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作文大全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高考1977电影个人观后感5篇

时间: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5篇高考1977观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1977观后感 篇一

要说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老石、陈琼、范国强这三人了。

老石是典型的官僚主义者,满口组织说的一定要执行,一个印章决定了整个三分厂所有人的命运,可以说是个老顽固吧。陈琼这个美女则是由于父亲被打上右派的印记,整个人二十一年来逆来顺受惯了,甚至最后老石要帮她介绍对象她也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了。至于范国强,与陈琼性格则截然不同,他勇于反抗,勇于与命运作斗争,甚至最后绝食抗议老石不给他们参加高考。

这是一部斗争史,这是一部奋斗史,这是一部反抗命运的史诗!

犹记得,影片放映开始的那一段,是三分厂所有人呆在一个大屏幕前看邓小平复出的场景,其中蹬脚踏车的'情景尤其感人。从这段开始,可以说影片步入了正轨。一部属于知青们的反抗史,一部与邪恶力量的斗争史,一部勇于争取的奋斗史诞生了!

"是恢复高考重要,而非高考本身重要",影片中潘志友如是说。是的,1977年,邓小平复出,力排众议,恢复高考。这是个大的变革,标志着中国将与过去say"bye"了,标志着中国将进入历史新时期,进入改革的大时代!这是好的开始,后来中国也证实了这确实是个好的开始。

确实,高考不重要,恢复高考本身重要。确实,是这样的。看到这部片中的孩子们为了读书彻夜不眠,有一线希望就永不放弃,我深深感动了。想下现在,学生们还有过去的那种激情吗?没有,真的没有!学生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学什么。高中生一天到晚学习,可是是毫无目标的学习,大学生要么学习,只为了将来能更好地生活,要么就做吃等死混毕业证。再看看当代那些当官的,比老石不知胜了多少。确实,每年由于贪污而被捕的不知凡几,实际上,我怀疑这些都是小的替罪羊,最多些许稍微大的会被捕,而那些真正的大贪官实际上还在逍遥法外。确实,现在中国官场都是亲情关系。而且,再看看近几年来,中国社会动乱还少吗?这是为什么。这是中国的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是严重问题。影片中的那句经典"高考不重要,恢复高考本身重要",这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希望,指的是变革。中国教育必须改革!这种改革本身重要,至于结果好坏与否总是要时间考虑的。

"叫知识分子,不一定有知识"。说实话,开始时,我确实不怎么喜欢老石这个人,他的自以为是,开口闭口组织等都是我所讨厌至极的,可我认同老石这句话。多经典啊。"叫知识分子,不一定有知识"。在这里我们需要探讨下什么才能叫做"有知识"。是只要掌握书本上所学的就能叫"有知识"吗?不!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有知识?这些都是些问题。是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些现代所谓知识分子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不知道我们所学的究竟有些什么?这从我们长得越大这心里就越自私,从小时候的孝顺、环保到长大后的自私、污染无感觉就可以看出来。

"孩子们,走,读书去。"影片中邓小平如是说。这句话多好啊。1977,恢复高考。成就了多少人,造就了多少人。多少知青因为这成就了梦想。读书创造梦想,在那个时代确实如此,在这个时代也确实如此。穷人家的孩子或许未有靠读书才能成就心中的那个梦想吧。

"潘志友纠正他道:'我说的是邓小平复出,这说明世道就要变了。'强子恍如从梦中醒来,但还是有些不明白,便追问道:'那么高考是有可能的?'潘志友点点头:'不是有,是很有。'"这是段我从原小说中引进的一段话。潘志友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要变天了。在这我想说了。是变革本身重要还是变革的结果重要。Of course。变革更为重要。中国历史是个变革的历史。从奴隶制到中央集权制再到现在的相对民主制。为什么说相对民主呢,因为现在并不民主。哦,说远了,只是些许想法,不吐不快。

"工农兵上大学,组织审查,单位推荐,这是毛主席早就定下的章程,毛主席定的章程会变吗?能不算数吗?"老石这句话多经典啊。"组织审查,单位推荐",中国也就这样了吗?确实,诚然。不管过去现在,中国还不是这样吗?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到相对民主制,一直以来不都这样吗?这些难道不值得反省吗?中国不适合完全民主,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真的。中国立党见过时怎么说的,现在又是怎么做的,这些不值得国家领导人和我们这些人思考吗?

"知青们在旁边看了这些书,一时都羡慕起来,忙问:'这就是你偷的书?'强子摇了摇头:'不是,这是人家送给我们的。'"这是其中一段。那时候偷书给别人读犯了多大的罪啊。可是那个小警察还是偷偷地将书给了范国强。这是什么,这是人情。这是中国从古就有的美德!老石最后开车送孩子们去高考,老石以及那位说不出名来的某人偷改陈琼资料,这些都是人情,冒着犯罪危险做出来的人情!可是,再看看现在。这些还有吗?我不想多说。

看完这篇电影实在有太多想说的,感觉说不尽。

高考1977观后感 篇二

1977年是“”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11年。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到之后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取了学习,选取了高考。当我们毫无好处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考1977观后感 篇三

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期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务必要有推荐表才能够。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1977年12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此刻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此刻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就应反省一下。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我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我,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我的一份力量,让自我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此刻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我的梦想一向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1900字<一> 篇四

《高考1977》以“黑龙江某农场内一群留守了8年的知青”为主要叙述对象,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这场群戏人物的纷繁复杂,相对于其他小格局影片来说,《高考1977》显然是想把这么一个具有划时代标志色彩的题材拍成一部史诗性质的宏大篇章,在众多人物的关系中又着重刻画了孙海英饰演的农场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厂长老迟,王学兵饰演的男知青小潘和周显欣饰演的女知青陈琼,影片将这一群人置于了_刚结束,邓小平刚出山那个新旧时代的过渡期,以此来展现这个过渡期里一群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憧憬与彷徨。

