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学生组织 > 事迹材料

汉代玉器的材料(最新2篇)

时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致的小编首席帮家人们分享的2篇汉代玉器的材料,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汉朝和田玉 篇一

汉朝时期共426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汉朝社会稳定,国力强盛,这个时期的和田玉在选料上极为重视,对白玉尤其崇尚,因此和田白玉被大量运进中原。为汉朝的玉雕业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汉朝玉器在继承战国时代玉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使和田玉器达到自良渚文化、商朝和战国以来的又一个高峰。汉朝的玉器品种丰富,工艺精湛,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各种装饰器、佩饰器大量增加,日用器也有较大发展,丧葬用玉器显著增多,礼仪玉器较前朝减少。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和浮雕作品较多。镂空雕琢技术发展很快,抛光工艺达到很高水平。纹饰的风格由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刻纹线条自然流畅。总之,两汉玉器是纹饰与造型艺术最为丰富的时期,有着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玉雕基本延续东汉风格,由于社会动荡,玉器制作和使用已逐渐衰落,自东汉末年开始。豪强争霸,战争频繁,由于西域和河西走廊建立了许多小国。控制西域的交通,因此和田玉无法进入中原。从三国时期开始,墓葬的规模逐渐缩小。制玉业开始衰退,玉器使用逐渐简单化,薄葬代替厚葬,根据考古出土玉器,随葬的实物数量很少。

礼仪器

汉朝时期和田玉器礼仪器在文献上所记载的六种礼玉“瑞玉”中只有玉璧和玉圭可继续作为礼仪器使用,玉璜和玉琥都作为佩饰,玉琮和玉璋几乎不再制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仪器由于战乱频繁,玉雕工艺陷入衰微,从考古出土玉器来看,很少有礼仪器。

玉璧。汉朝时期和田玉玉璧品种丰富,继承战国风格,饰蒲纹、谷纹、龙凤纹、兽面纹等。蒲纹璧是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璧表面似蜂房样分割,分割面饰谷纹、兽面纹等。战国谷纹璧谷粒似旋涡,抚摸时有尖硬扎手的感觉,而且排列紧密。汉代的谷纹璧则不同,谷粒小而圆,为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龙凤纹璧,用细线条雕出的镂空雕琢。龙风壁组合并饰蒲纹分割线。兽面纹,主要刻画正面兽头,用细阴线雕刻出兽面额头及鼻梁和嘴,鼻梁下部有两条或三条粗阴线。汉朝玉璧是丧葬的重要器物,用青玉料雕琢玉璧的比较多。白玉很少,玉璧表面亮而有光,似玻璃光但色暗,有的失去了光泽,有水沁及土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田玉玉璧制作和使用一落千丈,这时期出土的玉璧极为少见,从出土的实物上看,有一部分在形制特征上继承了汉代工艺风格,向小型化、圆润化发展,但工艺水平较差:另一部分则为汉代遗物,作为陪葬品被葬入墓中。

玉圭。汉朝时期和田玉玉圭不多。周朝以前的玉圭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汉朝的玉圭向小型化发展,多为长方形,顶部有一尖角,尖角较长,无纹饰。青玉圭较多,白玉圭少。

玉琮。玉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薛家岗文化时期,到良渚文化及商代,玉琮发展达到鼎盛,西周时开始渐趋衰落,汉初玉琮有少量发现,东汉时已见不到玉琮。玉琮从出现于薛家岗文化到汉代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以后。玉琮一般作陪葬之用,不作礼器,只是人们为欣赏、把玩或仿古而制作。

玉佩器

汉朝上层人士佩玉成风,主要流行各种形制的单件佩饰,如玉带钩、玉带板、玉勒子、玉乌、玉鱼、玉人、玉块、玉环等。这些单件佩饰在汉代玉雕中占有很大比重,汉朝的玉组佩没有战国时期流行。汉朝的玉器独具风格,阴线细如游丝,清晰有力。线条简练无崩裂,汉朝雕琢玉器件被称为“汉八刀”。

玉璜。汉朝的和田玉玉璜佩器种类很多,承袭战国,但花样繁杂。龙首玉璜在原形上又演化出昂首龙、回首龙形玉璜等。龙口大张,有爪、尖牙,神态灵活,颇有气势,反映了大汉朝的雄浑、强悍、博大、豪放的精神气概与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特征。汉朝的玉璜纹饰如毫发,比战国的纹饰还细小。后人高仿品也极难仿出这种细线纹。这是鉴定带有细线纹玉器的一个重要方法。东汉以后随葬的粗制玉器上的线纹比较粗糙。

出廊玉璧。汉朝的出廊玉璧佩饰器品种很多,纹饰更加精美,工艺也更为精湛,艺术水平相当高,玉质多属优质玉料,和田玉较多。汉代四灵神兽广泛用于玉璧题材,即朱雀、玄武、青龙、白虎。镂空璧通常为螭虎、龙凤题材,龙身多作弯曲爬行状,弯曲幅度大,神态生动灵活,螭虎头部嘴缘平齐。龙身常饰细阴线纹,头、躯干、四肢比例适当,饱满而不臃肿,神态真实自然,线条有力,十分流畅,给人以鲜活之感。汉朝四灵神兽常用纹饰有小圆圈纹及云气纹结合构图,这是汉朝玉器的特征,是其他时期玉雕所不具备的。汉朝有文字的出廊璧多属国宝级文物,出土、传世的极少。

