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事迹

杜富国英雄事迹简介(优秀15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可分为集体事迹和个人事迹。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的15篇杜富国英雄事迹简介是好作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杜富国事迹简介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杜富国主要事迹简介 篇一

有一位作家说:“士兵的力量不仅仅在他自己身上……还在于他生长的古老土地上,在于他从祖辈继承下来的多年形成的历史之中。”

贵州省湄潭县兴隆镇太坪村四组,小地名叫“干河沟”。杜家的房屋修在河沟旁,紧挨着一条县道。这条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这条路,杜富国从蹒跚学步到投身军旅,又走了19年。

杜富国的小学旁有一座红军烈士的坟茔,他曾问过老师为何墓碑没有名字。老师告诉他,长征中牺牲了很多战士,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没有留下姓名。后来,杜富国常想起这段对话,那些被历史铭记的无名英雄,在一个孩子心中留下了关于牺牲奉献的最初思索。

“吃得亏、打得堆”,是黔北人教育孩子的俗语,意思是做人要大气、懂奉献,杜富国的父亲常常对孩子们讲这句话。在家里,别人家的铲车“趴窝”了,学过维修的杜富国主动帮忙,从下午5点忙到凌晨;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杜富国不用人喊,总是会去帮着端茶送菜、摆放桌凳、收拾碗筷……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遵义市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成为一个兵。

2015年6月,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任务下达,正在原边防某团教导队担任炊事员的杜富国,得知扫雷大队组建的消息,第一时间向连队党支部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参加排雷。

他在单位是出了名的“多面手”,是各个连队争着要的“宝贝疙瘩”,连长、指导员都想让他留下来。身边也有不少战友劝他:“排雷是在刀尖上工作,何必去冒这个险!”

他的回答写在请战书上:“正如我5年前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光荣集体时的想法一样,那时的我思索着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人民做了些什么……我感到,冥冥之中,这就是我的使命,我要去扫雷!”

2015年11月,一辆挂着鲜艳红色横幅的东风汽车停在麻栗坡县八里乡,“为边疆清除雷患,还人民一片净土”几个大字在霞光中格外显眼。

“看到太多因触雷而断腿的农民,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因为贫穷,乡亲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雷区开荒种地,被炸死炸伤无数。那个时候,杜富国只有一个心愿:扫完雷,给乡亲们一份踏实的安全感。

有人私下里劝杜富国,不要总选择第一个往前冲,没必要那么勇敢。杜富国呵呵一笑,在他看来,如果只有一种正确的选择,那应该就是心中的坚持。扫雷四队的老队长龙泉至今记得,他曾问杜富国入党究竟为什么?杜富国说:“队长,我入了党,就有资格挑担子、带头干。”

杜富国受伤后,父亲杜俊来到儿子踏过的雷场,探访“87个村民炸剩78条腿”的“地雷村”,听了乡亲们流着泪的讲述,见到马嘿村郁郁葱葱的新苗和老百姓脸上洋溢的希望,这位老党员愈加明白,儿子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坚持着什么。

杜富国的事迹简介 篇二

在央视播放的“感动中国”的颁奖盛典上,我们的杜富国同志——伤情牵动国人心的排雷战士,在边境的扫雷活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他没有退后,而是勇敢的向前迈进脚步,导致严重负伤,并把自己的双眼和双手奉献在这次的边境扫雷活动中,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平凡的军人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在此之前,杜富国先后进行扫雷1000多次,拆除雷2400枚,每一次的扫雷活动无疑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之前的每次扫雷活动都安全渡过,最后一次扫雷活动却让他永远的失去双眼和双手,再也无法拥抱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再也无法看见那一片由雷区变为绿油油的庄稼地。

他不仅是一名军人,还有另一个身份——共产党员。在入伍之前,杜富国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加入扫雷大队一年后,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因为他看见出任务时,在前面的战友都是共产党员,他们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身后的战友,他把前面的战友当成自己的榜样。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无数像杜富国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牺牲小家,牺牲自我,他们的肩上扛着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不能在危险面前退缩,要做铁骨铮铮的汉子。

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国盛,国盛则民安,民安则天下太平,杜富强以身体挡住危险,用鲜血证明这句话的重要性。他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共产。

杜富国的事迹简介 篇三

“你退后,让我来!”这是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大队四队作业组长、中士杜富国面对死神威胁时的一句“口头禅”。

时隔1个多月,杜富国的这句话依然在战士艾岩耳边回响。面对笔者,艾岩的眼眶红了,哽咽着说:“是他救了我的命啊!”

