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教案模板 > 初中教案 > 初中优秀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优秀4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一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针对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发放,包括市、县、乡级共7所中学。在样本选择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学校类型将本市中学分为重点校和一般校,并根据重点校和一般校教师人数比例3∶17,在重点校发放问卷45份,一般校发放问卷255份,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3份,有效问卷252份。问卷回收率为91%,有效率为92.3%。[1]

2.研究方法

本问卷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主要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及课后辅导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课前准备主要从三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问题三);课程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拓展学习内容(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七);对课后辅导主要从以下两个问题调查,即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八)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问题九)。为方便读者阅读,下文图表中对于问卷涉及到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的问题均以上述问题代号代替。

问卷每一个题目都采用Likert式五等分计分方式,教师在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选项中选择适合自己想法的答案,非常同意记为5分,同意记为4分,不确定记为3分,不同意记为2分,非常不同意记为1分。

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分析

据调查,目前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已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程实施以及课后辅导,我们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行为进行加权平均数统计,并对其重要程度做了简单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主要是课前准备,其中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排在前两位,其次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后是课后辅导(问题八和问题九排在第八和第九位)。

具体应用情况如下:教师在备课时,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占被调查者的77.8%(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的教师占80.6%(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的占69%(问题三);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占71%(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的占75.4%(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的占65.5%(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的占75%(问题七)。教师在课后辅导中应用信息技术较少,如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教师占被调查对象的37.3%(问题八),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教师占44%(问题九)。如图1所示。

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差异性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我们探索分析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学校类型的不同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判断。根据前期对样本的分析,各个样本均是随机抽取并相互独立,来自服从正态分布的整体并根据方差齐性检验,方差相等,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即ANOVA检验),并以P<0.05为标准。

1.性别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3<0.05)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根据均值比较,女教师(均值为4.32)在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方面较男教师(均值为3.92)更多一些。在其他问题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年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年龄主要分为20—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对各个年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所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0<0.05)在年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比较,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行为越来越少,20—30岁教师的均值为4.46,31—40岁教师的均值为4.17,41—50岁教师的均值为4.00,51岁及以上教师的均值为3.36。在其他问题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3.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学历主要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对不同学历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所示,教师的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有三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问题一(sig.=0.01<0.05)、问题八(sig.=0.00<0.05)和问题九(sig.=0.00<0.05)。根据均值比较,在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这一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本科(均值为4.21)、专科(均值为4.04)、研究生(均值为3.43)。在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这一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专科(均值为3.23)、本科(均值为3.17)、研究生(均值为2.00)。在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本科(均值为3.37)、专科(均值为3.34)、研究生(均值为1.93)。从整 个均值比较可以看出,本科和专科教师差异不大,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稍差一些。

4.教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教龄主要分为5年以下、6—10年、11—20年、21年及以上四个阶段,对各个教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所示,教师的教龄主要在问题四(sig.=0.01<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根据均值显示,其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6—1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4.20)、小于等于5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93)、11—2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84)、大于2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63)。经进一步分析,创设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龄较短的新教师绝大部分都在学校或在培训中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因此较老教师相比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更多。其他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5.学科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按照中学学科的重要性及学科性质,将学科分为数<www.haozuowen.net>理化、语外政、史地生、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其他六个方面。对各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行为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表6显示,各学科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差异。我们进一步对各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均值加以分析,发现以下几点:

(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各种行为活动中,均值最大的绝大部分都出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除问题三和问题八),这是因为就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而言,信息技术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内容而存在,故应用较多。问题三和问题八分别是教师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源和常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较迅速,而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应用较少;同时,信息技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像其他课程纳入中考或高考的范畴,往往很少有留作业的情况,因此对于学生的辅导也较少。

(2)对于数理化这些理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比较多,而且从网络和资源库中搜集资料相差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理科课程知识点比较固定而决定的。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以展示教学内容为主,然后依次为创设情境、补充或深入说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对于语外政这些文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做教学补充和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依次是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4)对于史地生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然后依次为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5)对于音体美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创设情境和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最后为展示教学内容。

6.年级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中学教师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年级组,对两个年级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所示,初中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分析,在准备教学资料方面,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利用Internet搜集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情况要多,而使用资源库中资源的情况,初中教师却不及高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基本持平;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方面高中教师较初中教师更多一些;而在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应用相对多一些,但不明显。在课后初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情况要多于高中教师,而指导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情况相对高中教师要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由于高中生较初中生有更好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高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方面比初中教师更多一些。

7.学校性质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根据呼伦贝尔地区实际情况,将呼伦贝尔地区中学分为市重点中学、区/县重点中学和一般校三种类型,对三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表8所示,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在问题一(sig.=0.00<0.05)、问题六(sig.=0.02<0.05)、问题七(sig.=0.00<0.05)、问题八(sig.=0.00<0.05)和问题九(sig.=0.00<0.05)存在显著差异,在问题二(sig.=0.05=0.05)处于临界值。即教师在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均值判断,在这几个方面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区/县重点学校、一般校和市重点学校。经过进一步分析得知,由于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因素不单单是硬件及软件的建设问题,最重要的还要衡量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往往学业成绩较好,利用新型教学媒体和改变教学方式势必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冲击,故使得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反而受制。而一般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较差,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因此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也不是特别理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是对教学中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和学校类型,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从上述数据分析中我 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学校类型的差异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学历的差异,其他性别、年龄、教龄只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个别方面有影响,而任教的学科和任教年级并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学校的基础设施状况、领导及环境的支持仍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尽心教学的最大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其次对教师本身的学历、年龄、教龄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态度与能力也需要进行关注,而对于任教的学科和年级则根据其不同的性质进行合理使用即可。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是一节集造型表现和设计综合于一体的课程,这节课是学生在了解电脑知识和前一节电脑美术的基础知识上的一个拓

