晶晶带来的快板

同学们,我想今天来到这里,我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缅怀先烈了,下面请欣赏组诗朗诵《祭奠清明节》。

无论是歌声还是掌声,都传达着我们对烈士的纪念与缅怀,都表达着我们的敬仰与崇拜。请欣赏合唱《凝聚每份爱》

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 篇三

为缅怀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特组织本次活动。

组织者:大队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

时间:4月5日

地点:**烈士墓

人员:全体师生

大队长:各中队整队,报告人数。(立正报告大队长,我**中队应到少先队员**名,实到**名,报告完毕。稍息)(全体立正,报告辅导员老师,半城子小学少先大队应到少先队员**名。实到**名,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举行缅怀革命先烈暨清明节扫墓活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请您批准并参加我们的活动。)

大队长:**小学少先大队缅怀革命先烈暨清明节扫墓活动现在开始。

第一项、出旗,全体敬礼。(出旗音乐)

第二项、唱队歌。(音乐磁带)

第三项、活动开始,有请主持人

男:又是一个清明节,我们站在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前。

女:天空为今天垂泪,松涛为今天呜咽。

男: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男: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以先进的科学和灿烂的文化矗立在世界民族的峰巅。

女: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

男: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

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点亮了中国的天。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以革命的名义回首过去。

女:以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实来告慰英魂。

合:先烈们,你们安息吧!

第四项、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放音乐)(哀乐)

第五项、向革命烈士默哀。(放音乐)(哀乐)(默哀毕)

女:历史刻在石头上的记录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但刻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却永远清晰。

男:有形的纪念碑可能会垮掉,但人们心里的纪念碑却永远屹立。

女: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怎能忘记!

第六项、向革命烈士献诗:《我的自白书》、《就义诗》、《囚歌》。

女:我们今天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精心的培养。更离不开关协领导的关心爱护。

第七项、请县关心下一代协会领导讲话。

女:历史将革命的接力棒传给了找们这一代人,

男:今天,我们以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名义承诺。

第八项、烈士墓前的宣誓:

以革命先烈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鼓舞斗志;以您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进取精神坚定信心。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辉遗志,发扬光大革命传统,精诚团结,开拓创新,我宣誓,我要诚实做人,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我学校,努力学习;爱我中华,立志成才。

宣誓完毕

男: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去摘取科学王冠上的明珠。

女:我们要加强自己道德文化修养,努力成为老一辈革命家所期望的“四有”新人。

男:让我们记住这庄严的时刻,

女:让我们记住这郑重的承诺,

合:我们要让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男:青山埋忠骨

女:史册载功勋

合:革命先烈浩气长存,永垂不朽!

第九项、请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是4月5日清明节,我们全体师生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王波革命烈士墓前缅怀这位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在党的领导下,有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以碧血丹心谱写了革命的一面面光辉旗帜,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和革命事迹。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活动,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第十项、呼号。(辅导员: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队员:时刻准备着!)

第十一项、退旗。(音乐)

第十二项、清明扫墓活动到此结束。

安排学生向革命烈士敬献小白花。

附:

《我的“自白”书》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囚歌》

作者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 篇四

【摘要】所谓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时期,一些文人志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忧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就充满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究其根源,是因为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终身奉行不愈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他内心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爱和责任所致。