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山高坡陡,灌木丛生,本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却处处游荡着死亡的幽灵。10月11日,杜富国在扫雷行动中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立即让同组战友艾岩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突然,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杜富国下意识地向艾岩方向一侧身,挡住了爆炸后的冲击波和弹片。艾岩得救了,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双眼。

11月20日,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大队在杜富国的病房内,举行了一场庄严的仪式:扫雷大队领导宣读了南部战区陆军为扫雷英雄杜富国记一等功的通令。

杜富国1991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2010年12月入伍,2016年11月入党。3年来,他1000余次蹚过雷场,拆除2400余枚爆炸物,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先后获得嘉奖两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各一次,荣立一等功一次。

杜富国所在的云南边境雷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作业区最高坡度达到80度,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扫雷设备也派不上用场,只能人工用探雷器扫、用手排。

在马嘿雷场,战士唐世杰探到10多枚引信朝下、高度危险的火箭弹。杜富国让战友退到安全地域观察,独自上前处理。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班长刘贵涛探到1枚罕见而危险的抛撒雷。没等刘贵涛命令杜富国撤下时,他就抢先道:“班长,我来吧。”

“他就是这样,不管与上级还是下级同组作业,都‘强词夺理’争着上。”杜富国负伤后,刘贵涛回忆起这些细节,抹着泪说:“他其实是不想让别人冒险,这早已成了他的习惯。”

探雷器是扫雷兵的“手中枪”,为了早日奔赴扫雷场,杜富国将各种金属物埋了排、排了埋,把训练场的土地翻了个遍。他还和战友“背靠背”对抗,请别人随意埋设铁钉、硬币、弹片,通过斜放、深埋、混合、缠绕增加难度,以此训练“听声辨物”本领。经年累月,他熟练掌握了10多种地雷的排除法,将探雷器练成了“第三只手”。

老山地区,地雷、炮弹等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扫雷兵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说,官兵们在这样的雷场作业,每天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

2015年,杜富国申请到边境扫雷,父母一直很担心。3年多来,杜富国从不和家里多讲扫雷的事。杜富国负伤后,他的父亲杜俊来到儿子作业雷场,当他听了麻栗坡县猛硐乡乡亲们含泪的讲述,这位老党员愈加明白了儿子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又为何不愿退伍。

杜富国负了重伤,猛硐乡乡长盘院华几度哽咽:猛硐全乡共2万亩茶园,有8000亩在雷区,群众不敢进去耕种,只能撂荒。部队进驻当地扫雷后,已将三分之二以上的雷区土地安全地移交给村民耕种,目前已产生经济效益。他说:“我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希望了。”

11月18日傍晚,由南部战区陆军与麻栗坡县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的“让我来——勇扫雷障为人民”主题文艺晚会在县礼堂隆重举行。麻栗坡驻地官兵赶来了,当地群众赶来了,能容纳近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杜富国的父母、妻子应邀出席。

每当舞台背景上出现儿子的身影,杜俊都会含着泪拿起手机拍个不停,也许他是想让曾经健全的儿子定格在心中。

杜富国妻子王静说:“我们结婚一年多,两地分居,离多聚少,他说我是他的‘小公主’,以后我就是他的眼。”此时,舞台背景上闪现出一个镜头:在医院陪护丈夫时,她拉着杜富国的胳膊,一只手从他袖口里伸了进去,当她摸到那光秃秃的胳膊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

杜富国是扫雷兵的骄傲,也是扫雷兵的代表。这群与死神较量的90后扫雷兵,始终把遗憾、愧疚和思念压在心底,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

“八一勋章”杜富国事迹介绍 篇四

近日,“排雷英雄”杜富国结束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的治疗顺利康复出院。2018年10月,杜富国在地雷场搜排时,弹体意外发生爆炸,杜富国由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同行的战友也因为他的保护仅受了皮外伤。受伤后,杜富国积极的接受身体上的治疗,并且一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积极治疗和康复,杜富国重返战位。

今年的7月4日,在贵州大学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暨学位授予仪式,排雷英雄发表毕业感言,用三句话警示自己更送给在场的毕业学子,话语朴实、发自肺腑,让我们从他的个人事迹和精神话语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

