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教学范文 > 教师范文

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精选4篇

时间: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措施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措施是管理学的名词,通常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你知道怎样写措施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好作文可爱的编辑给大伙儿整编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精选4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方法改革 篇一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如物理性质让学生阅读自学,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讨论,共同设计,得出方法、步骤、装置等。在进行有机化学中的甲烷、乙烯、乙炔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可采取上述方法。因学生已学过氯化氢、氯气、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然能够得出制取以上三种气体的方法、步骤、装置、收集等知识,达到使学生自学的目的。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到同簇其它元素,并找出同簇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将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

总之,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自学能力是作用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性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实践,去努力,其结果是使学生受益。

二、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篇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经研究,决定对全县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了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河北省教育厅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衡水市委办公室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落实情况,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有关政策举措,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

二、调研内容

1.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全面了解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河北省教育厅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是否研制出台县级层面实施办法。重点摸排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兼职情况(专职为校内专任和一专多能教师,兼职为校外聘请教师)师范生比例、学历、专业背景、职称、在职培训等专业发展情况及效果,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具体举措。全面了解改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吸引力等情况,重点是职称评聘、在职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采取的具体举醋。

2. 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情况。系统了解中小学思政课保障规定课时、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材内容、教研队伍建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情况,深入分析目前中小学“大思政课”开展和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思政课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研共同体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采取的具体举措。

3. 提出意见建议和改进举措。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短板,围绕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举措,以及需要中央、省、市层面予以推动解决的意见建议。

三、调研方式

此次调研采取面上摸底和重点调研的方式进行。

1. 面上摸底。各乡镇对属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情况进行摸底,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原因,并提出下一步改进的思路举措和意见建议。

2. 重点调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牵头,会同省教育厅组成调研组,围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情况对县市区中小学开展实地调研,视情了解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实地调研名单、调研时间等另行通知。

教学方法改革 篇三

化学教学;自学能力;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31-02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而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

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自学能力是作用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性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实践,去努力,其结果是使学生受益。

3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

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如“电子云”概念很抽象,教师用语言、挂图均不易表达清楚,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模拟“电子云”,学生可以直观地感觉到电子出现的“几率”大小,从而理解“电子云”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现有机化学中一些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

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篇四

(一)绩效技术的基本含义

绩效技术又称人类绩效技术(HumanPerformanceTechnology,简称HT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程序教学运动和以后的教学系统设计。在其演进过程中,不断地从系统论、学习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经济学等各学科领域中吸取理论营养并借鉴有关方法。绩效技术在实践方面,于企业组织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理论方面,理论家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绩效技术进行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一些学者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对绩效技术进行界定:绩效技术是与绩效相关的解决问题或寻求机会的一系列的方法和过程,它可以适用于个体、小团体或大型组织。他们认为绩效技术是一种提高生产率和竞争能力的系统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操作过程一般包括:明确组织目标,并以此为标准来考察绩效现状,揭示两者之间的差距,并剖析产生差距的原因;设计和开发合适的绩效改进方案;对该方案进行实施并开展评价。也有一些学者强调该领域的目的和结果,认为绩效技术是对各种方案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以达到最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和成就的目的。强调绩效技术是为了改进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取得组织目标所要求的成效。

(二)绩效技术的特征

虽然国内外理论学家对绩效技术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通过对其综合归纳,可以发现绩效技术具有如下一些典型特征:

1.强调系统性。绩效技术工作者用系统整体观认识绩效问题,综合考虑与外界的联系与制约和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剖析对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而“对症下药”,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2.强调目的性。绩效技术工作的起点是找出组织目标与绩效现状的差距,根据消除差距的需要来设计和开发干预措施,最后以组织目标的到达度作为衡量依据。尤其在选择和设计干预措施时,对它们的目的进行仔细论证,以防止“为改革而改革”。

3.强调效益性。绩效技术工作者始终努力追寻一种最佳成本与效益之比的方法来解决绩效问题。绩效技术特别重视干预方案的投入-产出比,它反对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其目标是同时实现成本-效益比和绩效的最优化。

4.强调合作性。绩效技术是以开放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强调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因此,绩效技术工作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反对教条主义,主张不断积极探索,寻找最好的答案。由于他们不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所以特别重视与其他领域专家的合作。