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年轻的杜甫“归醉每无愁”,是没有多少忧虑的,所关注的就是个人的抱负和功名的追求。自从他为求仕途人长安再次应试落第后,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开始“十年困守”的艰难生活,使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的现状。自此,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逐渐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歌中也由“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转为“君不见汉家lli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他对唐玄宗盲目发动开边拓土的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深为担忧;他对清浊不分、贤愚不辨的黑暗政治忧心如焚:“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他看到大雨成灾,就忧虑劳动人民的苦难:“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他“一饭四五起,凭轩心力穷”。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成长为一位自觉的忧国忧民的诗人。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诗人最忧虑的是安史叛军还未平定,四方盗贼仍是很多:“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走”,又担忧官吏不顾百姓死活而横征暴敛,引起人民的反抗:“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他希望有贤德的官吏实行仁德之治:“诛求多门户,贤者贵为德”。直到临死之前,诗人仍在忧虑:“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无论是忧时忧国,还是忧虑民生,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和社会根源。杜诗的忧时忧国,是从他“忠君”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起伏密切相关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等等。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与忧心,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针对玄宗的黩武战争,他指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他讽刺杨氏兄妹的荒淫生活,并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朝廷欢娱后,乾坤震荡中”。面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难,他唱出:“国破i河在”的悲歌,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岂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对那些搞分裂割据的叛将“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缨”的行为他切齿痛恨,真切地表达了盼望国家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杜诗的忧虑民生,是杜甫对社会动乱中生灵涂炭的忧虑,是他内心儒家“仁爱”、“民贵君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长期接近劳动人民的结果。在他的笔下,描写了众多的人民形象:农民、士兵、织妇、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汉、提前服役的儿童,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要求:“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诗中广泛地反映了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在长安时就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养活了这些剥削者。面对扩边战争给人们到来的灾难,他呼喊:“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在“三吏”、“三别”中,诗人一方面对劳动人民遭受“安史之乱”被迫服役的惨状哀痛不已,另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危又鼓励人们奔赴前线杀敌卫国:“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他在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在自己的茅屋被风雨摧毁时,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这已经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在他极少“达”过的一生中,无论穷达,他始终都要兼济天下,真可谓“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黄彻说他:“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其达也未尝不抗其易退之节”(《碧溪诗话》)卷十),朱弁也说他:“穷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不能忘泽民”(《风月堂诗话》卷下),都指出了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始终自称“儒生”、“老儒”、“腐儒”。儒家“人世”、“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影响他一生,“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是他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

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 篇五

一、 《长征组歌》用生动的评语言、感人的笔触写出了长征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取得胜利的

全曲自《告别》开始,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战略转移去远方的壮烈场景,不仅为我们讲述了长征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且就鲜明的展示了当时我党在历史关头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接着 《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二曲,唱出了红军战士的心声,面对敌人的 “围、追、堵、截”,和党内机会主义路线展开的严重斗争。几经迂回曲折、历尽干难万苦,在斗争的风雨中,找到了光明,有英明领袖毛泽东,以欢腾的旋律,描绘了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全党全军的齐欢庆的动人情景。万众齐呼毛泽东,马列路线指航程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中国的革命从此踏上 了胜利 的征途。

从 《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到 《祝捷》红军战士冲破了艰难险阻,战胜了雪山草地的恶劣的环境,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四渡赤水,巧跨越金沙,展现出壮丽多姿的图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主义的凯歌,歌颂了毛泽东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战士和各族人民心相连,团结战斗军民渔水情的胜利征程、描绘得有声有色,威武雄壮、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大会师》一曲,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是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是一曲团结胜利的凯歌,是毛泽东思想路线的宏伟颂歌,是奔向新的征途的战斗号角。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深刻地提示了伟大的真理,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在长征的过程中才能战胜各种得了最后的胜利。

二 、以鲜 明的艺术形象,表现 了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长征组歌重点刻画长征中的队境,红军战士的战斗意志和崇高的伟大理想,形同手足的革命团结,亲如鱼水的军民深情。例如《过雪山草地》一曲。首先用鲜明的前奏引出了深沉而坚毅的歌声;连棉不绝、不断重复发展。愈来愈高昂、愈来愈豪迈、混合合唱以饱满的和声、烘托着刚劲的旋律,与激越的男领作复调式的对应、造成动人心魄的高潮。

又例如 《四渡赤水出奇兵》以满腔的挚情歌唱“军民鱼水一家人”;用优美富有民族风格的旋律,采用复调卡农手法,以豪爽的歌声夸耀 “四渡赤水”的奇功,赞叹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些生动的音乐形象、使人闻“歌”起舞精神大振。为红军是“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钢铁汉形象,提供了生动的不可缺少的典型环境,造成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深刻的感人力量。雄浑、刚健、豪迈、开阔、乐观是整个长征组歌的基本特点,所表现的是无产阶级的英雄气魄和乐观精神,构成了整个作品艺术形象的灵魂。贯穿着长征组歌的始终。