从“做拥有智慧并富有激情的人”汲取进取精神力量,做“奋楫者”,攀登人生一座又一座的高峰。自从受伤以后,杜富国除了积极的接受身体上的治疗,一刻没有停歇的丰盈自己。他请妻子买来智能音箱,听新闻、听书也听音乐。在看康复期间,只要不下雨,他每天都会在操场上跑步,依靠战友的帮助,最少的时候跑3公里,状态好的时候能够跑10公里,杜富国说,在那里自己能更清楚的听到军号声,感觉战友就在自己身边。一个内心拥有了激情和信念的人,是不会被轻易打倒的,“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当人生给予了你另一种选择,是“躺平”,是自怨自艾,还是奋斗,是“奋起拼搏”。杜富国毅然选择了后者。保持智慧和激情,是对人生中无论哪种境况都能坦然豁达面对,顺境逆境毅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并将这种精神带动身边的人,正如杜富国陪护战友刘新未所说,“其实是他在感染我。”刘新未说,原本性格内向的他,在陪护杜富国3个多月的时间里,唱过的歌比前2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一个内心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人总会时刻饱含对生命的热爱,让自己强大,也照亮身边的人。当代青年要学习杜富国的精神,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勇敢攀登,努力拼搏,不给青春留下任何遗憾,即使遇到困境和坎坷要保持激情和内心的定力,勇敢战胜一切困难。

从“做胸怀大志并脚踏实地的人”汲取梦想精神力量,做“追梦人”,树牢人生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杜富国就读的小学旁有一座无名红军烈士坟墓,老师曾告诉他们红军长征中牺牲很多的人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杜富国自小将这些英雄视为榜样并且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要做英雄。翻看他的军旅生涯实绩,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先后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雷排爆2400余枚,处置险情20多次。即使在受伤康复期间,他成为了军队广播节目《南陆之声》的播音员,受聘为北京大学青年立德树人工作指导老师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杜富国获得“八一勋章”提名。虽然目不能视,袖口空空,但杜富国曾说“虽然没了双手,但我还有双腿可以继续为梦想奔跑,虽然失去光明,只要心中升起太阳,我的世界依然五彩缤纷”。梦想是最遥远的,但却是最有力量的,有了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找到了信念。青年们要做“追梦人”,无论是求学或是工作,要做排头兵,要做榜样者,要“奋楫”追梦,脚踏实地干出自己的精彩。在心里坚定的树立起发展目标,定下每天必定完成的计划,将梦想铭记于心里,将行动落实在实际中,星光定不负赶路人。

从“做负以责任并敢挑重担的人”汲取担当精神力量,做“赶路人”,勇挑人生一次又一次的重担。“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对杜富国的评语。在日常生活中,杜富国作为连队的“三小工”,他几乎每天都拿着钳子、螺丝刀、试电笔,在院子里敲敲打打。只要有人喊一声“富国”,他就会立刻出现。战友家里遇到困难他都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并且积极动员组织战友之间互相帮助,同组战友艾岩的父亲重病住院,他二话没说从银行卡里转出1.2万元给了艾岩,再去找朋友借钱来凑。当代青年,要学习杜富国的担当精神,敢于冲锋在前,敢于挑重担,做“百事通”,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豁得出去,平常时候看得出来,要以“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气势处理急难杂症,更要努力提升本领,大事小情冲锋在前,勇担人生赋予你和锤炼你的重担,让青春在浴火中重生。

杜富国英雄事迹简介 篇五

杜富国,1991年生,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

2021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2021年11月18日,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一次。12月,陆军党委召开常委会,作出关于开展向献身强军备战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2021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同年5月16日,荣获全国自强模范;同年5月22日,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同年7月31日,授予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并向其颁授奖章和证书 ;同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2021年3月,由“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担任主播的“播音员杜富国”系列节目开播。

“八一勋章”杜富国事迹介绍 篇六

那日,他和战友艾岩在云南省麻栗陂县的一个雷场进行雷场排查的作业任务,杜富国刚进阵地雷场后不久就看到了裸露于地表的手榴弹弹体,这个弹体下可能隐藏着雷窝。杜富国在向领导汇报情况后,根据指示进行“查明有无诡计设计”,他让艾岩后退,自己则开始排雷作业。

然而在清理浮土时,弹体突然爆炸,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一把护住了一旁的战友艾岩。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将杜富国炸成了血人,防护服瞬间被撕裂为棉絮状,而杜富国抱住艾岩后晕倒在血泊中。

接到艾岩的紧急呼救后,所在军队即刻派去医护人员进行救治,随后将其转院,专家全力对其救治,在和死神搏斗的4天,医护人员终于将杜富国从死神手中抢夺过来,虚弱不堪的他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艾岩没事吧?”

