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教案模板 > 小学教案 > 一年级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4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如下是www.haozuowen.net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4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一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区分几个和第几。

【教学难点】: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第20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票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票。

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

(1)小朋友排在第几?谁排第一?解放军阿姨呢?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2)从前面数,背黄包的阿姨排在第几?从后面数呢?

(3)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谁?

(2)动画展示:穿蓝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问:还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第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叔叔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区别几个和第几

第几表示确定的位置,几个表示数量的多少。

4、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拿出4个圆片和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放在第二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摆?为什么会有两种摆法?引导学生体会第几是相对的。

三、反馈练习:

1、第23页的第1题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完成第20页的做一做

四、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

单元教材分析: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课,设疑激情。

二、操作感知

1、分―――提示概念

师出示各类实物,让学生说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2、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三、活动

数一数(出示机器人图画)

数一数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五、课后作业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看谁搭得又稳又高

教学目标:

1、能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拼出新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2、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或球拼出自己想要的图形的过程,较清楚地向别人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与方法。

3、能评论别人的拼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积木,准备用它们和大家做个游戏。看谁能把积木搭得又稳又高。什么是又稳又高?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观察想象,拟定策略。请你观察这些积木,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认真思考每种积木怎样摆放才能搭得又稳又高,然后再和同学说一说。

2、初步操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主,按你们刚才的想法搭一搭,看谁搭得又稳又高。(1)学生活动、动手操作。

(2)引导学生小结:让学生说一说在搭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进而归纳出:把球放稳很困难。怎样把球放稳?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决方法讨论后明确:要把球放在最上面。

3再次操作,验证方法

三、操作比较,积累经验

1、我们怎样做能知道谁搭得最高了?怎样比?

2、小组合作比较我后,请搭得又稳又高的同学介绍经验。

3、总结归纳:让积木的平面着保证平稳,借助长方体的长保证高度,再把球放在最上面。并用上所有的积木。

四、回顾过程,感知方法

今天我们共同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及设计意图 篇三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7+( )=11 7+( )=13

7+( )=15 7+( )=16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1图.

(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

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该怎样想?

分组交流,并填书;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 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组交流.

(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 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书设计

课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使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3.通过比较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出示例4.

(2)正确读题.

(3)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

(4)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请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列式计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体订正后师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学例5.【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名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的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兔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3.比较.

师:这两道应用题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结果:

相同的地方是:学校养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一个不同,问题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师:什么时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时候用减法解答?(求两数和,用加法.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请同学们汇报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小明家有7条白金鱼,8条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2.小明家有白金鱼和红金鱼一共15条.白金鱼有7条,红金鱼有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布置作业

练习三10、1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20以内的减法.

游戏准备

教师制作如下的数字卡和算式卡:

游戏过程

1.教师发下数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戏过程举例:拿着 的同学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 卡片的同学就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学身边.其它的同学一起读:10减3等于7,对对对,请上位.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2.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1)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2)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3)对!左脚和左手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和右脚是在同一边的。来,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边摸边说,左脚――右脚……

(4)还有左耳和右耳。

(5)还有左眼和右眼。

(6)还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爬楼梯。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

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请你们两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师:教学楼中间有一个楼梯,同学们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体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走上楼梯,又走下楼梯。下楼梯时,师又提醒:下楼梯时你靠哪边走?)

回到教室。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如果不这样走,上、下楼梯的人就会相撞。)

对!特别是要做课间操时楼梯比较拥挤,如果相撞就会发生危险。

4.练一练。

(出示课本第61页第3题图)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转弯判断。同学们想不想去公园玩?

