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节日作文 > 传统节日作文 > 春节作文

春节的随笔【精彩9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分享的春节的随笔【精彩9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随笔作文 篇一

新年是中国的习俗,不仅仅是那喜庆热闹的气氛,更是因为一年到头,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休生养息,与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实实在在的说,我喜欢新年的原因是——可以放假。假期在家里看看各个地方台的春节联欢节目,与家人吃年夜饭,没事采购一些年货、零食,上上网,睡睡懒觉,实在是颇为惬意。如果在北方的老家,说不定还可以和同伴们打雪仗、堆雪人、滑冰。年夜饭更是丰盛的令人垂涎三尺,各色美味佳肴,是平时鲜为少见的。

国家似乎早就有过明令要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但在我看来,是不可能治住的。要知道新年期间,执法人员也是要休息的,很难腾出空来管制,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禁止,那么国家自己就要先以身作则。万不能“只许州官防火,不许百姓点灯”。在各种节日上,很多大型的晚会上,在这些大的公开场合,甚至是国家,也会放烟花炮竹。而遏制住了人们的习俗,那春节的气氛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除夕夜守岁时,那声声不绝的鞭炮声,眼花缭乱、绚丽多彩的烟火,让人难以忘怀,处处洋溢着新年的喜庆。

新年逛庙会自然是不二的选择。庙会是一种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民间性娱乐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庙会上热闹万分,有舞狮子的、踩高跷的、唱戏的、猜灯谜的,花样繁多有趣,也有许多各色民间小食出售。

这就是我喜庆而又简单的新年,虽然简单,但却乐趣充实。

春节的随笔 篇二

一眨眼,已到年尾,热闹的新年又快到了,新年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没有鞭炮来热闹喜庆那怎么行呢?于是,我和妈妈一起去买鞭炮玩。

我买好鞭炮兴高采烈地回家,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袋,拿出一盒小小的鞭炮,拿了其中的两小盒出来,我把我的好朋友也叫来一起玩,人多才热闹嘛!我给了他一盒,我们把一瓶空的矿泉水瓶放在地上,把鞭炮放进瓶子里,然后撒腿就跑,鞭炮在瓶子里呆了很久很久,还是没响,原来是个哑炮。

于是,我们又跑到草坪上,我们把鞭炮点燃,然后往空中一抛,鞭炮在空中说响了,这次,我们决定把鞭炮抛到树上,我使劲一丢,鞭炮卡在了树上,过了几秒,树发出了巨响,我们觉得很好玩,很刺激。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时候不早了,我们意犹未尽地回家了。

新年的美好,也许是争先恐后涌入超市抢购年贷的画面,也许是张灯结彩的红艳喜庆,也许只是一声鞭炮响。

春节的。时候,人们会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画年画、放鞭炮、看春晚、祭祖、接神、踩祟、接财神等,但我最喜欢春节的时候放鞭炮。记得去年春节、爸爸买了好多鞭炮、有的是一根一根的、有的是头顶上尖尖的、还有的是要用力扔才会响的但最好看的是会大的像大盒子一样的鞭炮。这种鞭炮只要点燃、就会往天上射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天空中展开“花瓣”。我点燃了一种“流星雨”的鞭炮,只听刷的一声,“流星雨”像火箭发射一样冲向云霄,刹时好看,我都看呆了。各种各样的烟花像笑脸一样对着我们笑,我也对着烟花笑了。

那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爸爸为我解开了谜底。爸爸对我说:“放鞭炮是为了驱赶年兽。因为在古代,年兽是会吃人肉的。人们经常背井离乡,但年兽只要一听爆竹声,看到刺眼的光芒,鲜艳的红色,就会被吓跑,所以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哦,原来是这样”。我说。

看着烟花,我许下了自己的心愿。

春节的随笔 篇三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节日,希望就在前方!

