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教案模板 > 小学教案 > 小学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最新9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9篇小学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学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学习苗苗关心,帮助他人的品质,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感受文中散发的浓浓的亲情;懂得关心长辈,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老师拉开窗帘阳光进来)看他是谁?(阳光)你们喜欢阳光吗?阳光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给别人送过阳光吗?有一个小女孩要给别人送阳光,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送阳光》。质疑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生字认识,标出自然段)

3.指名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文中让学生感受,苗苗对奶奶的关心。)

三、细读,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苗苗要给奶奶送阳光的原因,让学生从苗苗身上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老人。)

体会:念叨的含义,说明了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一生把“不能”读得较重,还皱着眉头)

3.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重点指导①苗苗沐浴在阳光的情景。阳光是什么样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大地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你觉得阳光美吗?阳光这么美,你能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吗? 指名读、男生、女生读。

②当苗苗看到裙子里充满阳光时会怎么想,然后又是怎么做的。

“一……就……”说明了什么?用“一……就……”说句话。

比赛朗读:苗苗想的那句话(读出苗苗强烈急迫的心情

4.指导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

苗苗把阳光带回家后发生了什么?苗苗包得严严实实的阳光怎么没有了呢?

“严严实实”是什么意思?(生答)你会象这样说一个词吗?老师给你一点提示:出示“干净”“整齐”指导学生扩词。

苗苗把阳光丢了,心情怎样啊?(难过,生读)文文一开始多高兴啊,满心欢喜地给奶奶送阳光,可是,阳光不见了,苗苗的希望落空了,苗苗急得要哭了。谁再来读一读。(生读)是啊,奶奶晒不到太阳了,文文哭地多伤心啊!同桌互相读一读,感受文文心情的变化吧!(同桌互读,体会文文的心情

5.奶奶为什么说没有丢?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设计意图:体会: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奶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想苗苗学习,做一个孝顺老人,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6.回归全文:朗读(全体学生)

四、拓展延伸

1.通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你以后会给别人送“阳光”吗

五、总结

只有我们心中有阳光,才能给别人阳光,希望同学们能做个有爱心的人,把阳光撒满世界,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板书设计:

送阳光

奶奶 :病重 想要阳光

苗苗:送阳光 阳光不见了 已经送进了奶奶的心里

小学语文教案 篇二

环节一: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的作家雨果说过:“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是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十几代劳动人民,历时150多年,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修建而成的。但是今天,我们来到北京却只能看见几根柱子,因为----(板书课题)齐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感知

(1)同桌间检查字词。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三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前后左右四人一小组谈谈收获。

(二)新授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啊,圆明园毁灭了,这个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看看。园内有什么样的景观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为什么圆明园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称它为建筑艺术的精华?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雨果说:虽然是皇家园,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在1860年10月6日后被毁灭了。(带着感受读)

环节三:巩固提升

站在这残垣断壁前,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话要说,就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写下来。(音乐二胡独奏《江河水》渲染)

环节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家长检查。

2.可以将巩固提升的感悟写下来,150字左右。

《小学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罕、蝌、蚪、逗、间、如、粗、意”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时注意句子的`节奏和语气。

2、正确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

2、师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通课文,在读时有读不准确的语言,要停下来借助拼音读正确。

2、再读课文,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借助拼音把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读不准的音。

4、电脑出示生字;让学生读一读。

5、电脑出示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6、学生选择1个或2个或几个词语练习说话。

7、同桌同学互读课,相互正音。

小学语文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词,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情景想象体会句子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境想象法、激励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新闻故事导入

1、讲述15岁男孩自杀的新闻故事;

2、师生讨论行为是否正确,由珍惜生命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谈感受

1、老师范读,同学检查读音并圈出容易出错的读音

2、生用词,说出初听感受

3、老师引导同学通过故事来谈感受,师生一起为每个小故事概括标题

学生讲述、老师概括并进行板书:飞蛾求生、瓜子生长、静听心跳

(三)研读课文,感悟生命

1、“飞蛾求生”事件

(1)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说出最触动的句子;

