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作文大全 > 作文体裁 > 议论文

关于残缺也是一种美的作文高中议论文【8篇】

时间:

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编辑小鱼儿为大伙儿分享的8篇关于残缺也是一种美的作文高中议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残缺美 篇一

曾几何时?也许我也像其他顽劣的孩子一样,嘲笑过一个盲人,追赶过一个瘸子,用石头打过一个驼背。现在回忆起来,我为自己儿时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我郑重的向他们道歉,希望他们原谅。

不论是我儿时的行为还是我已成人的想法,我都必须向他们忏悔。我心里曾想过“我是一个健康的人,你们都是被上帝丢弃的苹果,我和你们不是同类,我是人中人,人上人,而你们都是人下人,甚至都不及人下人……”这类似的话我还教育过别人,要他们和我一样排斥、鄙视有缺陷的人,现在想想我的这些傲气,这种愚笨的优越感是多么无知、多么可笑。

过去,我认为身体有缺陷的人就是残疾,他们远远不及正常人;现在,我知道了,真正的残疾并不是外在的不完美,而是心灵上的残缺。难道不是么?现如今社会上,大街小巷,男男女女,哪里不是残疾?只是他们幸运得到上天的宠幸,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却没有一颗健康的心灵,这难道不是残疾么?只是人人都这样,大家都习以为常罢了。

我扪心自问“我是残疾人么?”我不得不承认“我是。”首先,我感谢上天、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健全的身体;其次,由于我的种种不良习惯,从小学时我就跑得慢,自身素质不如别人,歌声不如人家动听,我认为这些自卑。可当我的笔落下的那一刻,我暗自庆幸“是啊,和那些残疾人比起来,这又算得了什么?”

2008年9月6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当残奥会的帷幕拉开的一刹那,全世界的人凝聚已久的热血沸腾了,迸发了,期待已久的残奥开始了。“为什么会有残奥会?”我很清楚的告诉自己“这是一次正常人的比赛,他们都有着同样美好的心灵,有着共同的心愿“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事实证明,残奥会不仅仅是验证人与人之间的输赢,更说明了残疾人并不残疾,他们与我们一样美丽,与我们有一样的理想

。事实往往胜于雄辩,残奥会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残缺美 篇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汪汪世间年轮,犹如“大江东去。”细品“小乔初嫁”,掩去人间多少故事……

??自然界生生灭灭,讲述着自然界的故事;人生来来去去,倾诉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完美是人生的渴望,年轮留下的却是人生的残缺和遗憾!所以完美是梦,是人生梦的图腾。想想流芳百世的残臂的维纳斯,美的谛意也许正就在这隐隐的残缺之中。

??美是华丽,美是激情,美是这世界五彩缤纷的花朵,美是这世界从昨天走到今天的理由。美是平淡,美是孤独,美是无趣,美是生命从今天走向明天的希望。

??生活也许不能刻意,生活本来就是一种自然,追求完美的理想,交融在现实生活中的残残缺缺之中,演化兴许才是真正的人生,才是我们希冀的完美。

残缺美 篇三

关键词:建筑美;建筑美学;建筑“残缺美”;人文

Abstract:Contrast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which admits that: “The image's integrality is the element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why the deformity of the building images are still fascinating.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is question, in the aim of developing the thought about the phenomena in the deformity of buildings to indicate that the phenomena in the deformity of building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 oder to develops the concept of Arehiteeture Aestheties in Deformity and exhume the value and sense in Arehiteeture Aestheties in Deformity, through the concise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a in the deformity ofbuildings under the Humanism.

