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作文大全 > 作文体裁 > 日记

抄写日记范文350字优秀8篇

时间:

一天将要结束了,相信大家都有不少体会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日记吧。你所见过的日记应该是什么样的?本文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抄写日记范文350字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日记抄写 篇一

一、指导摘抄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摘抄不仅要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而且要让摘抄与抄写生字词、书面回答课后问题等课外作业区分开来,在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可看书报,也可看杂志;可边读边抄,也可边抄边背;可以坐在家中的小书房慢慢品味抄写,也可以在学校挤休息时间快速阅读摘录。看自己所想看,写自己所想写,乐而为之。这样才能使摘抄成为学生的一种主动需要,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

二、指导摘抄要有计划性。摘抄最好从三、四年级开始。因为低年级阶段识字量较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外学习主要以巩固生字词为主,所以很少有其它更多时间进行阅读抄背。而三、四年级开始,识字量逐渐减少,学生的课外学习不需要埋没在字词堆里,就可以有时间阅读、抄写、背诵。另外,三、四年级开始,学生对字典的运用日趋熟练,也给课外阅读带来了方便。 摘抄的内容也不能完全任“天马行空”,这样对学生组织积累的语言没有好处。最好能根据教材及教学实情进行分学期、分阶段、分类别组织,如这一月摘抄写景类,下一月摘抄写人类等,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指导摘抄要循序渐进。如果摘抄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持续进行,那么在摘抄的数量、内容、形式上的要求都要有所变化,保持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笔者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分年级列要求如下:

年级数量内容形式

三年级30-50字优美词句抄写,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在旁边批注

四年级50-100字优美句段

五年级100-200字优美段篇抄写,批注生字词,赏析优美句、段

六年级200-300字抄写,批注,读后感

这样,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既使摘抄步步落实,又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查字典,边读边想等。 四、指导摘抄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摘抄作为语文课外学习的一项内容,与课堂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一方面它应有自身的计划与安排,另一方面它也应随时成为课堂教学的好助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我考虑到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对于不大关心历史的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于是,提前布置预习时,我安排学生摘抄“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并谈感受。既了解了叙事的方法,又了解了课文背景,还调动了课堂情感,成为课堂教学有力的补充。从这一方面来说,摘抄也为课堂教学承担了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重任。

五、指导摘抄要与要求背诵相结合。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6-13岁这一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段,一个人一旦错过了13岁以前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不能形成很多知识的、情感的、经验的丰富积累,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让学生边摘抄边背诵,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记下那些应该记住且能记住的好东西,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年龄段的记忆优势,是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的。而且,将摘抄的背诵下来,能使语言的积累更厚实。

抄优秀日记 篇二

11月4日星期三天气晴

玩魔方

今天晚上我很快就完成了作业,想放松一下,我看见了魔方,就津津有味地玩了起来。

刚玩了一会儿,不小心把魔方上的螺丝弄掉了,我计上心来,不如把魔方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结构。于是我找了一把螺丝刀把它全部拆掉了,可是却无法再安上去了,真是拆下容易按装难啊!我没有放弃,首先安装每一个面最中间的,也就是每一个面的中心块,然后,安装最底下一层的棱块,最后我拆了一个边,把最后一个面完整地按了上去,终于全部按照好了,我真高兴。

通过玩魔方,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事情都是看着容易做着难,但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有收获!

抄优秀日记 篇三

11月5日星期四天气多云

吃辣条

今天中午,妈妈买了点辣条和两根麦芽糖,我开心极了。

都说好东西要和最亲近的人一起分享,我就和妈妈一起吃了辣条。我把袋子撕开,先拿了一片给妈妈,她吃了第一口跟我说太好吃了。她吃得津津津有味,后来我也吃了一口,哇,太香了。过后,我又吃了一根麦芽糖,麦芽糖的颜色特别鲜艳,我吃了一口,特别粘牙,于是我就用棒来拉麦芽糖,拉出来的丝像一根根细面条,再次放在嘴里,就感觉不到粘牙了,我和妈妈吃得好开心呀。

抄写日记范文字 篇四

今天算是我们正式进入一中的第一天,也是军训的第一天。也许是上天眷顾我们吧,今天的太阳并不是很大,教官也是一个比较温和幽默的人。

其实军训一点都不好玩,相对来说,也许还比较枯燥,但对我们来说,这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锻炼和人生经历。站军姿,蹲起,甚至是休息动作:坐下,我们都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经过一天的练习,我们总算可以做到整齐的效果,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大约就是指我们吧!阳光下,喊着响亮的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年轻的脸上布满了汗水都扬着笑的我们,现在正经历的时光,叫青春吧!