三、长征组歌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取得了很大 的成功

1.首先是抒情性,它以真切的语言,感人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斗豪情,歌声中涌流出来的奔腾若泻的炽烈感情激荡、震撼着每一位听众的心灵,使人不能不为之感动,其次音乐作为听觉艺术、虽不能逼真勾画事物的具体的外部但是却能够鲜明、强烈的提示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感特征,而表现人们的思想。用歌唱的声音来表现有时用诗句难以表达的、所谓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感充分抒发出来。歌声是往往可以补诗之不足。其三 《长征组歌》的曲作者十分重视对于旋律的写作,十分重视旋律的歌唱性,十分重视充分发挥旋律的表现力,音乐的声音在音乐手段中的重要性。像这样大的题材,作曲者没有把注意力集中设计复杂的音响,繁难的转调,奇特的和声,而把功夫下在旋律的写作中及其他音乐手段 (多声部结构等)使用,都是为了更好的烘托、突出旋律。即使 《破封锁线》节奏因素很突出的段落里,作者也还是注意音乐的旋律性,旋律线条清晰,形象鲜明、使用较浓的多声部手段来加强气势,丰富表现的时候,始终注意主旋律的突出、鲜明。例如,首曲、终曲《飞越大渡河》开始部分中的混声合唱的写作。谱例:《告别》,采用四个乐句构成的舒缓深情的康藏民歌。《飞越在渡河》描绘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场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无敌的英雄形象。

重视旋律写作,好就好在真实感人。它全无虚言浮辞,毫不装腔作势,听起来朴实无华,却又使人感到意境深邃、气势雄伟。尽可能把红军战士的思想、情感、更强烈、集中、更典型地熔铸造于艺术形象之中,造成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2.旋律具有民族风格及地区色彩。从《长征组歌》的旋律中,时刻都可以听出江西采茶戏、贵族苗族民歌、陕北民歌,湖南民歌的音调,还大量吸取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素材,使人们会生动地联想起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使这部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更加生动、丰富、亲切、更具有其生命力和音乐形象的感染力。从音乐的发生、发展和民族语言直接相关。因此,民族性表现特别强烈。所以,缺乏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群众就不会喜欢、不接受,就没有生命力。之所以《长征组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开来,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娓娓动听,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分不开的。

不仅具有民族性,还大胆吸收了红军歌曲,革命民歌和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所开拓革命的群众歌曲的传统。将其民族音乐的因素有机的溶为一体,创造出既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音乐。时代性是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 篇六

歌乐山位于重庆西北郊,整个歌乐山由一种红色岩石组成,这种岩石像钢铁一样坚硬,当地人叫这种岩石为“红岩”,由我党南方局旧址、渣滓洞、白公馆等红色旧址,组成了红岩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由革命前辈和英烈们在此形成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精神被当代人称为“红岩精神”。26日一大早,我们乘车参观渣滓洞、白公馆旧址。渣滓洞原来是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后被国民党中统特务将其改造成监狱,主要关押1947年“六、一”大逮捕的“要犯”、《挺进报》案和“小民革”案中的被捕人员、上下川东武装起义失败后的被捕起义人员,最多时达三百多人。集中营三面靠山,监狱分内外两院,走近外院的审讯室,陈列着许多刑具,有铁镣、手铐、斧头、钉子、虎尾棒、电椅子。导游详细介绍了当时渣滓洞最为恐怖的徒刑“披麻戴孝”,让人不寒而栗。审讯室正对着监狱,室内的所有暴刑都能让狱中的人看到和听见,这是反动派使用的“杀鸡给猴看”的诡计。

走进内院,有一个大约70平米的放风坝,有一楼一底的男牢十六间,女牢二间,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黄绍辉、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牢房低矮潮湿,每间10多平米,从墙上的照片可以看出住10人左右,最多时关押革命者200多人。所有的起居活动都在这里,屋中唯一通风的地方是巴掌大的一个小窗户,让人不禁想到夏天置身其中的滋味。蔡梦慰烈士的《黑牢诗篇》真实地记叙了难友们在狱中的生活、学习、斗争情景。《黑牢诗篇》