Keywords: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Aesthetics;architecture Aesthetics in Deformity;Humanism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9-0057-02

1引言

与传统的“建筑美在于形象的完整”的理论相悖,圆明园遗址(见图1)同保存完整的北京故宫(见图2)相比,虽只剩残垣断壁,却仍然吸引着无数的人的目光。为什么如此残破不堪的建筑形象仍会如此有魅力?本文以这个问题为做出发点,通过浅析建筑中的“残缺”现象,对一系列的建筑的“残缺”现象中具有的建筑“残缺美”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价和判断,提出在人文背景下有关于建筑美学的一些思考。

2建筑美的含义

建筑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建筑美是指单体的建筑美,涉及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旨在揭示单个建筑的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征。广义建筑美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的时空背景中去研究,它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房屋自身,走向总体环境;跨越建筑,走向城市;跨越某个具体的时间走向历史。它侧重于从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从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至城市的、历史的宏观角度,去把握建筑美的特征,研究建筑美的问题。其本质在于它是城市的,又是建筑的;是群体的,又是个体的;是整体的,又是局部的;是动态的,又是静止的。

3建筑美学概述

3.1“益美”说

即有用就是美。“益美”之说是万美之源,体现了一个与实用、功利和效益相关联的建筑美学思想。最典型、最具权威性的代表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功能主义”建筑美学思想。19世纪末,芬兰建筑师沙里文提出 “形式追随功能”,即建筑外在的形式美应当服从建筑内部功能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赖特进一步从生物进化论的准则提出了“有机建筑”美论。20世纪20年代末,勒・柯布西埃的机械美学思想把功能主义的建筑美学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极力主张机械的实用性、精确性,并把它们“移植”到建筑中与建筑造型的艺术性结合起来,在法国的萨伏依别墅,马赛公寓案等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3.2“愉悦”说

美在形式,美在形象,美在形象的完整,和谐生动和鲜明,从而激起人的“愉悦性”美感。这种“愉悦性”要求,建筑的美在于其自身形象的优美,即从建筑审美客体的形体、结构、材料、色彩、装饰、质地、肌理等构图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相互关系上,去寻找建筑美的原因。诸如建筑比例关系的协调,建筑各部分的和谐,建筑造型等,在古希腊的帕提隆神庙、文艺复兴的圣彼得大教堂等得以体现。因比例和谐而产生愉悦感的建筑美学思想,在新建筑中亦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和发展,比如勒・柯布西埃运用“黄金分割比”分析人体比例,得出“理想模度”,用以指导自己的建筑创作。

3.3“主观表现论”

持表现论者,强调美的蕴涵性,认为建筑物的美应能表达某种意义、思想、情感及外在的客观世界。如前所述,建筑因“功利关系”、“形式愉悦”而美,同时建筑还因“意蕴或情感表现”而美,比如希腊建筑的明晰美在于奴隶民主制的社会繁荣。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建筑形式表现某种意义及观念,表现人的情感,表现一定的意境气氛等等。这类建筑表现偏于通过建筑的形式与空间去表情达意,即倾心于建筑美的主观表现。美国的罗伯特・文丘里认为,对建筑“意义”的表达应当胜于对建筑形式美的追求。比如,为了表现生活现实和历史文化的“关联性”,就从古典建筑的柱式、山花、拱券等部件中提炼一些装饰符号,加以异化、分解、加工和重构等变形处理,融入现代建筑语言系统,运用在建筑创作中。

3.4 “客观表现论”

“客观表现论”起始于现代建筑运动初期,在工业化社会中具有更加广泛的影响。其主旨在于表现客观外在的现实世界,如表现自然的旺盛生命力,表现时代和未来,表现力、运动和时间,甚至表现建筑自身的功能、材料和结构,表现飞速发展的现代技术,比如德国的表现主义的建筑、美国的功能主义建筑等。它们侧重表现客观对象,而不是表现主观自我。今日的某些“高技派”建筑作品,像法国的巴黎篷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暴露结构、设备,着力表现建筑功能和现代科技。总的来说,建筑美的“客观表现论”比较符合建筑的固有物质本性。

4建筑的“残缺美”