也许会很累,也许会变的很黑,但是我却意外地不讨厌军训,也许是因为交到了新朋友,也许是因为可以更快更好的融入这个班级,也许是因为教官很帅……我希望军训过后的我们都可以像教官说的那样,有着骄傲的气质,也希望教官没有骗我们,站军姿,真的可以长高!

日记范文字可抄写 篇五

今天,我左边脸上的腮帮上感觉很疼,看了医生之后是得了腮腺炎。

我和妈妈到了诊所之后,医生一看就说是腮腺炎,于是医生给我开了一些药,然后贴了膏药并打了一针,我和妈妈回家了,到了中午该吃午饭了,妈妈做了大米饭,还做了我最喜欢吃的宫保鸡丁和京酱肉丝,我忍不住大口吃了一口,随后我的左脸便开始痛了起来,随后我禁不住哭了起来,之后我也吃不下饭了,一吃饭就非常的痛,于是我就到房间去了,我疼的不行妈妈看到了这个场景说:“明天带你去输液好了,那样好的才会快。”于是我们第二天上午-虎知道§ 就去了,可是我感觉还是不太见效,回到家后我照样还是不能吃东西,得了腮腺炎之后可真是痛苦啊!妈妈做的任何一顿好吃的饭菜我都不能吃,只能喝一瓶牛奶。

得了腮腺炎可真是痛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7篇《优秀日记大全100字可抄》,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

抄写日记范文字 篇六

今天,我和老爷一起去郊外钓鱼。离池塘不远处有一南北方向的火车道。这时一列火车来了,火车的声音惊天动地,但丝毫影响不了姥爷。可我却被震得不行了。耳朵嗡嗡的响,我急忙跑到一边。突然我发现一颗会动的小草,只要声音一大,它就来回摆动,火车终于过去了,我的耳朵也不响《www.haozuowen.net》了。咦?小草怎么不动了呢?我大喊一声,“唰唰”小草又动开了怎么会这样呢?

我走进一看,原来,它的茎上有很多小眼眼儿,可以吸收噪音就像剧院里的吸音壁一样。这次火车的经过使我发现了会动的小草——跳舞草。以后我要继续观察,发现只需观赏不许乱摸!月季的叶子是深绿色的。奇怪的是,叶子的四周带着软刺,就像一个小齿轮,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这些叶子除了枝端的一片,其余都是对生的,它们就像一对对可爱的双胞胎。

月季花的颜色可真多:有粉红的,有深红的,有玫瑰红的,还有橘黄和银白色的。花儿有的盛开着,张开了一张张笑脸;有的才长出两三片花瓣;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只是个花骨朵儿。一阵风吹来,月季花散发出阵阵清香。我用鼻子一闻,觉的挺舒服的。

抄写日记范文字 篇七

今天我要去外婆家拜年,我外婆家住瑞安市飞云江的南面飞云马道,今天早上我们一家人起床已经是九点了,经过一番梳洗后吃了早餐,我们去买了礼品就直接去外婆家了。

很快经过了飞云江大桥来到了外婆家,一进门我就先给外婆和大家说了新年快乐,外婆拉着我的小手进去房间俊豪弟弟和妹妹安琪拉也在那里了,妈妈说外婆家今天是晚饭摆酒的哦,所以我就把作业拿出来先做作业吧反正还早呢,吃了午饭后我和弟弟。妹妹们玩起了游戏,时间过的很快,又到下午四点钟了,姐姐。哥哥他们也来了,外婆家里人越来越多起来,外婆。舅妈。啊姨他们在厨房里开始忙着给客人们准备丰盛的酒菜,我去看了一下桌子上已经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还有我喜欢的鸭舌。螃蟹等等。

外婆说大家都坐下来开始吃吧,整整两大桌的人哦,大家都说好丰富的菜啊,我们小朋友们还有肯德基套餐吃哦,吃的我好饱啊,吃饱了我就看了一会电视,大人们在那里一边吃一边聊天,等爸爸。妈妈吃好了,我们想回家了,外婆还给我们小朋友每人一个好大的红包呢,我给外婆说谢谢你外婆,大家都兴奋的给外婆说了,外婆再见我们吃了先回家了-拜拜!

