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教案模板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教学设计优秀6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分享的六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牛郎织女》教案 篇一

师:织女嫁给了牛郎。是因为她和牛郎的命运何等相似,这种相似让两人产生了共鸣。同时织女嫁给牛郎,也是她对原本那种那种冰冷孤寂生活的一种逃离。那么,织女究竟爱不爱牛郎?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织女是爱牛郎的。)

师:以证据说话。

生1:从“有时候,织女也去帮助牛郎干些农活”这句话看出来。古时候,男主外,女主内。织女只要在家带孩子、做做家务活就好了,可她还能去帮牛郎做农活。这个就是“同甘共苦”。

师:或许用“分担”这个词更好些。

生2:“她喜欢和牛郎一块儿干活,喜欢逗孩子们玩。”这里直接说的就是“喜欢”。

师:虽然“爱”不等同于“喜欢”,但“喜欢”绝对是包含在“爱”里的。

生3:“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织女对牛郎的信任。

师:说得真好。

生4:“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只有相亲相爱,才回生活美满。

师:有道理。

生5:“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二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课文前面说过,王母要严厉惩罚织女,可想而知王母有多愤怒,可织女却依然能勇敢地站在天河边。不爱牛郎,不可能这样勇敢无畏!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太好了。

【评析】在抛出“织女是否爱牛郎”这个问题之时,教师其实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确定。因为放牛娃和仙女的身份实在是太悬殊了。而且经过上面对于“织女为何要嫁给牛郎”这一问题的分析(织女和牛郎的命运相似,这种相似让两人产生了共鸣。同时织女嫁给牛郎,也是她对原本那种那种冰冷孤寂生活的一种逃离。)觉得织女嫁给牛郎似乎不只是因为爱上牛郎这么简单。

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并没有料到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回答。学生依据文本,用个性的理解来给这个问题画上了令人满意的句号。

分析此案例,教师是将学生放置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予以对话,甚至将自己都没想清楚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可以说是充分相信学生,也可以说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位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和谐共长的氛围,师与生在交流论述中均有收获与发展。

反向再思考一下,如果教师过分专注自身的“位置”,凡事都求掌握,那么他就有可能放弃这个问题,因为他自己都没思考好。而如果这样,我们也就不可能听到学生如此精彩的回答了。

《牛郎织女》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这个民间故事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赞颂了牛郎、织女的美好情感,鞭挞了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牛郎织女》,导入新课:

二、齐读课文,思考变化:

1、师:带着这个问题,师生共同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语气,读出感情。

2、师: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认为主要是以谁为线索写的?

生:织女。

(板书:织女)

3、师:那么他们结婚后首先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生:首先是他们婚后生活挺美满。

(板书:婚后生活 挺美满)

师:“挺”是什么意思?

生:很。

②师:是从哪几自然段中看出来的?

生:(从)第1、2自然段(可以看出来)。

(要求学生必须把话说完整。)

③师:齐读第1、2自然段。

④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或: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

生:怎样“美满”(或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得出“美满”?)

生讨论:(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

生归纳:从五个“喜欢”,可以看得出牛郎织女结婚后生活美满,这五个“喜欢”具体是:

a、喜欢人间的生活;b、跟爸爸一块儿干活,她也喜欢;c、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d、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e、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

⑤师:比赛读这五个“喜欢”,赛一赛谁能读出“美满”。

可以分小组读、分男女读,或指名读等。

⑥师:读得真好!这美满的生活是人间生活,是自由的生活,那么天上的生活又是怎样?

生:“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以没有自由,她不喜欢。”

⑦师:所以……

生:所以织女有时也发愁?

⑧师: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发什么愁?

生:(愁的是)怕失去自由的人间生活。

4、师:接着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生: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他们被无情地分开。

(板书:被王母娘娘抓走 无情分开)

②师:从哪几自然段可以看出?

生:第3——6自然段。

③师: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或与同桌一起读,比一比,看谁能读出王母娘娘的这种无情。

④师:绝大多数同学真的读出了这种无情,真了不起!那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或: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

⑤生:织女为什么被抓走?

生计论:

生归纳:织女被抓走的原因有:a、王母娘娘为门风。b、为她的尊严。c、为发誓把织女捉回来。d、给织女顶厉害的惩罚。

⑥师:怎么理解“王母娘娘”、“门风”和“顶厉害”的“顶”的意思?

生1:王母娘娘:古代神话中的女神。

生2:门风:家规。

生3:顶:最。

⑦师: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怎样抓走?

生计论:

生归纳:a、(王母娘娘)她亲自到牛郎家里。b、她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c、王母娘娘狠狠地一推,孩子跌倒了。d、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到了天上)。

⑧师: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如果学生提不出,老师可以提示:面对这种情况,牛郎会干些什么或怎么做?)

生讨论:

生1:归纳:他赶紧披上牛皮……飞起来了,到了天上。

生2:这是第5、6自然段的内容。

师:默读第5、6自然段。

⑨师: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牛郎怎么可能会“飞”?