玉鸟。汉朝和田玉圆雕形玉鸟数量仍然很稀少,但仍有一些精品存世及随葬。玉鸟的圆雕躯体劲健,羽翼的线条粗而准确。流畅的线条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玉鸟整体已基本趋向写实,神态生动传神。

玉司南、刚卯与严卯佩。和田玉司南佩主要流行于汉代,属避邪佩饰。司南佩器型为两个“胜”形长方体,中间有柱相连,因上部琢一似司南勺状之物,故名司南佩。司南是古代指南工具上的指南勺,有避邪、正身的意义,还有端正品行、人格之意。司南佩下有穿孔,可系佩。刚卯、严卯是方柱形或八方柱形的玉佩,类似勒,上面刻有铭文,是流行于汉代的避邪佩饰。刚卯、严卯的区别主要是在铭文内容和字数上。铭文是固定内容的韵文,根据史书记载和实物验证,刚卯铭文为34字或32字,其铭文为:“正月刚卯,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赤疫刚瘅,莫我敢当”。也有在第一句加入“既央”二字的。严卯铭文为32字,是:“疾日严卯,常令夔龙,慎尔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人物佩。两汉时期人物佩造型更加丰富,数量也较多,圆雕、片状人物最为多见。汉朝专门制作的用于佩饰的玉人很多,多呈小型化特点,其中以片状玉舞人,圆柱体站立或跪坐俑形人物佩较为多见。

陈设器

陈设玉器。汉朝时期较为多见的陈设和田玉器品种有人物、动物、车马、玉兽头牌饰和陈设功能的容器。陈设玉器通常器型硕大,纹饰繁复华美,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玉器中的佼佼者,弥足珍贵。

玉牌。汉代的王牌形制大小均有,多琢成单面兽面纹,另一面为光素平板状,有的王牌饰琢有螭龙图案。玉牌饰通常用料较好的和田玉制琢,琢工也很精致,阴线雕凸、立体圆雕相结合。

动物器。汉朝玉雕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纹饰巧妙。动物造型写实、夸张、抽象并用,呈现多彩多姿的境界。写实的动物不仅神态生动传神,而且极富灵动感。精湛的琢工,流畅的线条,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汉代玉器的材料 篇二

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无论是其文化造诣还是其工艺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玉器材料的运用与选择更使得汉代玉器变得华丽多姿、丰富多彩。汉代玉器的材料主要可以从其质地、颜色、来源这样几个方面来探讨。

材质多样

汉代玉器在用料方面有一个逐渐丰富和变化的过程,它是在继承战国玉器辉煌成就,特别是玉料丰富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白玉、青玉、黄玉、黄白玉、黄绿玉、玛瑙、水晶、滑石、绿松石、煤精、琥珀、玻璃等材料在汉代玉器中被广泛应用。

汉代玉器材料以和田玉为主,其他材料为辅。说是以和田玉为主,实际上是以和田白玉及青玉为主材料。自西周以来,和田玉逐渐成为了中国玉器的主流玉材,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既对和田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又能够大胆地针对器形对材料进行取合,这与前代为珍惜材料而取合器形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和田白玉大量被使用于当时权贵阶层的用玉,几乎涉及其用玉的所有领域,但主要还是用于权贵阶层的生前用玉。这一时期由于开采能力的提高,大量的精致白玉作品已经出现,陕西咸阳汉元帝渭陵出土的几件圆雕玉器堪称其代表作,其中的玉熊、玉辟邪等材质极好,在雕琢过程中甚至保留有和田籽料的皮色,这充分表明西汉玉工已经具有很高的认识和田白玉的能力。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出土的玉璜、玉佩,玉质细腻,颜色浑白,有些器物毫无杂质,不失为精品。

和田青玉在汉代被大量使用,青玉材料在汉代多被用于制作葬玉器物,尤其以玉璧居多,这些青玉璧的直径多在10-20多厘米之间,最大的已有30多厘米。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三区玉璧,直径33厘米多;山东鲁国故城出土的三区玉璧,直径有31厘米。这些玉璧器表平整,边缘没有勉强用料的痕迹,应是用大型材料切割而成,原料的尺寸更大,当时能开采这么大的原料,说明玉料的开采能力已经相当强了。

从汉代和田玉作品来看,不仅是白玉和青玉,黄玉也在被使用,黄玉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玉的感觉和审美,进而丰富了汉代玉器的品类。江苏省海州市网疃庄西汉墓出土的玉猪,玉质细腻,颜色纯正,是汉代黄玉作品中的上品。

汉代还经常使用一种黄绿色的玉料,这种材料介于青黄之间,颜色有点像现在的岫岩老玉,有些青黄,略带杂质,但经过当今地质学家鉴定,又不是岫岩玉,这种玉料多用在汉代玉衣的制作上,如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就是这种情况。