军队对杜富国舍己为人的精神高度认可,在他出事7天后,麻栗陂县、遵义市、马关县、湄潭县等党委政府先后前来慰问,他在众人的关心下,积极配合医生做康复项目。杜富国乐观坚强,失去双手后,他表示自己以后可以用智能机器臂;摘除眼球后,他表示自己可以用声音传递力量……

就像雨果曾说:“让自我的内心藏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杜富国在失去健康的苦刑中用向上的乐趣支撑自己不断前行、不断突破。

杜富国的事迹简介 篇七

杜富国,男,1991年生,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上士,2010年12月入伍。

他是于2015年6月15日主动申请从原单位加入到临时组建的扫雷部队的。2018年他才27岁,当年才刚结婚。

2018年10月11日下午,他们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正当他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他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发生爆炸后,杜富国当场昏迷休克、伤情十分严重。经过军地双方医护人员近3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杜富国术后伤情才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他却永远地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同组战友则在他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令人敬佩。

杜富国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民奉献的家国情怀,敢于担当的进取的精神,直面磨难的刚毅品格,做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要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大力发扬忠于使命、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好好学习,努力向上,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让我们向杜富国致敬,向每一位甘于牺牲奉献的英雄致敬!

杜富国主要事迹简介 篇八

应对生死雷场,是“进”还是“退”杜富国选择“让我来”;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安慰亲人战友,“我必须会坚强”;应对授勋,他抬起残缺的右臂,致以特殊的军礼;他在病房顽强锻炼、学习播音、练习写字,坦然应对伤残后的人生……这位年轻战士的情怀与担当源于何处

遵义,是一座因红军长征而扬名的英雄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色基因注入了杜富国的灵魂、化入了血液、融入了言行。红色基因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滋润着他不断成长。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遵义市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走上军旅路,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35年1月19日,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同样在这个地方,带领部队完成保卫遵义会议的任务后,告别湄潭的父老乡亲,挥师西进继续长征。

杜富国家门口的小路,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杜富国初受文化启蒙的皂角小学,就是当年收养革命烈士子女和遗孤的保育院。孩提时代,杜富国经常听前辈和教师们讲红军的故事,明白三爷爷冒着杀头的危险,救治了失散的红军战士。

参军出发那天,杜富国和湄潭籍的新兵们仰望红军塑像,他明白这些穿着青灰色土布军装和方口布鞋的前辈,就是和家里爷爷一齐说过话、患过难、打过仗的长辈,心里平添几分亲切与敬意。向这些红军爷爷敬了第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杜富国开始了自我的军旅生活。

小时候听到的红军故事,杜富国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位名叫钟赤兵的红军团长,在他的家乡娄山关战斗中喊“跟我上”,带领敢死队冲向敌阵。腿部中弹后,这位英雄团长在没有麻药的情景下,忍着剧痛截去了右腿,还坚持走完了长征路。

杜富国说:“和战争年代相比,我们排雷的危险要小得多,受了伤治疗条件也好得多。想一想先辈们,我做的事不算什么。”

失去双手双眼的杜富国,将应对另一种人生。他有了新的目标:“虽然没了手和眼,耳朵也受了伤,但我还有嘴。如果能够,我想做一名播音员,把扫雷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扫雷战士。”

杜富国英雄事迹简介 篇九

起初,好多人都担心,失去双手双眼的杜富国会一蹶不振。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

负伤后刚苏醒的那些天,杜富国总是对医护人员说:“我得加强锻炼,让自己好得快一点,这样就能早点回去扫雷了。”手术后不到一个月,他就让人扶他下床走路;一个半月,他就在病床上支起双肘做平板支撑。

当得知眼球也将被摘除,不能再上雷场时,杜富国依然牵挂着扫雷。他说:“如果可以,我想学学播音,把扫雷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扫雷工作。”

起初,每个人都觉得,惨遭不幸的杜富国值得同情,需要安慰和激励。然而,同样令人没想到的是——

远在西藏当兵的弟弟来了,杜富国安慰弟弟“我没事”,鼓励弟弟“在部队好好干”。

曾在雷场并肩战斗的战友来了,杜富国嘱咐战友“注意安全,等待你们凯旋。”

时隔两年,一个前来采访的记者,得知杜富国自己穿衣、洗漱、叠被子、开门、跑步、用盲杖走路、用机械手吃饭,学习播音甚至还坚持练字……这名记者动情地说,“他眼睛失去光明,心里却升起太阳。每一个走近他,想要安慰他的人,反而从他身上获得感动和力量。”

3年来,杜富国多次去学校、进军营,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话初心、谈感悟,激励了许多人。2020年,杜富国的妹妹杜富佳是一名护士,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时她两次请战,从贵州随队出征武汉。曾现场聆听杜富国事迹报告的贵州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大二学生丁恒报名参军,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每日在杜富国战斗过的地方巡逻执勤。

在昔日杜富国负伤的那片土地上,一望无际绿油油的山茶树正茁壮成长。一如今天的英雄,心有阳光、不负时光。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放眼华夏大地,杜富国等英雄正是亿万中华儿女心中“最闪亮的坐标”。