——题记

在那遥远的东方,生活着一大群龙的传人。他们是炎黄子孙,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他们在那土地上繁衍后代,带给中国一个又一个希望。

他们屹立于那片黄土,他们只是希望快乐地活着。守着那块黄土,把希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

晶莹的水珠,打湿了秋日的凄凉,当午后的阳光照射在这水珠上时,秋天已逝去多时。当第一股寒风,吹过丫头的脸颊,第一片雪花装点丫头的睫毛,冬天已悄悄地来了。

它借雪花告诉人们,希望之花永远不会凋落,第一场雪,应是第一份遗失的快乐,同时也是第一个实现的希望。

冬天,白雪皑皑,你看见那低矮的房屋上,细小的树木上,像一个个小矮人,那么的可爱。空气似乎也变得格外清新,天空也亮了许多,仿佛把所有的阴暗都吞噬得干干净净,只留下少得可怜的纯洁。雪慢慢地被太阳带走了,在那房屋后面,隐约露出灰黄色的树枝,还透着生命的气息呢,周围的空气又活泼了起来!

当第一片大红色的爆竹落地,孩子们已休假多时。他们打雪仗,堆雪人,用自己天真幼稚的想法,把天地打扮得幼稚又可爱。他们玩累了,就搬张凳子出来,晒晒太阳,晒晒身上的霉气,迎接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他们都容光焕发,穿着新衣服,发出新味道,把整个地球都感染了。地球爷爷长了一岁。又感觉年轻了许多……

雪地上,门框上都是红色的,喜庆极了。大红春联,把整个家都显活了。小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给世界带来了欢笑。在世界的门缝中,留下的是一串串清清爽爽的笑声。就像在幽谷,传来一个个天使的笑容。那青山绿水便是他们的笑靥,给人以美的享受。

路上,都踩着大大小小的脚印,我仿佛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敲锣打鼓的声音越来越近。你瞧,身着一身军装的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成了乐手。你听,身着一身彩色的`中年妇女,成了歌手。绿间红,红间绿,其间又来了一条长龙,金光闪闪,活灵活现。那身上金色的鳞片,掉得满地都是。黄,那就是中华的本色吧!黄,那就是希望的寄托吧!农民们淳朴的语言,虽比不上华丽的词藻,却给人一种实在的真实感。空气中弥漫着新气象,新希望,新开始……春节,是中年妇女唱出来的,是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敲出来的,是天真烂漫的孩童笑出来的,是农民们希望之火烧出来的……

烟火流连,响彻了整个夜空;雪后阳光,寄托了整个希望;三月春风,奏响了华美乐章……喜气是盖不住的,糖果,是新年的催化剂,和我们的新年融为了一体,却又不遗失自己的真面目。或许,糖放多了,新年也就很快反应掉了吧! “春”节,是希望的象征,它就像春天一样,告诉人们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春”带给我们一串串希望,等它串成了珍珠,我们所有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和煦的春风,吹动着我飘逸的长发,河水,泛着翠绿的涟漪。野草在嬉戏,野花在歌唱。在那高大苍翠的大树身后,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像抹了油似的发光,绿得逼人眼。菜花,像抹了粉似的,袭来阵阵芳香。风吹过,它闪着金光,在风中尽情释地放,河水、野草、野花、树木、春风汇成了一首田野的赞歌,藏在黄黄的泥土之下。您请俯下身,侧耳倾听,一定会听见春节的声音,春节是希望的赞歌,春节是孩子的歌谣,春节是农民的号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风下事,事事关心。横批:倾听春节。

春节随笔作文 篇四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降临。早上,我睁开双眼,朦胧地看见窗外天还灰蒙蒙,想再睡一会儿。但一种忙碌气息使我打起精神。我穿上崭新衣服,心里是无比愉快。一天又开始。

早上我掌厨

一大早起来,我本以为我是第一个起床。想不到爸爸妈妈早起床,他们正在拜菩萨。看见我来,妈妈问我早上想吃什么,我说吃桂花园子吧。妈妈从冰箱里拿出一包桂花园子。由于妈妈实在太忙,就叫我自己烧。我想这可难不倒我,野炊时我可学几招。我把热水放在锅里,然后放在电磁炉上,一会儿,热水沸腾起来,我把园子放下去,盖上锅盖,几分钟后,园子浮起来,说明熟。我把园子盛起来,放上糖。哇,这就烧好。

新年讨红包

“新年到来,红包拿来。”在走向爷爷家路上,我听见好多人都在向长辈们讨红包,祝福他们。“叮咚。”爷爷家到,爷爷来开门,“新年到,祝爷爷长命百岁!”我说。“也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爷爷笑着。我把右手一摊。爷爷一时还没反应过来,但又马上从口袋里掏出红包给我。“谢谢爷爷!”我们待一会儿,又到外公外婆家讨红包。

今天我收益不少。啊,春节真快乐,我爱春节!