那我们就坐这辆大客车去吧!(师拿出玩具客车。)

准备好,要出发了,请同学们判断客车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

(师在“十字路口图”上演示转弯。)

小组讨论一下,客车到底是往哪边转。

(生组内讨论交流意见。)

师生共同小结: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车转弯的方向常常以司机为准。

2.小游戏:我是小司机。

同桌的同学互相配合,左边的同学说命令,右边的同学用玩具小汽车在“十字路口图”上转弯,然后交换角色。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能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老师告诉你上下楼梯时该靠哪边走吗?(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上楼梯图)问:你知道他们应该走哪边吗?怎样就知道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知识。

1、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师:对我们来说,手的功劳可大了!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

(平时我们经常用右手写字,吃饭时拿筷子,老师提问时用右手举手……用左手压住本子,吃饭时拿碗……)

师:是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配合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呢?

(学生回答: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左腿右腿,……)

小结: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右面,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左面。(多媒体出示)

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做游戏。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不过,做游戏时一定要认真听,同时还要考考你的动手能力喔!(多媒体出示)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拍左肩,右手拍拍右肩。

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

左手拍拍右手,右手拍拍左手。

左手拍拍左腿,右手拍拍右腿。

左手摸摸右耳,右手摸摸左耳。

2、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

(1)找邻居

师:我们的身体上有左右的好朋友,我们座位的左右也有我们的好邻居。坐在你左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握握手。右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招招手。(注意,有的同学只是左边有邻居,有的同学只是右边有邻居,一定要分清哟!)

小结:观察物体在左还是在右,要以观察者的左右为标准。在观察者的左手边就是左边,在观察者的右手边就是右边。(多媒体出示)

(2)、整理书桌。

师:请把数学书放在书桌的右面,铅笔盒放在书桌的左面。

(3)根据教室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活动,从身体上的左右扩展到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

三、解决中运用,体验生活。

师:讨论:

①指名学生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游戏。

②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右手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③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④为什么?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

师小结:如果我们面对面,你的左边就会对着我的右边,你的右边就会对着我的左边。(多媒体出示)

(体验握手感受相对性)

师:握手是一种礼节,通常用右手,请个同学来和老师示范一下。

师:不仅是上下楼梯,我们的车辆也是这样,靠右行驶,我们走路也应该走马路右边……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四、基础练习题(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图片,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能力提升题(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练习题,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左右的理解。小蚂蚁吃南瓜的题目,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集体交流,体会路线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来叙述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左右,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有收获吗?(指名回答)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六

1、教学目标

(1)利用游戏操作活动,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认识时针、分针。

(2)学会看整点、半点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丰富词汇时钟、时针、分针。

(4)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

时针、分针的认识幼儿已经掌握,但对于它们的运转关系的了解还不是很清楚,这种关系就是一种数学的逻辑关系,量化关系。

3、重点难点

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显示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认识时钟

1、什么声音教师对,是闹钟。除了闹钟,它还有好多同伴呢。他们的形状不太一样,但是他们的身上也有相同的地方,请你找一找。

2、出示PPT引导幼儿发现时钟上有数字1——12,12总在上面,6总在下面。

3、时钟的作用(引导幼儿发现时钟不停的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进行工作、学习、休息,给人们带来有规律的生活)

活动2【讲授】认识时针和分针

1、教师小朋友都知道了时钟的作用,可有个叫豆豆的小朋友不知道,有一天妈妈告诉豆豆600钟看动画片,当他打开电视,动画片都演完了,豆豆伤心的哭了,我们和豆豆一起学习时钟认识时间吧。

2、引导认识时针、分针。

内容时钟有时针(拼音shízhēn),走1格就是1个小时,还有分针(拼音fēnzhēn),分针跑的快,跑1圈才1个小时。时针短,分针长。

小结教师和幼儿一起复述一遍时钟的钟面知识

活动3【活动】认识整点半点

1、大家都认识时针和分针了,那我们就和豆豆一起来学整点和半点,以后就知道什么时候看动画片了。

2、学习整点教师使用实物钟,将时针、分针都拨到12上,然后将分针转一圈,让幼儿注意短针有什么变化(走了一个数字)表示100,同样方法拨200、300......让孩子们一起说后面(引导幼儿发现小结分针指到1200时,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了解时间读法,100读作一点以及整点的写法。