日记抄写 篇八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38-03

抄书是指以手工抄写图书资料的制作和复制行为,也是一种出版行为。通常情况下,古代抄书分为官府抄书和私人抄书,前者多为政府官员受命在征集图书、整理藏书过程中的抄书;后者往往出于自身知识需求,或因生存需要,或为爱好(藏书)等进行的抄书活动。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出土的战国中期楚墓竹简中甲、乙、丙三组《老子》抄本,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

1先秦时期

抄书行为始于先秦时期,与图书的产生、发展相生相伴[1]。《墨子・兼爱下》中记载:“书于竹帛,镂于金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思想相对开放,出现了百花争鸣、文化繁荣的景象,私学与官学并存,抄书活动逐渐活跃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速度。大量的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地推广、宣传各自的为学治世政治主张,著作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编纂著作,只能依靠书写,抄写复制成为必然,在传递各自言论的同时,也利于图书的长期保存。史籍中关于抄书者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据东晋王嘉所著《拾遗记》卷四[2]载:“张仪、苏秦二人,同志好学,迭剪发而鬻之,以相养,或佣力写书。非圣人之言不读。遇见《坟》《典》,行途无所题记,以墨书掌及股里,夜还而写之,析竹为简。二人每假食于路,剥树皮编以为书帙,以盛天下之良书。”“佣力写书”即受雇于他人誊抄图书资料,张仪、苏秦曾经因为生活所困,不辞辛苦,充当佣书活动。“剥树皮编以为书帙”蕴含了古典目录学的思想,逐一校雠,分门别类加以排序。这段文字不但说明了张仪、苏秦二士的读书、做学问的态度,而且可知抄书者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时间应在秦昭襄王、秦惠文王时期[3]。西周时期“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因此造成了“学在官府”。抄书者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禁锢政策,私学被取代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先秦两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实行焚书坑儒、“挟书律”“禁私学”等一系列摧残文化事业的政策,造成大量图书资料在秦汉之际消失,新的学术著作鲜有问世,抄书者的境况随之滑入谷底。直到汉初,“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汉惠帝于公元前191年废除“挟书律”,允许民间藏书和相关书籍的复制行为,于是,民间私人抄书盛行。私人抄书当首推河间献王刘德,他用精写本换取民间故旧本,抄书数量“与汉朝等”。另外,司马迁、梁子初、杨子林、王溥、李邰、班超、高君孟、盖晋、陈长次等人也相继抄了不少书籍。司马迁写成《史记》之后曾说:“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唐代司马贞《索隐》注:“言正本藏之书府,副本留京师也。”可见《史记》于正本之外,还另抄了一副本。梁子初、杨子林抄书的事迹见于东汉桓谭《新论》:“余同时佐郎官有梁子初、杨子林好学,所写万卷,至于白首。”

3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抄书活动继续发展。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魏时蔡琰(蔡邕之女)继承其父遗书4,000余卷,但因颠沛流离,丧失殆尽,后根据记忆抄写了400多篇。晋代私人抄书可考的有葛洪、纪瞻、范汪等。《晋书・葛洪传》称葛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晋书・纪瞻传》称纪瞻“性静默,少交游,好读书,或手自抄写”。范汪,字玄平,十三岁丧母,家贫无资,“乃庐于园中,布衣蔬食,然薪写书”,最终博学多通。晋代抄书最为著名的例子当属“洛阳纸贵”的故事了。西晋左思的作品《三都赋》,初不为人所重,皇甫谧为其写了篇序言,张载、刘逵、卫权又先后为之作注,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抄,一时洛阳为之纸贵,这也说明当时抄家甚多[4]。《梁书・袁峻传》记载:“峻早孤,笃志好学,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休息。”《南史・王筠传自序》中记载:“余少好抄书,老而弥笃,虽遇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

4隋唐

唐代私人抄书盛行。唐代著名史学家韦述“秘阁中见常侍柳冲先撰《姓族系录》二百卷,述于分课之外手自抄录,暮则怀归。如是周岁,写录皆毕。”《旧唐书・柳公绰传》中记载柳仲郢(柳公绰之子)“退公布卷,不舍昼夜。仲郢尝手抄六经,司马迁、班固、范晔史皆一抄,魏晋以来南北史再抄。手抄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吴彩鸾是古代女子抄书的著名代表,据《列仙传》中记载:“彩鸾写《唐韵》,运笔如飞,日得一部,售之,获钱五缗。”《全唐文》卷八一六引李竣《慧山寺家山记》中记载:“贞元中,先丞相方肃公……退隐山寺僧房,犹孜孜勤经史,洎十年,手写书籍,前后约五百轴。”华良夫“从十岁读书,学为文章,手写之文,过于千卷。”许多著名文人的作品很多也是通过传抄才得以流传下来的,如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就曾先后誊写五本,分寄五处,以便传诸后世。