春节的随笔 篇五

教师只有理解尊重孩子,真诚地爱每一位孩子,才可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作为老师切不能对他们动辄批评、指责,而是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运用暗示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获得成功。这样既不损害幼儿自尊心,也不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暗示法对幼儿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暗示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教师不是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暗示诱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和领悟。暗示的`手段引导幼儿说出自信的话,从而获得成功,使孩子不甘于在行动中落后于他人,以自信的语言调节自身行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春节随笔作文 篇六

到了老家,小妹拉着我,说要去小店里买“狼狗”。所谓狼狗,就是一种擦了以后冒烟然后炸响的小鞭炮。我本来就对各种烟味敏感(包括香烟味、汽车尾气、爆竹烟味等等),再加上玩那个也不安全,我就劝她不要玩了。可她执意要买,我也没办法。

她买来以后不敢擦,让我帮她擦。我才不帮她呢,叫叔来擦,然后自己躲到一边喂小鸟。鸟吃饱了,听它滴溜溜地叫,想起了昨晚电视上转个不停的小彩旗,感觉有些奇怪。然后又想起昨晚看的'魔术,感觉真是厉害,老长一条面包在魔术师一双空空的手中诞生出来,一掰掰得断,一咬还香喷喷的!

过会用手机上网,看到网上有什么昨晚的魔术大揭秘,我懒得点。每次春晚有点小魔术,都非得有些人过不去似的,一遍又一遍地看然后跟发现新大陆似的,在网上发帖“我看出春晚魔术破绽了”、“春晚魔术大揭秘”等等话题,一遍遍刷新等大家点赞。这种人真是无聊,如果真有这种神人,看啥魔术都能看出窍门,他怎么不学魔术上春晚啊?人家看的高高兴兴的节目,一知道诀窍,还有什么高兴劲儿呢?

所以,还是给自己留一点好奇心吧。

春节的随笔 篇七

众所周知,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为醒目的“文化符号”。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怎么进步,都不能忘记蕴含其中的文化禀赋。写福字、贴春联、挂灯笼、猜谜语、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现代社会里,除了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传统的春节文化元素外,更应在继承中创新,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增添更多的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内容,以更好的'创意让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认知、认同、尊重、敬畏,这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通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几年各类文化活动也是蓬勃开展。尤其在一些重大节日期间,政府部门更是从文化惠民的角度出发,组织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这些好做法必须持之以恒地抓下来,并不断打造升级版。一方面要坚持政府主导,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尽享“文化大餐”;另一方面要注重市场主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企业资源,搭建露天草根舞台,让群众在自编自演中自娱自乐,在浓郁的文化熏陶中放松心情、愉悦身心。

要让春节文化活动“叫好更叫座”,必须尊重市场运作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主动对接文化市场走势和观众现实需求,并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在“问题导向”中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年货”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

春节的随笔 篇八

随着日历一页页的翻过,20xx年转眼已来到到,原本还没有春节的概念,可今天早上在公交车上,邻座一位大妈正在电话里说到:“知道了,你回来的时候什么也不要带,只要你能早点回来过年就行了,现在过年和以前不一样了,不用储存那么多东西,想吃什么到超市里转一圈就行了,特别的方便……”,听着大妈在电话里的叮嘱,不经意间想起了我小时候过春节的情形。

记得小时候,已进入腊月,村里的年味就慢慢的开始了。从腊月初八开始,家家户户都要腌制腊八菜,据说只有这天腌制的腊八菜味道纯正,吃起来脆嫩清爽。

在村子里只要进入腊月二十三后,就相当于进入了春节,大人们从二十三就开始扫房子、磨豆腐、杀猪肉、蒸馒头、购年货,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而我们小孩子,自放了寒假后,在家长的催促下早早的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就是玩。

那时候村子里比较冷,不像现在,屋里有空调、暖气,那时候的孩子也就不知道个冷。每天吃过早饭后,把四角(用废书纸叠成的)往棉裤兜里一装,一上午不再着家的,一直玩到大中午让家里人在大街上喊半天后才恋恋不舍的回家吃饭。虽然,手和脸被冻得红彤彤的,甚至手都被冻的裂了口,但还是喜欢在空旷的野外疯耍,一点也不觉得冷。

