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教案模板 > 初中教案 > 初中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大全下载【7篇】

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首席给大家收集整理的7篇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初中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

探索活动:

活动一:剪纸拼图。

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 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

探索: 如何说明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应用

练习及解决情境问题。

例题教学

操作——猜想——验证

拓展:数学实验室

小结: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doc 篇二

1、通过具体动手操作得出矩形的概念,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推导并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会用定理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证明、

3、通过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一性质能推导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感受直角三角形与矩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的能力

重点:矩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灵活应用矩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教具准备:活动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师准备ppt课件

知识回顾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知的复习,一方面巩固就知,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一:矩形的定义

阅读课本第17-18页,“实验与探究”,思考:什么叫做矩形?

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下图,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自己归纳出矩形的定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归纳: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合作探究二:矩形的性质定理

1、自主完成18页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实际操作回答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对性质的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利用手中的矩形纸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矩形的性质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为总结矩形的性质定理打下坚实基础

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性质定理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合作探究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3

设矩形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那么,be是rt△ab中一条怎样的特殊线段

(bo是rt△abc中斜边ac上的中线)它与ac有什么大小关系,为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图形学生很容易猜想结果,关键是从数学的角度证明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明确论证方法、学生独立完成证明,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

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题讲解:

例1、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6㎝,求矩形对角线ac的长?

1、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

(a)对角相等(b)对边相等(c)对角线相等(d)对角线互相平分

2、已知rt△ abc中,∠abc=900,bd是斜边ac上的中线

(1)若bd=3㎝,则ac=㎝

(2)若∠c=30°,ab=5㎝,则ac=㎝,bd=㎝

3、在矩形abcd中,若已知∠doc=120°,ac=8㎝,求ad的长

4、工人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分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1)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1),使ab=cd,ef=gh;

(2)摆放成如图(2)的四边形,则这时窗框的形状是_____,根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

(3)将直角尺靠紧窗框的一个角(如图3)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如图4),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____,根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请说出你本节课的收获,与大家一块分享!!

课本p、20第2题

xxx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 篇三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一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doc 篇四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x<10。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x<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x<10=化为:

y=-2x2+20x(0<x<10)……………………………(1)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y=-100x2+100x+20d(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2)y=4x2-1

(3)y=2x3-3x2(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略

初中数学教案详案 篇五

初中英语教案格式

一个初中教案的模板。请注意教案内所必须有的要素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预测、媒体使用、教学步骤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详案与简案的区别在于它的教学步骤设计:简案列出基本步骤即可,详案要涵盖每一个细节和所有。为了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老师们也可以将自己要说的话在教案的列出。

for it: book i: unit 1 my name is gina(period 1 section a1a-2c)

objective:

here you need to state what your students will learn in the leon and be able to do after the e awaren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which may help to avoid culture ng and teaching focus:

here you need to list the key sentence structures, key vocabulary, reading/listening strategies, or any other knowledge and methods which are neceary to help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ng keys:

teaching difficulties:

the difficulty(ies)that your students may encounter in the ng aids: ppt, some other things like pictures, ng and teaching procedures:

warming-up & leading in

step 1

clarify what method will be ting the task

step …

if task based learning is not applied, you may not have this ng and practice

step…

at this stage, you should list what a number of activities which will help students to learn to do what they are asked you apply task based learning, the stage of learning and practice may be combined into one stage – learning and pairwork

step…

at this stage, activities will be designed to ensure most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is an aeing stage as idation

step…

homework

lesson plan

1 content: 教学内容

2 teaching objectives:教学目标

dge objectives:知识目标

y objectives:能力目标

nal objectives:情感目标

ng key points教学重点

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难点

ng methods 教学方法

ng aids教学用具

ng procedures 教学过程

stepⅰlead-in导入

stepⅱskimming 跳读get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paragraphstep iii intensive reading精读

step iv analyze each paragraph

step v language points

step vi make a summary

rk

初中数学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三、 典型例题:

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 巩固练习:

1、(教材P93练习1)

解:

2、(教材P93练习2)

3、(教材P93练习3)

证明:

4、(教材P95习题24.1第9题)

五、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

A.3 B.32

C.2 D.2

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

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2=_______.

(4) (5)

6.(中考题)如图5, 于 ,若 ,则

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

【拓展创新】

1.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积。

3、教材P95习题24.1第12、13题。

【布置作业】教材P95习题24.1第10、11题。

初中数学教案详案 篇七

教案(教学设计)较为中规中矩的格式:

(适用于各种文体教学设计的套用,套用时中间部分的板块可以依据实际课文的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省略,板块名可以自己独创命名。)

《****》教学设计/《****》教案 班级 姓名

【教材解读】(包括学习内容分析,考试时不写)【设计理念】(考试时不写)【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都有,可分述,亦可合称为“教学重难点”,二者各自最多一两点,不可多。)

【教学方法】(考试时不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可以多写为“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读,引出文本

1.例如:问题导入、承上启下导入、检查预习导入等。 2.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自由朗读。【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教心学等理论。】

二、尝试读,感知文本

1.介绍篇幅、生字个数,落实重难点生字词的教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三、思考读,感悟文本 1.促读:师的话。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2.促问:师的话。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3.促思:师的话。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4.促说:师的话。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四、展示读,内化文本 (本环节解决文本的整体问题)1.第一段:

第2 / 4页

师的引导语。

请生个人朗读、谈体会。师的评价语。2.第二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谈体会。师的评价语。3.第n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齐声朗读、谈体会。师的评价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五、探究读,赏析文本

1.小结引读。(对

二、三、四环节进行小总结。)2.师生对话。(一般是为了攻克一篇课文的难点问题。)3.激情引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来思考重难点问题。)4.再读体会。(通过学生默读、写批注体会来解决重难点。)5.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个人起立交流心得、并及时评点提升。)【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第3 / 4页

六、无声读,超越文本 1.引导质疑。(例如:争鸣式)

(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质疑课文难点问题,并默读思考。)2.师生对话。(师生对话,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联系实际进行拓展教育。)3.总结下课。

(结合板书总结一堂课的教学、点题结束课堂。)4.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作业应体现分层性;作业设计的形式 应体现多样性;作业的内容应体现趣味性;作业的内容应 体现实践性〈练了会用〉。)

【本环节及作业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附: 【板书设计】

概括式、对比式、板画式、线条(图表)式等。

124 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