杜富国的事迹简介 篇十

杜富国出生在革命圣地遵义,家中有四兄妹,他排行老大。四兄妹的名字分别是富国、富佳、富民、富强,这四个名字也包含了一家人的家国情怀。红色的沃土,淳朴的家风,培养了杜富国扎根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010年12月,杜富国光荣地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第一批入党,并立下了永远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2015年6月,边疆扫雷大队组建,他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书,他知道扫雷的危险,更忘不了刚到边境村时见到的八十几个村民只有七十几条腿的残酷现实。但他仍在3年多的时间里,出入雷场1000多次,排除各类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尽管,一次次的幸运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不幸还是降临了。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正在执行扫雷任务的杜富国,突然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急忙对身边的战友喊到:“你退后,让我来!”就在他上前查明情况的时候,爆炸发生了。杜富国的防护服被炸成棉絮状,两个手掌被炸飞,双眼球破裂,大腿根部至面部多处受伤。

面对伤残的折磨,无尽的伤痛,杜富国没有丝毫的后悔和黯然,有的只是始终的坚持余坚强。昏迷三天三夜,5次大手术后还不到一个月,杜富国就让父亲扶着他走路。一个半月后,在病床上做起了平板支撑。半年后,就能在跑步机上用13分钟完成三公里跑。杜富国的坚持,是烙印在灵魂深处的对党忠诚,是流淌在血脉基因里的红色传承。他的坚强,是嘹亮在强军征程上的冲锋号角,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矢志不渝的时代担当!

就在杜富国受伤后的一个月,战友们以手拉手的方式趟过了雷场,把最后一块扫过的雷场移交给了当地百姓,从此死亡地带终于变成了一块和平之地。当初,杜富国和战友高唱军歌来到雷区时,乡亲们奔走相告,夹道相迎。现如今得知杜富国转到重庆治疗时,乡亲们眼含热泪,为英雄送行。因为大家心里清楚,哪个孩子不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啊?!但这些战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哪怕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年轻的生命。

千古风流浪淘尽,生死刹那见英雄!“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

但耳畔眼际,正有杜富国战友们手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不正是对英雄最好的礼赞吗?

杜富国的事迹简介 第十一篇

入伍以来,他始终把忠诚和信仰刻在心中,把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主动请缨征战雷场,苦练精练过硬本领,为人民利益和边境安宁挥洒热血,在平凡岗位干出了突出业绩。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随队参加排雷作业时,危急时刻冲锋在前,为保护战友身受重伤,失去双眼和双手。杜富国同志曾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陆军“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

由于战争、冲突、恐怖等原因,雷患,给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的平民造成巨大伤害。在祖国南疆云南边境的雷患面前,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统帅号令,历时3年,在中越边境上百公里的悬崖、丛林之中,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官兵们用生命担当使命,胜利终结南疆雷患,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涌现出了以英雄战士杜富国为代表的许许多多的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

3年时间里,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进出雷区千余次,勇蹚雷场16个,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扫除各种爆炸物2400余枚。特别是在面临危险的生死关头,他表现出的“你退后,让我来”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震撼人心,催人奋进,激励广大官兵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伟大进程中奋力前进。

“让我来!”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担当。

每个时代都需要精神的引领,精神的高地。这种精神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1919年,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殷切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

生命担当使命,雷场就是战场。英雄战士杜富国身上所迸发出的“让我来!”革命精神,体现了强军思想对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伟大引领作用;体现了近年来我军传承红色基因、锻造“四有”革命军人的巨大成果;体现了人民军队回归本色、重塑精神、永不变质的坚强意志和能力。这种铁血担当,必将成为推动部队各项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让我来!”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

雷场锤炼血性,阵地属于英雄。历时3年多的云南边境第三次大扫雷行动,官兵们人工搜排出地雷和各种爆炸物19。82万枚(发)。他们手拉手、肩并肩,用担当和自信,把踏过的57。6平方公里的土地,放心地移交给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这是新时代人民军队全心全意爱人民、为人民的实际行动,是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广大官兵练精兵、谋打赢,用实战成果向党和人民交出的合格答卷。边疆各族人民群众称赞扫雷部队官兵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让我来!”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打赢标杆。

沧海方显本色,临危岂能贪生。杜富国“让我来”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他给新时代青年官兵心中立起了一个打赢的标杆,履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标杆,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观的标杆。这个标杆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来自崇高的信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像杜富国在日记里写的那样:“怎样的人生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我感到,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志,就要像杜富国那样,立报国志、富国志、强国志。时代需要“让我来!”在各项事业和建设中,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杜富国那样,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会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会早日实现。