手掌般大的一块地坝,

箩筛般大的一块天;

二百多个不屈服的人,

锢禁在这高墙的小圈里面,

一把将军锁把世界分隔为两边。

空气呵,

日光呵,

水呵……

成为有限度的给予。

人,被当作牲畜,

长年的关在阴湿的小屋里。

长着脚呀,

眼前却没有路。

在风门边,

送走了迷惘的黄昏,

又守候着金色的黎明。

墙外的山顶黄了,又绿了,

多少岁月呵!

在盼望中一刻一刻的挨过。

墙,这么样高!

枪和刺刀构成密密的网。

可以把天上的飞鸟捉光么?

即使剪了翅膀,

鹰,曾在哪一瞬忘记过飞翔?

连一只麻雀的影子

从牛肋巴窗前掠过,

都禁不住要激起一阵心的跳跃。

生活被嵌在框子里,

今天便是无数个昨天的翻版。

灾难的预感呀,

像一朵乌云时刻的罩在头顶。

夜深了,

人已打着鼾声,

神经的末梢却在尖着耳朵放哨;

被呓语惊醒的眼前,

还留着一连串恶梦的幻影。

这就是国民党发动派为革命者设置的地狱。参观完渣滓洞,我们又驱车前往白公馆,白公馆距离渣滓洞二点五公里,原是四川军阀白驹在重庆沙坪坝郊区的别墅。一九三九年被军统改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监狱电网密布,墙外制高点上有岗亭和碉堡,有地牢、有刑讯室,曾关押了抗日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中共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廖承志等。被关进白公馆、渣滓洞的每一个革命者首先必须过特务的酷刑关,因此,几乎每一个勇敢者都伤痕累累、肢体残缺。至重庆解放前夕,特务们在这里制造了一系列屠杀惨案,尤以1949年11月27日发生的集体大屠杀震惊于世,一夜之间,200多位革命者血祭歌乐山!

冰冷、残忍的监狱,是反动派折磨革命者的魔窟,也是革命者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的阵地。这里有罗世文、车耀先“高扬我们的旗帜”的呐喊,有杨虎城“报国无门、惨遭杀害”的悲歌,有叶挺“深陷牢狱、不从狗洞子里爬出,江南一叶”的豪迈,有廖承志“七次坐牢,矢志不渝,提笔作画,抒发胸中情怀的”气概。革命者用血的代价凝练成了: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红岩精神。

高高的铁丝网,黑暗潮湿的牢房,狰狞可怖的美制刑具,没有使革命者屈服,他们坚持“努力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有的用黄泥搓成粉笔在地板上写字,有的用竹签子和竹筷子削尖磨成“自来水笔”,用棉絮烧成灰拌上水当“墨汁”,用香烟盒写字。没有书本,就凭着记忆把过去读过的书讲述出来,供大家学习讨论。江竹筠、曾紫霞等人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背诵出来,用竹笔写在草纸上供大家传阅。江竹筠还凭着记忆给难友们讲解《土地法大纲》、《政治经济学》。有许多同志还刻苦学习外文。共产党员谭沈明,在八年多的牢狱生活中,自学英文、俄文。曾任地下党重庆北区工委书记的齐亮同志,毕业于西南联大。在狱中主动教难友学俄文,还结合斗争实际写出了《怎样作支部工作》供大家学习讨论。有的同志编写了数学、物理、化学讲义。刚到上学年纪的宋振中(小萝卜头)和流浪儿蒲小路也都把学习当作自觉行动,他每天去黄显声将军那儿听课,还学了俄语,并能用俄语给同志们传递消息。

狱中有不少同志爱好文学艺术,有的是很有才华的诗人;有的是戏剧工作者;有的是音乐家。他们虽然失去了自由,但并没有放下武器,组织成立了“铁窗诗社”,挥动浸血凝恨的笔,创作了大量的诗作。这些诗文感情丰富,朴实无华。记录了革命烈士在监狱这个特殊的战场,以笔作枪,我手写我心,同强暴、同黑暗、同邪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作中既有探求真理的《宣誓》、《灵魂颂》、《论气节》;也有抒发革命情怀的《咏梅》、《生命的讴歌》;还有表现狱中斗争的《阴暗的角落》、《囚歌》。其中蓝蒂裕烈士,在临行前吟诵的《示儿》当为诗作中的精品。

你——耕荒

我亲爱的孩子;

从荒沙中来,

到荒沙中去。

今夜,

我要与你永别了。

满街狼犬,

遍地荆棘,

给你什么遗嘱呢?