5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可考的抄书者不少,且抄书动机各异。为自学而抄书的,如:南唐查文徽“幼好学,能自刻苦,手写经史书百卷。”备遗忘而抄书的,如:后蜀文谷“所撰《备忘小抄》十卷,杂抄子史一千余事,以备遗忘,世多传写之。”为聚书而抄书的,如:北汉王景绝“时时购四方书抄之,晚年集书数千卷。”吴越林鼎“性谠正而强记,能书欧、虞法,比及中年,夜读书每达曙。所聚图书悉由手抄,其残编蠹简亦手缀之,无所厌倦。”喜诗文而抄书的,如:博陵安平人崔“平生所著文章、碑诔、制诏甚多,人有借本传写者,则曰:‘有前贤,有来者,奚用此为!’”喜佛经而抄书的,如:棣州滴河人马裔孙“岁余枕藉黄卷中,见《华严》《楞严》,词理富赡,由是酷赏之,仍抄撮之,相形于歌咏,谓之《法喜集》。”喜史传而抄书的,如:魏州冠氏人杨官至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居家谢绝宾客,晚节稍通缙绅,延客门下。知史传有用,乃课吏传写。”为促进图书流通而抄书的,如:南唐北海人韩熙载是五代书画家,“性喜提奖后进,每见一文可采者,手自缮写,仍为播之声名。”

6宋元

宋代私人抄书,或为藏书聚书,或为读书治学,或为修史著书,或为练习书法,陶冶性情,当然也有为牟利而充当书手的。宋代藏书家可考者200余人,大多有抄书的经历。李行简,字易从,冯翊人,官至尚书刑部郎中,“聚书万卷,多其自录,人谓之书楼。”司马光68岁时还亲自抄书,“所抄自《国语》而下六卷,其目三百一十有二,小楷端重,无一笔不谨。”吕大防,字微仲,蓝田人,官至宰相,“常分其禄之半以录书,故所藏甚富”。刘仪风,字韶美,“得俸专以传书。书必三本,虽数百卷为一部者亦然”。李常,字公择,建昌人,“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苏轼(坡)抄书,曾手抄过三遍《汉书》,据南宋陈鹄撰写的史料笔记《耆旧续闻》中记载:“东坡谪黄州,日课手钞《汉书》,自言读《汉书》凡三钞: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可见宋人读书是很重视抄书的。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其夫人李清照撰《〈金石录〉后序》中记载:“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当时馆阁藏书多有散佚出来的,赵明诚凭借在馆阁任职的亲友的帮助,阅读了很多珍藏图书资料。叶梦得,字少蕴,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人,藏书家,手抄书籍不计其数。一年夏日晒书,晒了20余日方完,其《避暑录话》曰:“其间往往多余手自抄。”宋代抄本质量很高,不仅具有文献价值,有的还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

元代抄书者文献可考的不多。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嗜学如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庄肃,字恭叔,号蓼塘,松龙镇人,“性嗜书,聚至八万卷,手抄经史子集,下至稗官小说,靡所不具”。