杜富国的事迹简介 第十二篇

当主持人问道:“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的话,你还会选择扫雷大队吗?”杜富国坚定地回答:“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哪怕一千次一万次,我相信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去选择扫雷。因为我也是一名军人,我做了一名扫雷兵,做了一名战士应尽的职责。”

面对生死攸关的雷场,杜富国说:“怕死就不来当兵了,和平年代,雷场就是战场,人民战士决不能后退半步。”他将自己的微信名改为“雷神”,QQ名改为“征服死亡地带”。受伤后,杜富国说:“我会为自己加油,努力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每天努力进行康复训练,向命运发起挑战。

“我的父亲是一名党员,我跟随父亲的脚步,现在也是一名党员。参军入伍、边境扫雷、保卫人民、报效国家,这是一个很光荣的任务,我从不后悔,家人也从未后悔。”英雄的内心世界里,永远是担当使命的家国情怀。

他来自拥军情怀浓厚的家庭

5月22日,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杜富国的父亲杜俊正坐在老家院坝里休息。初夏的阳光普照大地,空气中飘散着饲料发酵的气味,一切平静如常。杜俊站在院坝里,不时地望一望杜富国的房间。

1991年,杜富国出生在这个有着浓厚拥军爱国情怀的家庭。杜俊讲了一个杜家人人都知道的故事:琊川镇开展剿匪斗争时,有两名解放军战士走散了,被恶霸抓住关了起来,命令杜富国的太爷爷看守好。一天夜里,太爷爷想办法放走了两名解放军战士,并制造了自行逃走的假现场。从那时起,一份军人情结开始在杜家生根发芽……

杜俊年轻的时候曾渴望成为一名军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杜俊有四个子女,分别叫富国、富佳、富民、富强,浓浓的家国情怀。杜俊说,他希望四个子女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个人,不管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要有责任心。”“无论做什么事,你都要用心去做,而不只是用手和脚。”从小,杜富国就听着父亲讲做人的道理。

杜俊是这么教育子女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太平村村监委主任夏世国说,杜俊一家人勤劳智慧、善于经营,不仅让自己家的经济条件好起来,还经常出钱出物帮助村里的贫困群众,义务为村里做了许多好事。“从打车塘到牛南丘的通组路是杜俊出资修建的,村里的人畜饮水工程也是杜俊垫钱修的。”夏世国感慨地说,“富国走上参军路,和他父辈的影响分不开。”

杜俊还记得,那年刚参军不久的杜富国回家休假,杜俊发现,儿子言谈举止像变了个人,已俨然具备一名军人的风范。还在上学的四弟杜富强围着身穿军装的大哥转了几圈,羡慕不已。趁哥哥不备,富强偷偷将那又长又大的军装套在身上,向村里的小伙伴炫耀。“富国心疼得不行,生怕自己的军装被弄脏,命令弟弟脱下来,然后仔细洗了一遍。富强气呼呼地说,‘我长大了也当兵,不穿你的就是!’”回忆起往事,杜俊充满快乐。

后来,杜富强真的跟随哥哥的脚步,成为了一名军人,如今驻扎在西藏边疆。杜富国受伤后,杜富强曾一度感觉如天塌。杜富强红着眼眶说:“他是我的榜样,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他听着红军故事长大

“成为军人,要从我的家乡说起。”杜富国说,湄潭是红军走过的地方,他从小是听着革命先辈的故事长大的,从小就非常崇拜军人,所以长大后也想参军。

遵义,因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闻名于世。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司令部曾在杜富国的故乡湄潭驻扎,保卫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更巧的是,杜富国家门前那条干净整洁的通村路,就是当年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带领部队走过的地方。

在太平村,每当茶余饭后,当地老人就会讲起红九军团的故事。村里放露天电影,杜俊常常带子女们去看,《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中国远征军》……都是杜富国儿时最喜爱的影片。每年,杜富国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一起到红军墓前祭扫,到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浙大西迁纪念馆参观学习。

杜富国曾就读的皂角小学,是一所有着特殊背景的学校。校园一角,立着一块“皂角桥育幼院纪念碑”。抗战时期,宋庆龄主持成立“中国急救战区儿童联合委员会”,贵州分会皂角桥育幼院应运而生。当时,它为沦陷区400余名孤儿(多为军人遗孤)提供了学习和栖身之所,这是今皂角小学的前身。

吴东是杜富国小学时的语文老师,他说:“我们每年都带学生们来到这块碑前,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这段历史。”