生2:因为牛说:“我死了以后,你可以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见特别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这对你会有帮助。”

师: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是神话故事。

生3:牛郎、织女虽然都到了天上,但却被天河分开了。

5、师:最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生:织女抗争,喜鹊搭桥让他们七月七日会面。

(板书:抗争 鹊桥会面)

②师:从哪几自然段可以看出?

生:第7——8自然段。

③师:自由读这一部分。

④师:结合课文,观看插图,展开想象。

三、归纳思路,复述课文:

1、归纳思路。

①生1:课文的思路是:织女的婚后生活——被王母娘娘抓走——抗争。

②生2:按照老师的板书思路,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课文复述,字数不超过100字。

③人人自由复述课文。

④全班学生一起复述课文。

2、将第26、27课合起来,复述牛郎织女的完整故事。

①生1:将第26、27课合起来,复述牛郎织女的完整故事。

②生2:人人自由复述第26、27课。

③全班学生一起复述这个完整的故事。

四、谈体会:(以阅读提示中问题谈)

师:谈体会,可以谈寄托了人民群众怎样的理想?也可以谈赞颂了什么?鞭挞了什么?

①分小组讨论。

②推荐几个代表发言。

③选一两名学生全班交流。

五、课后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找一些民间故事读一读。

附板书:

婚后生活 挺美满

织女 被王母娘娘抓走 无情分开

抗争 鹊桥会面

《牛郎织女》教案 篇三

解读文中的爱情观:《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健康的爱情观,它可以让孩子认识到,爱情应该是高尚的、忠诚的,是能够跨越时空的一种美好情感,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教育。事实证明这种教育并没有把学生引入歧途。据2004年9月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市初三语文课本的第二单元,将主题定为“爱情如歌”,其中收录的全都是爱情名篇,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等,这些作品,让孩子领会到了“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的内涵。

这充分说明,歌颂美好爱情的作品不但不会把学生引向歧途,反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和人格。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教材都能体现出这种与时俱进的新观念,我们的学校教育便一定能给学生更多的营养。

教材分析

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取婚姻自由和人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

在封建社会孤儿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人做妻子吗?启发思考后孩子们的答案当然会是否定的。怎么办?人们在现实世界里实现不了的理想只有*想像来完成。因为封建统治者禁锢不了人们的思想,阻止不了人们的想像。所以文中虚拟了一个通人性对人友善,宁可为朋友牺牲自己生命的老牛形象。老牛是牛郎的唯一亲人。老牛的这一举动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也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对命运的极力反抗。即便是牛郎也有追求美的权利——社会本来就应是人人平等的。牛郎的妻子同样可以是美若天仙的。同时也表明人间的亲情是非常宝贵的。(这一点可以结合感恩亲情教育拓展助读)。

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

在封建社会,社会底层人们眼中的幸福生活便是如此。这就是他们朴素的理想。粗茶淡饭,夫妻恩爱,是最起码的要求。可就是这,在当时也达不到。因为有王母娘娘这类的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他们讲究门当户对,完全剥夺了牛郎这类人的幸福和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利。让他们的温饱也成问题。

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并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

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可激起同学们对牛郎织女的深深的同情和对王母娘娘的怨恨。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想将它永远地留住,何况是孩子呢!

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牛郎织女不能相聚是因为王母娘娘的霸道,激发人们对专制者的憎恨和对善良的人们的同情。这也是神话与科学沟通的一个契点。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揣摩神话故事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人物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同怒,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引领学生树立强烈的正义感的;还要帮助学生从神话到科学的理解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意图。

《牛郎织女》教案 篇四

《牛郎织女》能力测试

1、织女为什么愿意做牛郎的妻子?

a.她在天庭待的时间久了,很无聊。

b.牛郎长相出众,家中富足。

c.牛郎能吃苦,心眼也不坏。

d.牛郎很听老牛的话。

2、每年“七夕”的时候,是什么动物给牛郎织女搭桥的?

a.老鹰。

b.麻雀。

c.燕子。

d.喜鹊。

3、牛郎是在什么地方认识织女的?

a.牛棚里。

b.右边那座山旁的湖边。

c.左边的那座山旁的湖边树林里。

d.右边那座山旁的湖边树林里。

4、老牛为什么会帮助牛郎呢?

5、许多人都指责王母娘娘心狠手辣,如果你是她,请你说说你不赞成织女嫁给牛郎的理由。

6、拆散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心里也是愧疚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7、请用一段话(不超过100个字)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9、读到文章的最后,你的心情如何呢?请选择一个最贴近你内心的词语,并简单说说理由。

a.难过。b。愤怒。c.高兴。d.紧张。e.欣慰。

10、假如让你设计文章的结尾,那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备选:

1、读了这篇故事,你想对王母娘娘(织女)说些什么?