5.注重绩效改进结果。绩效技术很注重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因为每一次评估结果对整个系统来说都是一个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将结果反馈回组织观察和分析过程中,从而开始新的循环过程,直至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绩效技术对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作用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以前相对封闭、孤立、凝固、僵化的课程有了很大的改观,改革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新的变化。然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也凸显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阻碍新课程往纵深发展。绩效技术是一种用系统论思想来分析、解决人类绩效问题的方法。笔者试从绩效技术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解决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结合不同的实际推进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课程改革凸显出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段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1.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农村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农村所面临的经济、文化现状决定了它在课程改革中必然处于弱势的地位。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来看,无论是各门课程在不同学段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内容标准,还是教学建设、课程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体现出重城市、轻农村,过度关注都市儿童的身心发展,忽略了农村儿童的倾向,体现出都市话语霸权。

2.我国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映射到课程改革上,即东中西部地区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了不同的推广难度和实施进度。例如,经济发达地区资金、硬件资源丰富,教师素质比较高,教育基础比较好,更容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设备的限制,教师自身素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改革的进度缓慢,改革力度不大。

3.长期以来,中等教育深受应试教育学校文化的桎梏,传统的考试制度,家长、教师、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升学率的追求,使得课改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小学教师相比,初中教师对课程与教材的适应,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与方式的认可程度相对较低,评价变化的程度小。所以,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中等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定难度。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在提出改进绩效的干预措施之前,要进行缜密的前端分析。前端分析能使绩效技术工作者针对产生绩效差距的原因,决定采用哪些合适的干预措施,从而确保“做对的事情”,“对症下药”。我国教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格局,课程改革也应该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即要求我们关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差异,剖析产生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求均衡发展。

(二)解决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缺少课程资源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课程资源并不仅仅指与课程改革相关的教材资源,而包括物的资源、人的资源、信息资源。物的资源是指教育投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教育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物化的资源。人的资源主要包括教育教学人员和学习者。信息资源是指与迅猛发展的网络计算机技术相联系的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相关信息化资源。处在课程改革最前线的教师们普遍反应,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单元的知识由于受当地学校条件的限制,不能完成教学内容,另外教具也受限制,配套的教学资源相对少。由于经费不足,教学设施等必备的物质条件尚不能满足,缺少课程资源,使探究学习不能进行。可见,课程资源的缺乏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绩效技术强调解决问题效益性,即以最小的成本来达到最大的效益,它的目标是同时实现成本-效益比和绩效的最优化。在课程资源严重短缺的阶段,绩效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视野,即考虑课程资源的效益性问题,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解决资源配置中的瓶颈问题,实现最大的使用效益。反之,过度使用课程资源(如迫使学习者投入过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或课程资源配置不当(如一方面花巨额资金购买电脑,另一方面忽视对教学软件的建设和操作人员的培训),都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课程资源作为课程改革实施的最基础的保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开发和建设。国家和地方应当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一定的实用的课程资源,而学校和教师也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实际需要开发实用的课程资源,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加速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分享。

(三)依托传统教育文化把课程改革推向更深层次

教育界中普遍存在一种简单地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分离的现象,忽视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割裂了课程改革的“深层土壤”,那么课程改革就只能是无本之源。⑴用搞革命的方式,对现行的课程过多地否定,导致课程实施困难重重,对现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变革的步子过大、速度过快,显现“欲速则不达”的险境。⑵在中国教育多元化的态势下,众多流派中的欧美教育思想最为“抢手”。但是在名目繁多的的译述和著作中,却缺少我们自己的教育学话语,好像患了“民族文化失语症”。读者无法使用现代汉语的思维准确把握,由于课程研究缺乏民族化的感性语言表达形式,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为课程实施者——一线教师所接受、理解、应用和创新。绩效技术特别强调解决问题的目的性,但是在选择和设计干预措施时,会对目的仔细论证,防止“为改革而改革”,重视在现有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达到最优的成本-效益比。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改革不是决裂意义上的革命,它还得依托自身的传统实现其改革。传统课程模式往往是主流的课程模式,而主流的立场总是最容易坚持的立场,也是与权威、地位、利益结合最紧密的立场,所以是最难改的立场。这也就是课程改革不易推向纵深的主要认识原因。任何改革,如果不考虑既有的学校文化,不对现有的学校文化进行反思和重建,都不会获得长远的效果。课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文化重建的过程,是一个要求教师形成新的价值、信仰和形式的过程。尽管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这是成功改革的唯一途径。

(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促进课程改革

139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