(2)指导朗读,体会重点句子。

(四)情景想象,升华情感

边朗读边想象,角色转换同学是飞蛾时,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五)作业小结

分四组,自学另外两个故事,下节课师生交流,分享成果。

六、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飞蛾求生-不放弃生命-弱小-极力、挣扎、跃动瓜子生长-挑战生命静听心跳-珍惜生命

小学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觉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读准“攒、挟、摄、淼”等字的字音,积累“人头攒动、全神贯注、步履、严阵以待、裹挟、震耳欲聋、不懈努力、摄人心魄、浩淼”等若干词语。

2、能带着自豪、赞叹的情感朗读课文,并背诵有关段落;能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步履、人头攒动、裹挟、摄人心魄、浩淼等词语和词语中重点字的意思。

3、懂得飞船发射成功离不开几代航天人的艰辛努力,体会作者为祖国感到自豪骄傲的情感。

教学重点:

飞船发射成功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词语中重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老师

词语若干、课件

学生

1、课文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2、收集与“神舟五号”升空及航天员杨利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2003年10月15日,是个令华夏子孙骄傲的日子,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这一天我们的航天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神舟五号”的胜利升空,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2、板书课题,齐读。

3、读课文1、2节。理解课题的含义。(飞上九天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梦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成功,实现了这一梦想。)

说明

从学生课前预习的自我认知着手,以竟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析题的基础上初步激发学生对祖国科技进步的自豪之情。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2、思考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3、交流预习情况。

(1)出示课后练习2。

(2)完成填空

“神舟五号”将在()升空,()在人们的欢送下,登上飞船。9时整,(),几分钟后,得到()的消息,人们()。

说明

通过练习检测,反馈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为学生进一层次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三、再读课文,感悟领会。

1、小组学习,读最令自己感动的课文内容,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2、交流。

3、出示“九时整……来自你的四面八方”,指导朗读。

4、指导背诵。

5、出示句子

只有此时……几代航天人青丝变白发的艰辛。

6、读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1)课文中又提到那些“航天人”?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些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句子。

(2)交流。

7、朗读句子,想想课文为什么多次描写了这些人?

8、引读最后一节。

(1)理解体会“神州”五号航天飞船升入太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读后,你想对杨利伟说什么?

说明

文章的学习重在对我国航天技术取得如此大进步的不易做出正确的理解。对航天技术研发过程中艰辛的感悟作为此部分的重点,从而激发学生不畏困难、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课后拓展,升华情感。

1、现在神州7号都已经在太空遨游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激动,为此喜悦,为此自豪!

2、作业:去了解中国航天方面的相关知识。

说明

让学生的思维于时俱进,了解我国航天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更深刻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升华学生为祖国感到自豪骄傲的情感。

板书设计:

20、梦圆九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震撼人心、气势磅礴、

声势浩大、惊天动地……

杨利伟:语调激昂,

声音洪亮,充满自豪。

小学语文教案 篇六

一、教材简说

本课内容由五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深刻的道理。本课的谚语通俗易懂,给人的启示也很深刻,如“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用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

二、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情感目标:有积累谚语的兴趣。

三、重难点处理

书写中“绞丝”的书写(线、绳)指导:关键在于写好两个“撇折”,撇,一定不能弯,要写直;折,要写成“提”;第二个撇折稍大;两个撇要保持“平行”(不要给学生讲平行的概念,可以通过示范、动作让学生明白)。

四、教时:2教时。

五、教学媒体: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朗读感悟

1弊约憾裂栌铮读准字音。

2毖≡褡约合不兜难栌铮读给同伴听,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并说说自己喜欢所读谚语的原因。

3苯淌κ痉独识www.haozuowen.net裂栌铮学生模仿读。

4笔ι、生生对读,体会每一句谚语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之间的对应关系。

5逼攵裂栌铮感悟谚语的含义。

6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对每一句谚语的理解,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让每一个小组选择一句谚语,说说本组同学对该谚语的理解。用实例说明谚语中蕴含的道理,或者说说谚语给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启示。

7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谚语读一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8辈捎梅抖痢⒍远痢⑵攵恋确绞椒锤蠢识裂栌铮鼓励记诵自己喜欢的谚语。