对于没有经历过那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灾难以及灾难过后人们那种对于梦想的渴望以及对于现实的挣扎的我们来说,高考无非就基本等同于了看书做习题和考试,站在今天这个视角去看待那时的知青对于高考的“挣扎与憧憬”时,80后似乎很难找到共鸣点,这恐怕也是电影上映时最大的担心所在。作为目前自愿掏钱买票进影院的主力军,80后影迷花几十块钱去消费的不是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反思,相反在经过了一天或者一周的紧张工作之后,他们更愿意看到的就是那种最好简单到不用脑子思考就能理解的片子。所以对于没有那段亲身体验的80后甚至90后影迷来说,想要让他们掏钱去看这么一部很多人不太感冒的“父辈记忆缅怀”是有不小的难度。

但也不是说影片完全没有票房成功的可能性。前几年的《东京审判》在宣传上不就给全中国人来了一次“道德绑架”吗?该片在宣传海报上宣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此语一出不得了,如果不去看的话岂不是要背上不爱国的罪名。因此我觉得,《高考1977》也可采取这种“绑架”的办法,“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或者“每个80后都应该陪自己的父母去看的电影”。

再来说说影片本身。开头我也说过,对于这样一个借着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而顺势走大场面大投资的影片,导演有意将它拍摄成具有史诗性质的大片,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大摇臂镜头已经茫茫雪景的大场面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对于这样一部大格局的影片来说,影片内部实际所展现的格局却很小,因为人物虽然多,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多人物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渲染,比如带头绝食那个人、火车站长的女婿、那个因为救人而被喇叭砸死的上海知青等等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人物性格并不是十分饱满,甚至绝食那场戏中无缘无故跳出来支持带头人的那些人我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影片的主线还是在于小潘和陈琼的爱情以及老迟对于高考的态度转变上的,但孙海英所扮演的老迟实在太过于强势,让我觉得王学兵扮演的那个知青似乎变成了个附庸。

影片中间有一段裸戏,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回来的路上和木匠等人讨论,这段裸戏实在是出来得太突兀,因为本以为这么一部主旋律的片子,再怎么也不会突然蹦出这么一段吧,况且我们都认为这段裸戏实在是可有可无,至于为什么会有,我只能猜测是否导演想让该片不至于太那么主旋律而为之。不过这段估计上映的时候会被剪掉,这里不做重点讨论。这里的爱情戏作为当时人们对待即将改变他们命运的高考其实是增添了一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知青之间相互陷入爱河是很正常的,但《高考1977》里在表现这段爱情挣扎的高潮时明显有一个硬伤,也就是那段裸戏,据我所知,人们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还是相当保守的,学生之间上课要画三八线,男女生之间很少讲话,即便恋人之间在公开场合也不会作亲热状,就连牵手也被看成是有伤风化,但《高考1977》中小潘和陈琼那次激情缠绵甚至连门都没锁,以至于被闯进来的老迟碰了个正着。

也许对于经历过那次高考的人来说,他们能从影片中或多或少看到当年的自己的影子,在网上看到一个人回忆当年经历过那次高考的学生描述:“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都吸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牵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所以对于《高考1977》里所呈现的各种状况,我是能理解那群经历过风雨飘摇的时代的年轻人的心情的。

总体来说,影片选取了一代人对于高考的梦想与挣扎作为切入点,来展现这次改变了他们命运的改革。但在观影之前,我觉得这么一部冠以《高考1977》名字的影片应该着重于表现一群人在经历了十年的苦苦等待之后终于圆梦大学之后对于新环境的无所适从,但影片结束于农场老迟在广播中宣读各位考上大学的知青名单这样一个十分和谐的结尾,从而将诸多尚存的无奈转变成了一曲和谐之歌,或许美好的东西更值得那些遗憾尚存和梦想成真的人们共同去缅怀吧。

高考1977观后感:90后感想 篇五

作为一个90后的孩子,我从来也没有对父辈的过往有任何深究。在我的意识里,甚至从来就不曾明白有关1977的任何事情,直到这天我看了这部影片——《高考1977》。

本片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各地的知青。在那个好处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期望……(文雅)

但是,就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的一步,甚至仅仅是获得尝试的资格都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成分历史“斑点”之间的鸿沟……不一样的人,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命运的搏击。强子的绝食、小根宝的意外弃世、陈琼的反革命父亲风波……他们的身上凝缩着“知青”这个特殊类群所承受的历史苦难。最后,他们最后透过自身的发奋而跳出了那个他们一向想要离开的寒冷困苦的黑龙江。

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有关于亲情,感情,友情。这部影片所给我的启示不仅仅仅仅是关于高考的深思。或许还有对于人生的思考。作为一个从小就生活安逸,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孩,咱们所面临的挫折,苦难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导致了咱们在应对一些小小的困难时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

究。在我的意识里,甚至从来就不曾明白有关。

《高考1977》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什么才叫做苦,这种心理与身理的痛苦是咱们这群90后的孩子所不能想象的。正是这样,咱们才需要好好的来思考,想想咱们此刻的生活与咱们的父辈之间的生活有何不一样。咱们是否该从他们的身上学到点什么,比如节俭,勤奋。

高考,从来就被咱们称为人生的转折点,在看了电影以后,对于高考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无论最终是不是能考上大学,但知识是务必掌握的。因此咱们更就应好好珍惜此刻的生活,好好领悟!

24 37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