4.1 建筑的“残缺”现象分析

残缺即不完整,残缺不全,不整齐、不规则、缺陷、破旧等,涉及图像的形状轮廓、肌理质感等物理性质,与完整相对应。小如一片残缺的树叶,大如中国的长城、圆明园等。从广义的建筑美分析,建筑的“残缺”现象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建筑遗址:圆明园、古希腊神庙等。这类“残缺”的建筑,既失去了实用价值,也没有形象上的完整和客观或者主观“表现”。但是它们具有时间上很长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使历史文化通过建筑留下了真实的记录。比较古希腊帕特农神庙(见图3)和废弃的办公楼(见图4)。两个建筑的残缺形象都有残缺的特征,但是后者却没有残缺美的审美体验。因为,尽管两者都有过去,但是过去并不一定就是历史。不被人们接受和认同的过去不能称为历史,因而也是没有历史价值的。所以,这一类的建筑“残缺”现象,是对历史的记载,是记忆的延续。因而,这种建筑的“残缺美”,更令人难忘,发人深思。

第二类是人为地使建筑的形式、形象“残缺”。建筑的“残缺”形象获得视觉上的冲击。譬如《异形建筑》中的实例:“管风琴废墟”(见图5),是被刻意敲碎却没有被完全拆除的工厂的水泥管柱。书中写到:“建筑及对于废墟的眷念,多半是由于其未完成的美感。事实上,不论是意大利庞贝城,亦或是北京圆明园,都是因为其残缺的、破败的未完成景象而引人注目。那种废墟荒凉的气氛原本就带有一种凄美的情调,再加上空间虚实变化的未完成之美,更增加整个废墟的可看性。”这种建筑的“残缺”现象,属于建筑创作的一种手段,为了获得建筑“残缺美”的审美体验。

第三类:建筑的形式、形象并不“残缺”,但是建筑反映了当今建筑创作的精神、内涵的“残缺”,比如夹缝中的老房子(见图6)。建筑师通过“老房子”表达现代都市建筑对古老小区建筑的破坏的控诉,反映现代建筑精神、内涵的“残缺”。这种建筑的“残缺”现象,反映了现代建筑美学对于人文思考的“残缺”。无论是“益美”说、“愉悦”说这类强调形式美的建筑美学,或者是客观、主观“表现论”以表达建筑自身以及建筑师思想的建筑美学,都缺少对人文的关怀和表达。

第四类:建筑自身以及建筑师精神、内涵上的“残缺”。这类建筑,在当今中国可谓是大行其道(见图7、8)。这种建筑“残缺”现象,表面上是弘扬某种精神、传统文化,但实际上既没有形式上的美,更没有建筑自身以及建筑师精神、内涵,可以说是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都完全的“残缺”的建筑。

4.2 建筑的“残缺”现象的审美

由建筑美学概述得出在现代建筑之前,建筑美学的主流观点是:建筑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建筑美学基本上等同于形式美学。在近现代建筑之后,尽管建筑美学在形式美学的范畴有所突破,对建筑自身以及建筑师的精神、内涵的表达有了更多的关注,但是依然着重于形式的表现,缺少人文关怀。

然而从建筑美的含义,可得知建筑美并不只是建筑表面的附加成分、是装饰性的,而是建筑本身的、人文的。建筑的形式美,不是建筑美学的全部。建筑从成为一种艺术起,就是一种经济、技术、宗教、心理、文化及诸种艺术交汇的社会产物。建筑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精神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对建筑的审美体验和对建筑的某种思想的。建筑既可以表述建筑自身,同时可以表述历史文化。建筑美是建筑全部意义的感性表述。建筑的精神价值决定了建筑可以超越形式。

建筑的“残缺”现象中包含着超越形式的建筑“残缺”美。不规则的形状、斑驳的痕迹、古旧的有着人文痕迹的艺术遗产等,都有着残缺的美这样一种审美体验。圆明园、古罗马帕特农神庙等,这类“残缺”的建筑因为它们的结构“残缺”,它们已经没有使用价值;因为它们形象的“残缺”,它们并不是愉悦的审美。又或者是管风琴废墟、夹缝中的老房子,反映或者包含了建筑自身以及建筑师的精神、内涵的建筑作品,它们因为遗留保存下来或者人为的创作而造成形式上的“残缺”,给人以震撼、难忘、使人回味、思考,因而产生了建筑“残缺美”的审美体验。建筑的“残缺美”是建筑美的一种,建筑的“残缺美”是属于历史的、城市的、动态的建筑美。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残缺”的建筑就有建筑的“残缺美”。譬如上述的第四类建筑的“残缺”现象,非但不美,反而丑陋。