“当时杜家三兄妹都在学校读书,富国是大哥,总是照顾弟弟妹妹。”吴东清楚地记得,一次放学,他看到富民在校门口摔倒了,正欲上前,只见杜富国飞速奔过,一脸心疼地扶起富民,背着脚受伤的弟弟回家。一路上,吴东一直叫杜富国把弟弟交给他来背,杜富国一笑,倔强的嘴角上扬:“没事没事。”那是一段漫长的山路,杜富国的汗水直往下淌,直到实在体力不支,才肯让吴老师帮忙背弟弟回家。

天城镇中心学校校长金粟是杜富国中学思想品德课老师。金粟回忆,一次班上有同学生病,杜富国又扶又背地把同学送到了医院。

张炜是该校七年级学生,他常常到杜富国先进事迹宣传栏前凝神学习。“杜富国哥哥真帅,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有这样的校友,我感到很自豪。”

他在生死雷场上得到了锤炼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湄潭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成为军人后,杜富国时刻想着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知组建扫雷大队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书:“我思索着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这就是我的使命……”

从儿时到成年,有担当、不服输的精神,已深深烙在了杜富国的性格里。

刚到扫雷大队时,由于文化基础薄弱,杜富国首次理论摸底考试没有及格。他把排雷理论知识点制成小卡片方便背诵,他把扫雷教材翻得卷了边……从不及格到90分,他用了45天;临战训练综合性考核,他所有课目都被评为优。

扫雷,是一场又一场与死神的较量。为此,杜富国刻苦训练搜排技能,在训练中将铁钉、石块、弹片等混合埋设,并使用斜放、混合、覆盖等方法增加难度,熟练掌握了10余种地雷的排除方法,将探雷器练成了自己的“第三只手”。2015年6月以来,杜富国先后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扫雷排爆2400余枚,处置险情20多次。由于总是冲锋在前,战友称他“雷大胆”。

从小时候照顾弟弟妹妹的“让我来”,到上学时帮助同学的“让我来”,再到军营里、雷场上乃至生死一刻的“让我来”……这,就是杜富国,一个在红色基因浸润中成长起来的英雄。

杜富国英雄事迹简介 第十三篇

杜富国,1991年出生,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

他已获得的荣誉包括:

2018年11月24日,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12月18日,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在18年12月里,陆军党委召开常委会,作出关于开展向献身强军备战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此外,他还入选了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他是于2015年6月15日主动申请从原单位加入到临时组建的扫雷部队的。2018年他才27岁,当年才刚结婚。

2018年10月11日下午,他们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正当他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他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发生爆炸后,杜富国当场昏迷休克、伤情十分严重。经过军地双方医护人员近3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杜富国术后伤情才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他却永远地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同组战友则在他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杜富国英雄事迹简介 第十四篇

人物介绍

杜富国,男,汉族,贵州湄潭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2016年11月入党,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执行扫雷任务时,杜富国命令战友“你退后,让我来!”排查过程中,突遇爆炸。瞬间,他用身体保护了战友,而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双眼。11月18日,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一次;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2019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同年5月16日,荣获全国自强模范;同年5月22日,中央宣传部授予杜富国“时代楷模”称号;7月2日,杜富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同年7月31日,授予杜富国“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同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人物事迹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弹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艾岩后退了几步。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杜富国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2018年10月11日下午2点40分发生爆炸后,杜富国当场昏迷休克、伤情十分严重。现场军医进行急救包扎处理后,战友们迅速护送杜富国到麻栗坡县人民医院进行先期抢救治疗。同时,扫雷大队向桂林联勤保障中心第59医院请求进一步医疗救援。部队医院迅速抽调外科、骨科、眼科、烧伤、皮肤等科室的多名专家,组成应急抢救小组,组织两辆救护车赶往麻栗坡县医院协助救治和护送。

经过军地双方医护人员近3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杜富国术后伤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考虑爆震后24小时至48小时肺部伤情可能加重,县医院医疗条件有限,经医院专家组综合评估后,决定立即将杜富国连夜护送至解放军第59医院进行后期治疗。

2018年10月12日凌晨,顺利抵达部队医院后,由10多名专家组成的治疗小组紧急会诊,全力对杜富国的伤情进行后续治疗。经过前期的紧急救治,杜富国的伤情基本平稳,下一步的治疗主要是进行创面修复功能康复治疗和心理干预。

2018年12月,陆军党委召开常委会,作出关于开展向献身强军备战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杜富国英雄事迹简介 第十五篇

杜富国,男,汉族,199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2010年12月入伍。

2015年,杜富国主动申请到边境扫雷,3年来,他1000余次蹚过雷场,拆除2400余枚爆炸物,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云南扫雷作业中为保护战友英勇负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杜富国为边境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的英雄壮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杜富国个人荣誉:

2018年11月24日,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

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你退后,让我来”

2015年7月,南部战区云南扫雷大队组建,杜富国如愿成为了一名扫雷战士。初到扫雷大队的杜富国曾暗暗立誓,不扫完雷,绝不离开这片战场。

2018年9月,满服役期的战士窦希望曾问过2018年12月份退伍的杜富国:“阿杜,你走不走?”