7明代

明代私人抄书者甚多,袁同礼在《明代私家藏书概略》中有言:“明人好抄书,颇重手抄本。藏书家均手自缮录,至老不厌。”如:孙道明,字明叔,华亭(今上海)人,元末明初藏书家,抄书数千卷,至老不辍。宋濂,字景濂,浦江人,文学家,少时家贫无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刘崧,字子高,泰和人,“家贫力学,寒无炉火,手皲裂,而抄录不辍”。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服官数十年,未尝一日辍书,虽持节边徼,必携抄胥自随。每抄一书成,辄用官印识于卷端”。杨循吉,字君谦,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人,藏书十万余卷,闻某处有异书,必千方百计购求缮写。陆深,字子渊,华亭(今上海)人,坚持抄书56年,晚年尤喜抄方书。严嵩,字惟中,分宜人,曾手抄宋元书籍2,613本。钱谷,字叔宝,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人,“少孤贫。游文待诏门下,日取架上书读之。以其余功点染水墨,得沈氏之法。晚葺故庐,读书其中。闻有异书,虽病必强起,匍匐倩观,手自抄写,几于充栋”。其子钱功甫,“贫而好学,酷似其父,年八十余,隆冬病疡,映日抄书,薄暮不止。功甫殁,无子,其遗书皆散去。”范钦,字尧卿,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著名藏书家,曾从丰道生、王世贞等处抄录了不少异书。其从子范大澈“闻人有抄本,多方借之。长安旅中尝雇善书者誊写,多至二三十人”。赵琦美,字元度,常熟人,著名藏书家。传世《古今杂剧》242种,即为赵氏所抄,现藏国家图书馆。吴宽,字原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所藏书多手抄,传世者亦多,如《吴沈诗草合卷》《孟子注疏》《尊前集》《裔夷谋夏录》《春明退朝录》《河东先生集》《石湖居士集》等。冯复京,字嗣宗,江苏常熟人,其子冯舒,字己苍,号默庵。冯氏一门有抄书家风,据各家书目可知者甚多。黄廷鉴《读知不足斋赐书图记》云:“吾乡冯己苍昆仲,闻寒山赵氏藏有宋椠本《玉台新咏》,未肯假人。尝于冬月挈其友舣舟支硎山下,于朔风飞雪中,挟纸笔,袖炊饼数枚入山,径造其庐。乃许出书传录,堕指呵冻,穷四昼夜之力,抄副本以归。”毛晋,原名凤苞,字子晋,虞山人,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雇用了很多书手,专事抄书,“晋藏宋本最多,其有世所罕见而藏诸他氏不能得者,则选善手以佳纸墨影抄之,与刊本无异,名曰影宋抄。于是一时好事家皆争仿效,以资鉴赏,而宋椠之无存者,赖以传之不朽。”明代抄书人有史可考者还有谢肇J、何大成、包柽芳、朱谋土韦、何乔新、文徵明、朱存理、阎起山、王履吉、陆师道、黄居中等。明人抄书不像宋人那样以常见书为主,而是精心挑选不易得到的所谓秘本、珍本、异本来抄写,且在书法上非常讲究。孙庆增在《藏书纪要》中说:“汲古阁影宋精抄,古今绝作。字画、纸张、乌丝、图章,追摹宋刻,为近世无有能继其作者。”很多宋元以前的书籍凭借明代影抄本得以保留原貌[5]。

8清代

清代民间私人抄书成风,如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人,著名思想家,一生抄书很多。他在《抄书自序》中说:“炎武之游四方十有八年,未尝干人,有贤主人以书相示者则留,或手抄,或募人抄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秀水人,官至翰林院检讨,著名学者和藏书家,抄书很多,计有《周易图说》《内外服制通释》《太平治迹统类前集》《崇文总目》《国史考异》《方泉集》《牟氏陵阳集》《圣宋文选》《吴都文粹》《山中白云词》等。他曾设计窃抄过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最后竟发展到为抄书而丢官。吴翊凤,字伊仲,吴县人,著名藏书家,抄秘籍数百种,最后竟因疲劳过度导致一目失明。蒋衡,字湘帆,曾用12年时间抄写《十三经》,计80余万言,“以碑洞石经为式,购善本校正,用东洋纸,界乌丝栏书之”。梁同书,字元颖,钱塘人,曾用5年时间手抄《文选》16册,全书无一字草率者。倪模,字迂村,望江人,抄有《宣靖备史》《鄂国金陀粹编》《孙子》《刘宾客文集》《骑省集》《小畜集》,并在《宣靖备史》抄本之后附一书目,列书34种,欲待购求原本抄录。陈敬璋,字汝霖,海宁人,喜抄书,可日抄万字。钱熙祚,字雪枝,松江金山人,为编刻《守山阁丛书》,借抄文澜阁《四库全书》432卷。刘履芬,字彦清,江山人,喜藏书,“其不能得者,辄手自抄录,日课数十纸”。瞿世瑛,字良玉,钱塘人,以抄书为日课,且喜收藏抄本,有名人抄本792种,批校本475种,影宋元抄本30种。蒋汝藻,号乐庵,南浔人,手抄宋本100多卷。赵魏,字晋斋,仁和人,因家贫,曾抄秘书数千卷,换米度日。曹言纯,字种水,秀水人,坚持抄书长达30年。由于宋本毕竟有限,清代抄书也多以善本为底本,只好通过抄写特别是影抄来弥补这个缺憾[6]。

9余论

在印本书时代,抄书行为成为文化传播和书籍保存的主要工具,至唐初进入雕版印刷术时期,抄书行为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渐次衰微,但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转化为爱好与兴趣,例如书法艺术。同时,许多的手抄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例如珍本、善本,为文化典籍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18.

[2](东晋)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78.

[3]徐栩。论中国古代“抄书人”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103-106.

[4]吴永贵。中国出版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32-174.

[5]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23.

79 356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