5小结

“残缺美”作为建筑美的一种特例,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形式感。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建筑的“残缺美”既是记载历史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也可以是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性和个性风格的创作手段:借残缺称美、显美,表达建筑自身以及建筑师的情感和思想。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克鲁顿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2] 李清志。异形建筑。 三联出版社,2006年12月。

[3]余希平。论残缺美。中国陶瓷,2007年9月第1期第43卷第9期。

残缺美 篇四

幽幽静夜,一轮明月当头;婉转清风,一丛百合陪伴。如此美妙夜景,多少人追求。然而我更偏爱这样的景:半轮残月,细细雨丝,微风凉凉不也是一种美丽么?残缺的美,似乎生来就为完美做着陪衬,残缺到令人伤心。本就残缺且无人问津,何其悲哀,但同样美丽。我经常在心中流泪,因为世间也有太多残缺,世间就是这样,其实人人都是残缺的,上帝不偏爱任何人。

当一个断手的孩子,看到别人时,她很悲哀,然而上帝给了她天生的画画或者说是艺术才能。她像是一朵残缺的花,上帝抢走了她的手,却给了她艺术的充实。我在她面前不也残缺么?我没有经理那一切的悲苦,我是个软弱的人,而她,小小的肩头,却满溢着坚强。她早已进入美院,而我们仍在努力,努力超越她,在艺术面前我是一朵残缺的花,然而我也同样美丽,我有我的朝气,我没有天生的艺术才能但我会努力。

贝多芬,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上帝给了他音乐的才能,让他走上生命的舞台,却夺走了他的听觉,他像是星星一样划过天际的一瞬是最美,然后残缺地落下,或者挣扎着仍在天际游荡。残缺下,他证明了残缺的美丽,他用他的音乐向世人诉说:残缺是美丽,你,我同样残缺,只是方式不同。当《命运》奏响时,人们感到了他命运的悲哀,但更多的是残缺的美丽。

一切残缺皆能成为美丽,残缺赐予人坚强,给予人力量,让一切残缺的悲哀,变为世间的最美。当我们看到伟人成功时,想想你也可以,人人都有残缺,但并非人人都能将残缺变为美丽。

半轮残月,枯花朵朵,野草相衬,是我偏爱的美丽,残缺也美丽。

关于残缺也是一种美的作文高中议论文 篇五

在我的电脑中始终保存着这样一幅图片:一位英俊、健壮的男孩与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两人在跳《天鹅湖》的舞蹈。表面看这就是一张两位舞者的照片。男的向左倾构成了一个弧度,女的依偎在男的胸前,两只手打开。这只是一张芭蕾舞的照片而已。可当视线向下转移,你会发现一种令人震撼的美。

原先两人都是残疾,一位是右腿截肢,一位是左腿截肢。两人的这个工作都刚好把彼此的缺陷互相掩盖。乍一看以为是两位专业的舞者。仅有仔细辨认才会发现那两只空荡荡的裤筒。每当看到那里我的内心总会有一种冲动,是对两位的敬佩?是对两位的怜悯?还是对自我的一种惭愧?

我想他们不需要我的怜悯,因为他们靠努力赢得别人的赏识与尊重;他们也不需要我佩服,因为一个残疾人都能做到,一个正常、健壮的人又何足挂齿。留下的是对自我的惭愧和对另一种美的认识,这种美鞭策我奋进,因为这种美是残缺。

是啊,有多少残缺能够化作美。张海迪的残缺留给我们是一种坚韧,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美;霍金的残缺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努力追求,永不言败的美;而《千手观音》留给我们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莫大享受和阐述生命真谛的美。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不顺时,我们就把它当作一种残缺,相信自我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美。只要我们努力克服,迎难而上,最终会得到成功,得到你想要的完美。考试差一分没及格,你可能会捶胸顿足、气愤不已。但这一分的残缺会促使你继续努力,为了这一分你可能会不辞辛劳的学习,不懈努力后,你会得到比这一分多的多的东西。这便是“残缺效应”。当我们应对残缺,并想方设法去弥补残缺时,美丽便会被创造。

残缺能使我们奋进;残缺能使我们坚持;残缺能给我们带来美丽背后生命的真谛。残缺能不美吗?