杜富国:“活没干完,就退伍,谁来扫雷?”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某雷场扫雷时,发现一枚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加重手榴弹弹体。他对同组作业的战士艾岩说“你退后,让我来”,独自上前排除手榴弹时突遇爆炸。杜富国用身体挡住弹片,保护了战友,自己却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感动中国》是这样介绍他的:

你退后,让我来,

六个字铁骨铮铮,

以血肉挡住危险,

哪怕自己坠入深渊,

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

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

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杜富国临危岂顾生

2018年,杜富国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他的伤情也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大家好,我是“播音员杜富国”

扫雷英雄杜富国负伤后说的第一句话,经过一年多努力实现了!

受伤住院期间,当被问及出院后有什么打算,杜富国表示,“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播音员”。

2020年3月,由“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担任主播的“播音员杜富国”系列节目,依托南部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正式开播。

为早日实现梦想,杜富国每天除了做康复治疗外,还积极练习普通话。吐字、发声,一字一句,杜富国学得很吃力。那次受伤,除了眼睛和双手,他的肺部和声带也受到一些损伤。一遍又一遍,在学习中,他的声音也渐渐清晰而洪亮,整个人变得自信起来。“虽然我的水平离专业播音员还差得很远,但就像当初学扫雷一样,即使从零开始,只要不断坚持,一定能进步。”杜富国说。

为帮助排雷英雄实现播音梦想,2020年初,南部战区陆军机关专门为杜富国购置了一套播音设备,并协助杜富国进行系列播音策划,开设专题播音节目。杜富国在首期节目中以《我只是做了军人应该做的事》为题,深情讲述自己从参军到扫雷、从负伤到康复的过程中,用无悔选择诠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精神担当,迅速收获许多“铁杆粉丝”。

作为“播音员杜富国”系列节目的忠实听众,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指导员杨盛强被排雷英雄的坚韧与阳光深深打动。为把这份正能量传递给更多战友,他将“播音员杜富国”系列节目搬进课堂,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战士们听课后表示:“杜富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前行的榜样。”

今年是“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时隔7年后第一次回家过年,本该一家人好好过一个开开心心、团团圆圆的春节,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乱。由此,他们纷纷奔赴一线,投身到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的妹妹杜富佳,走上战疫一线。贵州第八批援鄂医疗队174名医护人员,从贵阳出发驰援武汉,杜富佳随队出征,哥哥喊出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给了自己站上前线的力量。杜富佳所在的湄潭县人民医院是此次贵州省指定开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门诊的183家医疗机构之一。疫情发生后作为急诊科护士的她第一时间报名,战斗在一线。

2月20日中午杜富佳接到医院通知,她的请战要求已被批准,她匆匆取来早已准备好的行李,没能向亲人们当面告别

她说:“写下请战书之后,我就做好了各种准备,这次去武汉,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护理好病人,同时也请家乡人民放心,我一定平安归来!”

和姐姐一样,弟弟杜富民,也满怀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杜富民是湄潭县家礼医院ICU病房的一名医生。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接到医院不休假的通知后,他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爸爸妈妈虽然很担心我们,但是如果我们要去一线,他们也会支持我们,我们家就是这样,碰到危难不会退缩的。”杜富民说。

哥哥姐姐在战“疫”一线作战,身为西藏军区边防某团战士的杜富强。由于巡逻任务重,今年春节留守在营地里,没能和家人团聚,杜富强巡逻的路有160多公里,期间经过雪山、森林、激流,一路走下来,脚常常被水渍泡得发白。巡逻路上,除了要面对各种艰险的环境,杜富强和他的战友们,还得背着几十斤重的生活物资。

虽然很担心在前线的哥哥姐姐,杜富强说还是会支持他们“这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的选择,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这么做的”。

在边疆的雷场上,杜富国用身体捍卫国土的安宁;

在边防的巡逻之路上,杜富强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土地;

在没有硝烟的无声战场上,杜富佳和杜富民用生命守护生命;

英雄,总会迎难而上,又总会排除万难;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杜家四兄妹,个个好样的!

英雄的一家人,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富国、富佳、富民、富强,个个让人敬佩!让我们向这个极不平凡的家庭致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作文为大家分享的15篇杜富国英雄事迹简介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杜富国事迹简介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52 6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