随着西汉向东汉的过渡,文化开始呈现多元化,玉器在材料的使用上也开始多样化起来,除了和田玉以外,其他玉材材料≮www.haozuowen.net≯也为汉代玉器增色加彩,表现在无论是材料的使用上还是颜色的搭配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历史上汉代以前传承下来的其他材料在汉代仍在大量使用。玛瑙这种有着丰富颜色和纹理的传统玉材,在汉代被传承使用下来。河北邯郸出土的红色玛瑙玉环,安徽省六合市出土的玛瑙环,徐州市土山东汉墓出土的玛瑙耳坠,山西朔州出土的玛瑙璧,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水晶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玉材,在汉代也在继续使用,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六博棋子中,就有水晶棋子6枚。其他材料如煤精、琉璃等也被应用于玉器作品,如江苏省扬州市甘泉姚庄出土的玛瑙、煤精、琥珀串饰;江西南昌市出土的紫水晶、白水晶、玛瑙、琥珀串饰就是例证。

汉代玉器也开始使用新的玉材,琥珀就是其中的一种。汉代开始认识琥珀,并使用琥珀这一名称。最早出现琥珀一词,是汉初陆贾的《新语》“道基篇”。文中谈到:“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琥珀具有色彩亮丽,质地轻盈,制作简单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江苏扬州西汉墓出土的琥珀印,颜色呈橘红色,鲜艳亮丽;江苏省扬州市甘泉姚庄出土的琥珀司南佩、徐州市土山东汉墓出土的琥珀天禄,都是其杰出代表作。琥珀的出现,为中国玉文化的大家族中又增添了新的材料成员,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使用。

除了玉材以外,石材也被大量用于汉代玉器制作。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西汉向东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战乱频仍,国力虚弱,导致玉料匮乏。这些石材多是就地取材,因此材料多种多样。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西汉墓出土的玉豹,广东省德庆县东汉墓出土的金星石兽,江西宜春市出土的滑石璧就是这些地方石材作品的代表作。同时,汉代玉握猪多使用滑石材料,这类玉器在全国各地都有出土,数量较多。

颜色多样

汉代玉器不仅材料丰富多样,颜色也多姿多彩。由于汉代崇尚白色,故白玉多用来制作人们的生前用玉,这一现象与儒家思想在汉代被确立为正统的学术思想有关。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经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发扬与推广,正式确立为正统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颜色上崇尚白色,因此,在玉器上第一次确立了以白色为主要颜色的玉器审美理念,这一理念的形成,对后世及今日的玉器审美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这一时期人们生前用玉无论是摆件还是佩饰都多以白玉为主。摆件如前文所提到的陕西咸阳汉元帝渭陵出土的几件圆雕玉器。但是,在有些重要的葬器上,也有用白玉的,如汉代的玉蝉,虽说是葬器,但也有用极好的白玉材料制成的,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白玉材料的重视。

与此同时,汉代也继承了自春秋战国以来葬玉多使用绿色玉的传统。在古人看来,绿色属于生发之色,数东方之色、春天之色。人们用这种颜色的玉制成葬器,表达着人们向往重生,重回人间的美好愿望。这一时期的葬玉璧多是绿色的玉,无论是大量出土玉璧的南越王墓,还是只有少量玉璧出土的小墓,都用这种青玉璧。这说明人们对玉璧的颜色是有共同的认识的。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玉璧上,在汉代其他重要葬玉中也同样能够体现出来,在玉衣的制作和使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汉代玉衣基本上都是用这种黄绿色玉制成的。

汉代还常常同时使用多种材料组成多姿多彩的视觉盛宴。广州市龙升岗出土的由玛瑙水晶琉璃等多种材料组成的串饰,颜色亮丽,鲜艳夺目,佩戴在人身上,该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线。

来源多样

汉代玉器材料来源多样,有些材料的来源今人已经很明确,但有些来源我们至今未知。

从表面上看,汉代和田玉料都应来源于和田地区,其实不然,这与今天的和田玉材料并不都来源于和田地区是同样的道理。汉代和田玉材料的来源有些复杂,有人认为这些材料全部来源于和田地区,有的是籽料,有的是山料。也有人认为这些材料部分来源于和田,部分来源于其他地区。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笔者认为部分汉代和田玉料来源于和田,而且是和田籽料,这部分玉料就应该出自和田白玉河,如陕西咸阳汉元帝渭陵出土的几件圆雕玉器使用的就是产自和田的白玉籽料,玉料质地极好,特别是其中的玉熊,温润细腻,略带皮色,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属极品;但也有部分和田玉材料不是出自和田地区,笔者曾仔细观察过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白玉器物,这些器物的材料和当今的和田玉料比较起来略微有些透明,白色自得有些过分,并且不温润。这种惨白且透明的玉料和我们今天所知和田玉产地所产的材料都不同,说它和俄料像,透明度又太高,说它像青海料,白度又太过,所以笔者认为这种材料可能在汉代有大量出产,汉代以后材料消耗殆尽,或者说被历史淹没,以后再也没有出产。产地仍然是个谜。

100 1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