残缺美 篇六

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有这如此缠绵与凄惨的爱情,在最后也是支离破碎,殊不知,就因为这支离,这破碎,才让红楼一梦入选“四大名着”,才让“才子佳人”为后人所千古传唱,永垂不朽。

这样的例子不仅存在于名着中,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里,圆与缺的例子也不计其数。被极刑所折磨这着的司马迁,不畏艰难,不畏困苦,终于着出《史记》这一绝唱之史,无韵之骚。就因为他征服了自己的缺陷,战胜了痛苦与折磨,使他并不完美的人生大放出“奇”的光彩。

无奇不有的自然界包罗万象,当然也有“圆”与“缺”的美丽。一轮残月静泊于空,洒下一片清幽的光彩。远处的游子正在他乡仰望着这月亮,寄愁心于明月,伴随着缠绵的夜风直到家乡。月亮不是有缺口吗?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人们思乡的象征?对,正是因为它缺,才让人们联想到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景象,才成为古今中外、千千万万文人墨客寄愁心的对象。

残缺美 篇七

一个残疾人从陕北农村一步步打拼到北京,创办全国第一所残疾人艺术类高校,组建“参奥轮椅乐团”,进军残奥会开幕式演出阵容……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无数残疾人的音乐梦得以实现。

若不是亲眼所见,我无法相信一个残疾人竟然可以开车。朱华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我是陕西第一个拥有残疾人驾照的,驾照是斗争来的!我的右腿正常,可以开自动挡汽车,我也要享受自驾车带来的乐趣。”言语间透着陕北人的质朴和豪爽。

音乐庇护左右

1967年,朱华出生于陕西农村一个民间艺人家庭,两岁时,因为一次高烧延误治疗,不幸患小儿麻痹,左腿落下残疾。但在父辈们吼秦腔的熏陶下,朱华从小就对音乐格外敏感。“当时没有电视,只能依靠电台的《每周一歌》节目,我每次总是第一个学会,然后再教给伙伴们。”朱华的第一件乐器是价值3毛钱的竹笛,是母亲三天劳动所得换来的。没有老师,朱华自己摸索着把会唱的歌吹出来,在村口的大树下表演,成为乡里乡亲每晚的娱乐节目。朱华还自己动手做笛子。陕北没有竹子,他就用杨树皮代替。朱华说:“对于音乐,我不单单是喜爱、热爱,简直是酷爱”。

一天,哥哥买来一把二胡,这下可把朱华馋坏了。他让妈妈给他放哨,趁哥哥不在的时候拉上两下。有一天,哥哥下地干活,朱华拿着二胡、煤油灯、小板凳,躲到自家20多米深的地窖里拉琴。不知过了多久,煤油灯灭了,朱华感觉头昏昏的,意识模糊。极度缺氧的朱华听见家人的呼喊,连答应的力气都没有,他用力摇晃了一下地面延伸到窖里的绳子,这才被大家救起。哥哥看到朱华怀里紧握的二胡,哭了。“我醒来后,哥哥答应把二胡送给我,这把用生命换回的二胡,似乎预示着我与音乐的缘分”。

作为高中唯一的残疾人,朱华参加学校的文艺晚会,一个人表演五个节目,立即当选校学生会宣传委员。这个农村娃得到了莫大的鼓励,越发地自信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华发现学校仓库里堆积着时期的乐器,他号召同学联名给校长写信,要求组建管乐队。

虽然生活清贫,朱华的童年却因为有了音乐而绚丽多姿。“音乐似乎弥补了身体的缺憾,给我带来无限幸福”。

化悲伤为力量

1985年,朱华报考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当年西北五省招40人,朱华专业课排名17,在所有外县考生中位列第一。满心欢喜的朱华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很长时间过去了,却一直没接到通知书,当他赶到西安音乐学院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人顶替。理由是小儿麻痹症患者不予录取。朱华平生第一次体会到来自社会的歧视,第一次感到了残疾带来的麻烦。高考,成为朱华人生中最大的伤心事。也许,正是从那时起,朱华埋下了为残疾人办学校的心愿。