二、识字

1苯岷仙活实际识字。如,移动电话(移),火柴(柴),姓易、容易(易),打折、折叠(折),搓手,搓绳(搓、绳),一斤重(斤)等。

2痹诶识裂栌锏墓程中认清字形(整体认识),读准字音。注意“柴、折、绳”是翘舌音,“搓”是平舌音,“谋”的韵母是ou。

3蓖ü组词巩固认读生字。

布置家作:从课外摘抄搜集自己喜欢的谚语。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二教时

一、写字指导。

(1)仔细观察

同偏旁、同部件:折—挑线—绳斤—折

形相近:挑—桃根—跟钱—线

(2)写正确。

“挑”字的笔顺:扌

“折、根”二字不要多一点。“线”字不要少一点。

(3)写美观。

把“斤”字的写法,引申到“折”字。斤:第一撇要平,第二撇要“竖”,横要右伸,竖要垂直。

重点指导“绞丝”的书写(线、绳):关键在于写好

两个“撇折”,撇,一定不能弯,要写直;折,要写成“提”;第二个撇折稍大;两个撇要保持“平行”(不要给学生讲平行的概念,可以通过示范、动作让学生明白)。

二、完成”看看写写”部分。

三、搜集谚语,在班上分类进行整理、交流,每个同学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互相摘抄搜集的谚语。

小学语文教案 篇七

复习目标:

复习第四单元的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要求背诵、默写内容:

1《钓鱼的启示》第60页第10自然段父亲告诫我的话

2《落花生》第66页第10、12、13自然段

二、复习第四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精读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13、《钓鱼的启示》

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三十四年前,“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还有两小时,父亲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很不乐意,但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了。三十四年后,我成了一名建筑师,深深体会到了: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就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鱼”指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事物,如:金钱、地位、荣誉…

《钓鱼的启示》中,我得到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终生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国著名家)

②“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

15、《落花生》(叙事散文,借物喻人)作者:许地山

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谈论花生好处的事。

做人的道理:要学习花生内在秀美,不求虚名,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奉献;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落花生》

1《落花生》是一叙事散文,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2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作者通过花生的特点,赞美了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格。

3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三、背诵“日积月累”

四、复习

(一)、复习学过的四单元的类型

(二)、提醒考试应注意的事项

1、认真审题

2、确定要写的内容

3、不要忘记写题目

4、注意语句通顺

5、不写错别字

6、第一格不定标点符号

省略号占两格、引用人物的话要用双引号、

7、字数要写够

8、多看

五、作业:

1、默写“日积月累“

2、抄写“读读写写“1次

小学语文教案 篇八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②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

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①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②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③感知诗歌内容。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①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②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

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③全班交流。

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

b.“疾跨乌蒙山”

学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

(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e.“喜踏岷山雪”

学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④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①熟读成诵。

②书写生字。

③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小学语文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用不同的语气读出对话。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部首,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认识到做对他人有用的事最快乐,学会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理解青蛙妈妈说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

你认识哪些小动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教同学字:

1、出示生字,自由读。

2、小组讨论:想想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汇报: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分析生字,理解词语,口头组词。

四、导书写:

师范写,生描写、仿写。

五、作业:

每个生字写一行。

教学后记:

同学能很快地认识这些生字,并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

青蛙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身手?

二、读课文:

1、范读第1小节,问:小青蛙会想些什么?

2、看动画,边看边想:小青蛙跳到什么地方问谁去了?

(1)出示对话,指名读,评议。

(2)分角色朗读,想想怎么读好它们的对话?

3、自读课文3—4小节。

想:小青蛙又去问谁了?他人又是怎样说的确良?

4、看动画片,反馈交流:互相练读,指名读,评议,再读,分角色朗读。

5、小青蛙还会问谁?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自读第五小节)

6、指名读妈妈与小青蛙的对话。

问:你明白妈妈的话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齐读课文:

问:假如你是小青蛙,你现在知道做什么事最快乐了吗?

四、课后拓展:

1、分角色扮演课文。

2、你认为你做什么事最快乐?

119 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