2、牛郎的哥嫂在具体故事中并没有出现,文章开头做了介绍,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7)、请按照顺序排列能表现你阅读这篇文章时心情的词语。

高兴难过愤怒紧张欣慰

4、织女嫁给牛郎的原因是

5、你觉得牛郎织女的婚姻会幸福吗?为什么?

《牛郎织女》教案 篇五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故事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统治者狡猾的丑恶嘴脸。备课的时候我就在想,孩子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又应该教些什么才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收获呢?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复述故事上了。我想应该是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堂教学中,在理清了故事情节后,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讨论到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角色时,学生中出现了争议。有学生认为王母心狠手辣,破坏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织女违反天规,应该受到惩罚,王母娘娘是大义灭亲、铁面无私。孩子们互相争辩表明自己的观点,谁也不能说服谁,整个课堂大有辩论赛的意味,作为老师的我根本没有插嘴的份。我边听边思考,我必须得表明我的观点。可是我到底站在哪方才是对的?我觉得对于这个人物的认识关系到孩子的价值观的判断。

“那么王母娘娘是好是坏呢?”在孩子们争论无果的时候,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牛郎和织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美好的,任何阻止和破坏剥夺别人幸福和自由的人,我都不喜欢。大义灭亲的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王母娘娘维持的所谓的天规是不合理的规则,所以不能说她是大义灭亲。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群众创作,在群众中流传的,故事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个封建统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压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这个故事就是人们这种美好愿望的表达。”听了我的观点,孩子们信服地点了头。

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完本文的感受,孩子们都说,原来读《牛郎织女》,只是觉得故事吸引人,神奇、有趣,没想到故事中还包含着这样多的思想。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引发了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相爱但却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奇幻爱情悲剧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

因为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而课文语言又通俗易懂,所以我决定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按照老师给出的模式学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如:第一自然段(生活孤苦、人称牛郎),学生通过标题式的概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围绕课题,先来品悟课文主人公牛郎和织女的人物品质,学生边读边感悟,交流得很轻松。然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了《补充习题》的第四题,品悟了王母娘娘的人物形象。最后,我以问题导入了文章的中心。①织女为什么会嫁给牛郎?②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牛郎织女?③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什么会感动众人,流传至今?学生讨论之后,我加以点拨总结,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就明白了。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地巧妙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分析,问题的合作探讨,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平淡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统治者狡猾的丑恶嘴脸。

教学中,在理清了故事情节后,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讨论到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角色时,学生中出现了争议。有学生认为王母心狠手辣,破坏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织女违反天规,应该受到惩罚,王母娘娘是大义灭亲、铁面无私。孩子们互相争辩表明自己的观点,谁也不能说服谁,在孩子们争论无果的时候,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大义灭亲一般是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王母娘娘维持的天规是不合理的规则,所以不能说她是大义灭亲。牛郎和织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美好的。这篇课文是一则民间故事,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个封建统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压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这个故事就是人们这种美好愿望的表达。”这个环节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引发了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牛郎织女》教案 篇六

(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交流感受)

生1:(读第二段)牛郎照顾老牛可谓无微不至。

生2:(生也读第二段)牛郎的心眼真好。

生3:(生读第三段)牛郎太孤单、太寂寞了。

生4:(生读第三段)老牛虽然不是人,可它却是牛郎的知音。

生5:(生读第一段)“很久很久以前”,一下子将我们带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将1、2两段连起来读,你会发现更多的美的东西。

生6:牛郎与他的哥嫂不同,他没有受哥嫂的影响,而具有了人应该拥有的高尚品质。

师:(喜出望外)从你的这一感受,我能确信你的内心是美好的。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这一部分,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表达。

生7:哥嫂把牛郎当牛看,而牛郎却把牛当人看。

师:读中对比,你的感受更深刻了。

生8:牛郎缺少别人的关爱,所以他懂得关爱别人。

师:把“所以”换成另外一个关联词或许会好些。

生8:牛郎缺少别人的关爱,但他却懂得关爱别人。

生9:牛郎心胸宽广,心地善良,并没有因为哥哥嫂嫂的虐待而有所改变。

师:说得多好哇!冷漠的土壤,最能滋生仇恨的种子。可牛郎的心里却永远装着“善良”,他用他的“善良”给我们描绘了多么温馨,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再读一、二两段。

(学生练读、齐读)

师:即使我们生活在冷漠中,我们也应像牛郎那样,心中充满阳光。

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浮于表面时,教者引导学生把1、2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去发现蕴含其中更美的东西。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通过对比品读,感受到了牛郎更为可贵的品质。在此基础上,教者又及时用牛郎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的讨论流于表面,教师应适时引导,带着他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当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教师应开诚布公,坦诚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当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由学生抛出,教师应敏捷判断,做出抉择——值得探讨的要大讲特讲,抓住不放,无甚意义的就轻轻带过,迅速回到主题。只有这样,对话才是真正有效的对话,交流才是师生都能获得收益的交流,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有价值的课堂。

118 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