带着遗憾,朱华开始自学,学艺术播音、学摄影。之后,朱华当过音乐教师、乐器厂检验员,为厂矿、学校培训过管乐队,还帮助县里成立了艺术学校。朱华不仅举办个人摄影展、作词作曲,还是运动健将,拿过陕西省残疾人乒乓球比赛银牌。可谓全面开花!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对朱华产生了很大触动。他在陕西注册了参奥文化传播公司,开始构思如何让残疾人参与奥运会。2002年,朱华想到了成立“参奥轮椅乐团”,有人认为他这是异想天开。2005年,朱华毅然决定北上,“要参奥就要来北京”。

2005年8月,朱华与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合作,成立了全国第一所残疾人艺术类高校――参奥特殊艺术学院,参奥轮椅乐团也同时成立。3年来,朱华为了办好这所学校,四处奔走,从校舍到乐器,从生源到师资,亲力亲为,不辞辛苦。“办学校是个良心活,成本大、收效慢,尤其是艺术类学校。但既然是艺术类学校,就必须保证艺术水准。”朱华聘请知名音乐家当高级顾问,定期讲学;专业团体演奏员也来兼职。许多人被朱华的执着感动,纷纷伸出援手。

爱才不惜代价

对于办学方针,朱华坚持精英教育。参奥轮椅乐团现有团员60多人,都是他从全国一个一个招来的。听说河北邯郸有个左手反拉二胡的残疾青年,家庭贫困,但求知欲望强烈,他就驱车数百公里把他接到北京,培养他。为了找到在全国文艺汇演中获奖的盲人学生郝文亮,他驱车前往路途崎岖的陕北高原,汽车无法前行时,他就拖着病腿在山间艰难前行。

今年,学校即将送走第一届毕业生,朱华真心欣赏这些孩子的才华,为他们的就业奔波、操劳。多年来,朱华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2003年,他获得残疾人最高荣誉“全国最强模范”,但他从不提及。“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是对未来的鼓励。越是有荣誉,大家才越关注你的实际行动。我必须对这些孩子负责,我要对得起家长的信任和嘱托”。

3年来,社会各界对学校以及乐团的肯定,给了孩子们无穷的鼓励,使他们越来越自信。如今,参奥特殊艺术学院已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培训基地。不久前,由残奥会开幕式导演组直接选拔,参奥轮椅乐团正式入选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拿到确认函的那一刻,朱华心中有说不出的荣耀和激动。

残缺美 篇八

在今年的春节晚会上,21个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妙绝伦。

《千手观音》是残疾人用生命的感悟创造的完美,她们让全国人民领略到了美的别样韵味,那是一种源自心灵的震撼,她们用优美的身姿和婀娜的体态为有声世界带来了最为精彩传神的画卷。

当我们在电视前看到她们的表演时,要不是知道她们旁边有人用手语指挥着,还不知她们是聋哑人呢!这更让我对她们的精神感到无比的钦佩,因为她们不会因为有缺陷而一直沉默在黑暗世界中,而是欣然接受并挑战命运的安排,勇敢地拥抱并超越生命的极限,而且她们对生活对艺术对完美一直保持着艰辛却无悔的追求!她们难得的品质让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不由得汗颜。这个节目唤醒了我们心底里对于残疾人的不是同情而是发自敬意的真心关爱。

她们的演出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她们(千手观音)宁静安详却又生机盎然,美得纯粹圣洁,难以抗拒;也因为她传递了一种久违的向善向美的信息,祝福的味道,普世的情怀;她唤醒了俗世生活中奔忙的人们心底里对于高尚情操,美好事物的本初追求;还因为它的表演者们不平凡的人生经验让人感动。

她们是特殊的艺术家,有特殊的毅力,特殊的品格和特殊的境界,所以才创造出了光芒四射的特殊艺术。但因为爱是共同的语言,所以完美和残缺的世界可以彼此相融。

29 386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