我的孩子!

今后——

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把祖国的荒沙,

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这是革命者发自内心深处的畅想,这是革命者对祖国未来的期望,这是革命者人格精神的迸发,似流星、似惊雷,使敌人胆寒,使革命者鼓舞。读着这些诗作和信抄,我感受到了革命家的无私和坚毅、思想家的深邃与睿智、艺术家的豪迈与洒脱。更感到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壮丽诗篇,完成和推进胡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所阐述的三件大事的艰辛和不易。

走进红岩,撩开歌乐山神秘的面纱,了解杨虎城、叶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许晓轩、陈然、“小萝卜头”等一个个影响着中国民众思想感情的英雄人物,散发着真实而不失伟大的光辉;撩开歌乐山神秘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广为传诵的、发生在白公馆、渣滓洞里的真实故事;撩开歌乐山神秘的面纱,我们知晓了爱国先辈们为争取国家、民族的光明前途而在白色恐怖下掀起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仰看烈士的事迹和尊容,俯首他们的遗言和遗物,我的心被一种无形而伟大的力量所慑服,先烈的精神如阳光洒进心灵的暗房,像雨露滋润着荒芜的心田。我想,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比其他人更有理由读懂红岩精神。读懂了红岩精神,就会知道红岩先烈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他们的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的光荣。

走进红岩,让我震撼的是烈士们的无畏和勇敢,他们热爱自己的生命,但他们为了更高的信念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当时中国历史变革时期,革命先烈们投身的革命正在胜利,但他们自己却已经无法看到这胜利的到来,然而,革命所赋予他们的改变中国的大信念激励他们超越了个人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些酷刑和折磨,那些引诱和圈套,都无法动摇真正的革命者的信念,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了一切。我们可以深切地认识到,“红岩”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凝聚的那种对党的忠诚的革命意志、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精神世界,将是我们执政党所要坚持和永远保持的一份基本的品质,正是基于这样一份基本的高贵和品质,我们的党才有了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辉煌历史。

走进红岩,渣滓洞、白公馆血与火的历史里革命志士为信仰而战的真实场景历历在现,它似乎在深情地告诉人们:幸福的人们哪,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和未来,让生命变得更加璀璨。白公馆和渣滓洞的那些牺牲的共产党人的故事其实是20世纪中国的艰难和付出的一种象征,是20世纪中国革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艰难道路上所付出的那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所达到的精神高度的呈现。它一方面表现的是个体生命由于有坚定的信仰和使命而超越肉体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坚定地选择了无畏的牺牲;另一方面则提出了一个询唤,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在呼唤历史的回应,他们的付出在要求着一代代人做出自己的选择,让先辈的牺牲获得一种当下的意义和价值总是如此的重要,如此地被未来的人们所需要。

告别白公馆,回望渣滓洞,我们不禁要想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中国已经告别了20世纪的悲情,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不平凡历程,它所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也历经了60多年的风雨,迎来了历史性的经济成长和崛起,与当年共产党人在严峻环境下的抗争和奋斗有所不同,当我们行进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党,我们党的每一个成员,我们的每一个革命者和所有追求进步的人们,能不能像那些为我们创造辉煌历史的先烈们一样,为了正义和理想,勇于奋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当这样的问号摆在面前时,我们便有了一种无法挥去的沉重责任。作为一个政党的成员,能否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摘自胡总七一讲话)。是否真正无私地忠诚于自己的组织,无怨无悔地跟着我们所爱戴的党永远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把一个古老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显然值得拷问。

149 7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