3、幼儿操作请看看PPT,看看豆豆一天的生活,小朋友用时钟帮他拨出一天所做的事情。

看PPT说出时间并拨钟,教育幼儿从小做到按时进行活动,珍惜时间,上学不能迟到。

4、课中休息我们已经看了很长的PPT,现在我们的眼睛需要休息一下,玩一个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5、学习半点师眼睛用的时间长了就需要休息,豆豆看动画片半个小时妈妈就让他眼睛休息一下,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半点。[教师将时针、分针拨到12上,请幼儿注意拨针,边拨边说“分针从12开始起,经过1——5,指到6时,正好走了半圈(多远)这时,时针走到那个数字前面,就是几点半,告诉幼儿分针走半圈,指到6上面,时针走到几前面,就是几点半。引导幼儿发现小结分针指在6上,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

幼儿操作看PPT说出时间并请幼儿在规定时间能拨出半点。

活动4【练习】游戏练习

“老狼老狼几点钟”豆豆非常开心自己学会了认识时钟,请来了他的朋友来考考小朋友,开始啦!教师请豆豆的朋友灰太狼出时间如700,130、900,630、1030等,小朋友用长短铅笔摆出时间,摆出时间后让豆豆的朋友来检查,若灰太狼说1130,小朋友将钟反个面,不让灰太狼看,否则灰太狼会拿走时钟练习纸,摆错时间也会拿走。

活动5【作业】作业

完成书上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0页例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并能用它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金鱼挂图、小棒、铅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现在小精灵聪聪考考你们,看谁会比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50○1510○1525○75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比多少”)

【点评:以旧引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便于教学的展开。】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趣引入

1、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在老师的手中有一些铅笔,猜猜大约有多少枝?(出示铅笔让学生猜)

2、老师数出10枝铅笔,捆成一捆,让学生了解到10枝铅笔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铅笔,做第二次估计。

3、师:为什么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的数量与实际数量相差那么远,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40枝呢?(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4、小结: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点评: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三、探索新知

1、出示3捆铅笔:第一捆10根,第二捆50根,第三捆是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铅笔,是15根。随意抽出2捆铅笔作比较,让学生说都发现了什么?

⑴50根和10根比较,怎样?(从10根数到50根)

50比10多得多或10比50少得多(板书:多得多少得多)

⑵10根和15根比较,又怎样?(从10根数到15根)

10比15少一些或15比10多一些(板书:多一些少一些)

师:上节课我们是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的,即:

50>1510<1525<75

今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同样也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出示“金鱼图”让学生用用一句话描述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小组讨论,组长汇报讨论情况

【点评:通过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三、巩固新知

1、动手动口,加深理解新知

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一人摆放两堆小棒,其余的同学用刚学的语言描述两堆小棒之间的多少关系。

2、猜一猜:

教科书第43页第4题

【点评: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师:今天同学们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如: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一些,我的年龄比老师少得多,……)

【点评: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挖掘大量的生活实例,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五、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回去之后,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

【总评:本节课中,教师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背景下,针对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建立了一定感性认识的特点,大胆改编教材,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唤发了学生的直观、熟知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感悟、内化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数学概念;在练习中,积极创设现实、有趣、开放的教学情境,努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但有效巩固了数学知识技能,而且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26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湖面上还有几只鹤?

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3-1

1、(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图片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设计意图:在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二)、4-2

1、教师出示4只气球,慢慢放走2只气球,还剩下几只气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说出4-2=2的含义,齐读算式。

(三)、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四)、5-2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

(3)、汇报、展示、交流。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这样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在小组内交流,形成集体的智慧。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共同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26页做一做让学生说出减法算式的含义

2.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草地上原来有4只羊,一会儿跑走2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羊?