展。本课通过造型和丰富动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的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在以往尝试用手绘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适当的电脑动画技巧,利用电脑动画软件完成独特的多种图像功能,且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动画设置,结合电脑动画软件的优越性创作生动有趣的创作美术作品。

二、教学思路

电脑美术的多变性与设计技巧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源泉。而本课可以把平面静止的绘画作品制作成有趣的电脑动画作品,对于学生学习是一种**。故本课可以采用先以“动画”入手,以“电脑绘画”深入教学,以“编辑故事的创新表现”为目的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建议

(一)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电脑绘画承接上一节课的电脑美术知识导入新课。(或出示电脑动画片,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出示课题:《电脑动画》

(二)探究电脑绘画软件工具箱工具使用方法

1.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电脑美术知识。

2.先让学生看小鸟图片,然后运用软件工具,分析小鸟绘制特征。

3.学生尝试用软件工具绘画小鸟及背景。

4.对比教师运用工具绘制的小鸟,巩固学生运用工具的灵活性。

5.研讨动画制作方案。逐一尝试两种动画方案,对比效果。

6.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运用两种不同的动画方式,完成独特的动画小鸟的其他身体部位或背景场景,使画面更为生动。

(三)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四)创作展示

集中展示动画作品,对学生提出创作优点和可改进之处。

老师在少数的作品上可现场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艺术的现实运用

欣赏电脑动画作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精彩!(图片或视频欣赏)

四、评价建议

1.能否根据自己的认知,运用电脑创作出大胆、独特的作品。

2.能否灵活运用电脑软件进行绘画的基本技法技巧。

3.能否体验电脑动画带来的快乐。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有效应用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愈加突出。阅读教学向来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心之一。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向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通过阅读教学实践扎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更是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关键。

初中时期语文学习任务相对于高中是比较轻松的,因此,也是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实现厚积薄发的好时期。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信息技术能够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限制,以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和有益的阅读教学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强他们的知识储量,丰富人生阅历和见识,还可以帮助初中学生在开拓眼界的同时,对世界和人生有更多的了解和思考,在阅读和生活中思考人生,升华自我,增强个人素养。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可以为初中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和感知渠道,有别于传统、局限于文本阅读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更多信息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或者办公软件来丰富阅读教学的媒介和形式,学生可以使用更多的阅读学习模式参与到课堂阅读教学中。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讲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1.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和谐互补的阅读环境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文本阅读为主,而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文本阅读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渠道,以影像等形式补充文本阅读在塑造意境方面的不足,并且和文字相互辅助,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丰富阅读层次感。比如说,教师在教到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很多学生因为自身阅历有限,难以从文字描述中体会到济南的冬天究竟有怎样的“美”在深深地吸引着作者,因此对文章处于似懂未懂的境地。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欣赏济南的冬季美景,起到一种身临其境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和喜爱。又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的《乡愁》,也容易因为学生人生阅历有限而无法通过浅显的阅读,了解诗歌背后的深厚情感。教师也可以播放它们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在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的朗诵声中感受作者一片赤子之心和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之情。

2.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人文教育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和人文教育也是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广泛搜集相关的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上阅读教学的情感盛宴,以区别于“说教”的旧形式向学生宣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其他语文知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举例说明,教师在教到《论语》十则的时候,会对学生普及相关的语文常识,包括孔子的生平、《论语》的由来以及其中著名的传世名言,而类似诸葛亮的《出师表》等文学名著也是教学重点,那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颇有口碑的教育类节目,如《百家讲坛》等节目,选择其中相关的教育评鉴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当地学者对古代文学家的解读和评述,如,于丹对孔子、庄子和孟子等人物及其作品的解说便深受观众喜爱,而学生也能够从新的形式来获得新时代对古文化一种新的心得与体验。

3.综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办公教学软件,如,制作精良的教学PPT,其中融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阅读教学素材。又或者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地使用学案导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初中阅读教学中,鲁迅的文章是一大难点,教师综合信息技术与学案导读教学模式的优势,精选并编写相关文章,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阅读学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按照相应步骤完善学案导读的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信息化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化趋势,并且通过有效运用使得阅读教学突破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和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阅读教学信息化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和谐互补的阅读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情感人文教育以及综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兼顾了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教师要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荀国胜。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沂。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支撑环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姜宇飞。初中语文阅读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四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信息技术 整合

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体制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教学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之下,课堂教学更应当摒弃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状,应当对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很多天然的优势,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笔者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及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和其他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历史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所讲解的都是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案例,大有一种博古通今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上,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让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变得更加直观。总结下来,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如下优势:

1.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知识都是源于课本,很难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一方面,教师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方能找到拓展课本教学内容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拓展,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相关的搜索,然后对一些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的筛选,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案例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这样的拓展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显得丰富多彩、通俗易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传统教学手段不同,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展示出来,多媒体天然的集音、形、色于一体的教学特点,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学往往都是灌输式的,学生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课件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查找资料,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有利于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搜集大量信息,通过拓展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等方式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不再适应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局面,而是需要通过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教学课件制作的方式、音频视频的融入方式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以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误区

凡事皆有两面性。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会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下来,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存在如下误区:

1.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一般都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很多教师存在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辅助作用,而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而是简单地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得初中历史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机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

2.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忽视质量。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关注的应当是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往往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现形式,忽视实质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因为,多媒体课件和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重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的质量而非形式。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以上结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分析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存在的误区,供广大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清。浅谈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中小学电教,2009.

124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