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3.出示课件2,

学生说图意:

1、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

2、消防池里有5把铁楸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5.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中的第1题,是基本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第2、3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4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第5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说一说这节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板书设计:

减法

3-1=2

减号

3减1等于2

4-2=2

5-2=3

教后反思: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

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长度单位:米(m)、厘米(㎝)

②1米=100厘米1m=100㎝

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

二、互动解疑

1.黑板的长是多少?

①估一估

2米、3米、5米……

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

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

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

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

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

2.完成试一试

①先估测

②再量一量

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

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2米

②100厘米○1米

③51厘米○49厘米

④98厘米○89厘米

⑤1厘米○1米

⑥10厘米○1米

⑦33厘米○3米

⑧6米○600厘米

2.填一填。

①1米=( )厘米

②12米+7米=( )米

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

④2米+45厘米=( )米( )厘米

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估一估量一量

先估计再测量

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小熊遇到了难题,想让小朋友帮忙,难题是“桌子有多长”。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汇报结果。

师生一起观察测量的结果,引出尺子。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活动一:通过认真观察、交流,总结出:

(1)尺子上有数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2)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我们把这些一条条的线叫做刻度线。

(3)有“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通过打招呼认识它。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尺子上从0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为1厘米。

活动三: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对准尺上的0和1,比划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

寻找身边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拇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础,进而认识3cm、5cm。(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当0刻度完整无缺时,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生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而另一端却不能于某个刻度对齐,这时我们就看它的末端离哪个数字近,就说大约()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见的时候,物体的一端对准一个整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哪个刻度对齐,此时,物体的长度为两刻度值的差。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

五、课堂小结。

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老师的测试,高兴极了,说想让小朋友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以吗?

板书设计:

桌子有多长

尺子cm—厘米

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一课,重点是让孩子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然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导致整节课进行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所以这是一节失败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熊做客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动手量桌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这与我有很大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本应该体现出来,但是自己也没有做到,这是不应该的。

3.认识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我做的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只是用手比划了几次1cm,不如给学生准备一些1cm的实物让他们体会好。

4.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少,只是单纯的看了小熊的错误,这种间接的方式肯定不如亲身体验好。

5.另外,平时的习惯养成没做好,导致课堂中间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现象,我处理得很不到位,也没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方面的技巧还需要自己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慢慢去摸索,多动脑思考,多请教其他老师。

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6、7的组成,熟练地说出6、7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个组成,会想到另一个组成。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有顺序地形成数的组成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活动法

教学用具:

数字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说:同学们,小白兔最喜欢吃什么?今天,两只小白兔拔了6个萝卜,它们两个应该怎么分这6个萝卜呢?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学习6的组成

师说:请你拿出6个小棒来代替6个萝卜,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四人小组,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汇报一下。

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选出按顺序分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学生评价,并且明白按顺序分的好处。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熟记组成

师说:刚才,同学们通过分小棒,知道了6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记下来,容易吗?你能想办法轻松的记下来吗?

指学生说说想法。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个组成可以想到另一个组成。如:由5和1组成6想到1和5组成6。……

小组合作记忆6的组成。

指名对口令

2、学习7的组成

师问:你能用7个圆片分成两堆,找出7的组成吗?

学生独立操作摆圆片。当学生发现6和1组成7时,师问:你看到这一组,可以想到什么?(1和6组成7)

其它两组的组成教学方法同上。

学生自由记忆7的组成

三、巩固运用

1、练习七第一题

学生独立开书填空

同桌之间互相订正

齐读反馈

2、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6的组成。

如:师举1,生举5,齐说1和5组成6

3、同桌之间打手势来对7的组成。

同桌之间相互评价,鼓励

四、小结体验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大家通过努力,找到了6、7的组成,并且学会了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及设计意图 篇十二

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分类摆放后顾客去买东西更方便。你们想不想学习怎样分类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1、活动一:整理房间

(1)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园玩,可是他的妈妈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间整理好。

(2)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了亮亮的房间,你们想对亮亮说什么?

你们愿意帮帮他吗?那么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房间呢?(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

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吗?(强调同一类的要放在一起)

课件演示整理过程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3)整理后的房间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们在家整理过房间吗?请大家回去后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

2、活动二:到动物园

(1)导入。大家帮亮亮整理了房间,亮亮非常感谢大家,现在他和妈妈一起来动物园。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你能给这些小动物分类吗?

这些小动物可以分为两类,会飞的分为一类,另一类是不会飞的。

请大家给会飞的动物穿上漂亮的衣裳。看哪位同学涂得又快又好,教师就把他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学生作品。

问:他涂的对吗?你有没有不同意见?你知道会飞的小动物还有哪些?

3、活动三:到农贸市场

(1)导入:参观完动物园,亮亮哏妈妈来到农贸市场,课件出示,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亮亮的妈妈要考一考大家: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汇报。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水果有哪些?你平时还喜欢吃哪些水果?蔬菜有哪些?你还知道哪些蔬菜?(水果和蔬菜非常有营养,大家要我吃水果和蔬菜。)

4、活动四:百货商店

(1)导入:最近亮亮的妈妈开了一家商店,让我们去看看她进了哪些货?课件出示。

(2)这些货物就这样摆放好吗?

你们能帮阿姨整理一下吗?怎么整理?指名汇报

(3)如果把这些货按玩具、文具、服装鞋帽三类来分,该怎么分?(同桌讨论)

指名汇报,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5、 活动五:把同学分类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音乐伴奏,学生表演:有的看书、有的拍球、有的唱歌、有的跳舞、、、、、、

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把同学进行分类。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开心吗?请你说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分类的?(如我校的垃圾分类、书店的书等)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都要分类,请大家回家后说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记下来,明天交给老师。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三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增加活动机会,让学生经历对物体的收集、观察、摆弄、分类和比较过程,形成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在看、摸等活动中,学会动手操作、观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激趣。师述:请大家把你收集的实物拿出来,观察一下,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自己带的是哪些实物。

2、学生汇报:3、揭题:认识物体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合作分类

师述:这么多形状不同的物体,你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呢?同桌的同学先商量商量,然后动手分一分。

2、汇报分类方法:师小结:其实在数学王国里的每一类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有谁知道?

体认真的看一看、摸一摸,并和它们玩一玩。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新朋友长得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行吗?赶快行动吧!

⑵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⑶整理学具。4、联系生活说一说。

师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到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三、形成表象逐步抽象

1象出图形来。

圆柱长方体球

2、记忆想像: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样子。四、分组活动体验感悟

1、游戏:看谁拿得快拿得准。老师说物体的名称,学生快速拿出相应的实物。小组内同学做游戏。

2、实践活动:巧巧手

⑴小组合作搭一件你喜欢的东西。⑵展示作品。3、数一数: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立体图形的认识

圆柱长方体

正方体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能用l~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会读、认、写l~5各数。

2、能用1~5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建立数感。

1.2过程与方法: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掌握所学的内容。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1~5的基数、序数含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小棒等。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第1节-1—5的认识

1、观察数数。(媒体出示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你喜欢去动物园吗?你喜欢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吗?这是一张动物园的图片,仔细观察并且数一数,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生:1只太阳、4朵云、1头大象、3只长颈鹿、2头犀牛、4只小鸟、3头羊、2棵树、4位学生、1位老师、5朵花、2位男孩、2位女孩、……

2、揭示课题。

师:观察的真仔细,生活中许多事物的个数都可以用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5的认识》。

(板书:《1~5的认识》)

新课讲授

探究一: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1、学习l的数量。(媒体出示:大象图。)

师:图上有1只大象,那么大象个数就可以用1颗珠子来表示,可以用数1来表示。

(第一次点击“大象”图片,媒体演示:闪烁大象;第二次点击“大象”图片,媒体出示1颗珠子;第三次点击“大象”图片,媒体出示数字1。师并板书:○ 1)

师:你还能从图上找到哪些事物是可以用数1来表示的?(可以指导学生看书上的主题图。)

(学生可能回答:1只太阳可以用数1来表示。1位老师可以用数1来表示。)

(点击媒体依次出示:老师图片和太阳图片。)

师:1位老师、1头大象、1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1来表示。

2、学习2的数量

师:你能不能找到哪些事物可以用数量2来表示呢?(板书:○○ 2)

生:2头犀牛、2棵树、2位男孩、2位女孩都可以用数2来表示。)

(点击媒体依次出示:犀牛、树、男孩、女孩的图片。)

(第一次点击“犀牛”图片,媒体演示:闪烁犀牛;第二次点击“犀牛”图片,媒体出示2颗珠子;第三次点击“犀牛”图片,媒体出示数字2。)

3、学习3、4、5的数量

师:那么图上其它的事物,你们都会用小棒和数来表示吗?在小组中说一说。(4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生:3头羊、3只长颈鹿都可以用3颗珠子表示,可以用数3来表示;

4朵云、4只小鸟、4位学生都可以用4颗珠子表示,可以用数4来表示;

5朵花、5个人可以用5颗珠子表示,可以用数5来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第一次点击“羊”图片媒体演示:媒体先闪烁“羊”图片;第二次点击“羊”图片,媒体出示3颗珠子;第三次点击“羊”图片,媒体出示数字3)(板书:○○○ 3)

(根据学生回答,第一次点击“云”图片,媒体演示:先闪烁物体;第二次点击“云”图片,媒体出示4颗珠子;第三次点击“云”图片,媒体出示数字4。)(板书:○○○○ 4)

(根据学生回答,第一次点击“人”图片,媒体演示:先闪烁物体;第二次点击“人”图片,媒体出示5颗珠子;第三次点击“人”图片,媒体出示数字5。)(板书:○○○○○ 5)

探究二:1~5的数序

1、感知1~5的顺序

(媒体出示1颗珠子。)

师:再摆1颗珠子是几根?可以用那个数来表示?(学生可能回答:2)

师: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学生可能回答:1个再加1个就是2。)

(根据学生回答,点媒体依次出示:再摆1颗珠子,数2。)

师:再加1颗珠子是几根? (学生可能回答:3)

(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媒体先出示:再摆1颗珠子,再出示数3。)

师:如果我想表示4,我应该怎么摆珠子呢?

(学生可能回答:再加1颗珠子;一共摆4颗珠子。)

(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媒体先出示:再摆1颗珠子,再出示数4。)

师:谁会摆5?(请小朋友用珠子摆一摆。)

(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媒体先出示:再摆1颗珠子,再出示数5。)

(这时媒体呈现1~5颗珠子和相应的数1~5。)

2、认读1~5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是带领大家顺着读,倒着读,点着读等。)

3、练一练

(1)3前面的数是( ),后面的数是( )。

(2)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3)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4)有一个数比2大,这个数可能是( )。

(5)有一个数比4小,这个数可能是( )。

(6)有一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这个数是( )。

【附本题答案】(1)4,2 (2)1,3 (3)3,5(4)3、4、5 (5)1、2、3 (6)4

探究三:写数1~5

1、(媒体出示:日字格。)

师:这像什么字?(日)

师:所以我们称它们为“日”字格。我们以后学习写数字都是在日字格上书写的。

2、观察的日字格,介绍上半格、下半格、四个角及中线的名称。

3、观察各数的结构,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

4、学习数1-5的儿歌。

“1”像铅笔直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两道弯,“4”像小旗随风飘,“5”像钩子挂半空。

5、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写书,紧接着,学生书写。

6、练一练:学生在书上描红写数字。

[设计意图说明:学生是第一次写数字。通过媒体动态演示与教师示范的结合,让学生明白从哪起笔,怎么拐弯,在何处收笔,把握好每个数字的笔顺和在方格中的布局,更好地突破学生在书写中的难点,为独立地写好这些数字打好基础。]

113 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