到1988年左右,电视机刚刚普及到平常的百姓家,大多数都是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共有3个频道,电视节目少的可怜,即便如此,也是每天晚上围在电视机前把电视看的没有台了再睡觉,反正第二天不用上课。每次看完精彩的电视节目后,小孩子们第二天就会聚到一起讨论剧情中谁是好的,谁的功夫有多厉害,甚至还会痴迷的去崇拜。

稍大一点的孩子,有时也会帮助家里人干点活。那时候家里用电还不是很方便,过年村里人要做年糕,小孩子为了能早点吃上一口年糕,都要被“征用”来推石碾子。

石碾子就是在一块大圆形的石磨盘上竖着一根木桩子,桩子上套着一个木框,框内框着一块石磙子,框着石磙子的木框上有一根长长的横杠子,人们就推着横杠子让石磙子在磨盘上生硬的转动。空推石磙子还容易,可在磨盘上放上要推的食物后,推起来要有一个劲。

小孩子为了吃上年糕也是蛮拼的,大人将黍子倒在磨盘后,小孩子用力推着石磙子转圈,大人拿着扫帚和铲子跟着石磙子一边扫,一边从石磙子上向下清理粘在上面的面饼。经过多次的反复碾压,黍子慢慢的变成粉状后才算完成。

做完年糕后,大人们一系列的炸丸子、请神圣(年画)、炒花生、写对联等事项就按部就班的开始了,而小孩子们则每天围着电视看个不停,大人们有时不高兴了就把电视给关了不让看。于是,小孩子们就每天东家串、西家跑的无所事事。

到了小年那天,小孩子们是玩的最高兴了。大人们要包中午的饺子外,就剩下午把院子彻底清扫一遍后挂灯笼、贴对联,这时大人们把家里藏的过年时要用的鞭炮拿出来晾晒。然后给小孩子们一些“大地红”小鞭或者是用纸包装的“甩炮”。女孩子们则比较乖巧一些,呆在家里跟着奶奶学剪窗花。

有了玩的“大地红”小鞭和“甩炮”后,小孩子们就更加的疯狂了,把家人给的小鞭拆撒了,装在棉裤兜里,一个一个的用火柴点燃小鞭放,胆子大的孩子会用手拿着小鞭的底端部分燃放,但也有被小鞭炸伤手的。胆小的孩子一般都会将小鞭插在墙的缝隙里用长长的香(供奉神圣用的)来点燃小鞭,点着小鞭的引线后赶紧的远离,并用手捂着耳朵等小鞭炸响。调皮的孩子为了玩出花样是变着法的放小鞭,有时他们将小鞭插在过街的拐弯处,等有人经过时,将准备好的小鞭点燃,快速的跑到隐蔽处观看小鞭炸响后吓得路人一大跳的样子。更甚者会将“摔炮”装在裤兜里,跟随在骑自行车人后面,趁其不备将“甩炮”掏出用力的向脚下一甩,吓得骑自行车的。人赶紧下来查看自行车那个轱辘爆胎了,这时小孩子怕挨揍,就赶快的向相反的方向逃离。还有调皮的孩子会将小鞭插在路边的牛粪上或雪堆里,路人从此经过时,小鞭也正好炸响,结果是被炸开的牛粪和雪堆弄得行人一身脏兮兮的东西。然后,这些孩子就会跑到没有人的角落里大笑老半天。

要说过年最开心、最热闹的莫过于大年初一,那时候大街上还没有路灯,小孩子们早早的起床后,点上大人们给糊的小灯笼,去找本家的长辈们去拜年,只要是到了长辈家里,嘴上都会说一句给您磕头了,其实磕头不磕头,长辈们都会给上几块钱或者是一些瓜子、糖,哄得小孩子们特别的高兴。

过了大年初一,都开始去拜年走亲戚,一般初二那天要去姥姥家,到了姥姥家,舅舅、姨姨们都会给压岁钱,不管多少,躲到角落里偷偷的去数钱,然后和小伙伴炫耀。回家后舍不得花,交给大人们替自己保存着。

过了初六基本上亲戚也都走完了,大人们没事干就会聚到一起打打扑克,喝喝茶。而小孩子们还有没写完作业的,就被困在家里磨洋工。一吃过中午饭,村里大队部的锣鼓就会“咚咚呛”的响起来,那场景既热闹有壮观,一直会持续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六晚上,家家户户都有烤百灵火的风俗(也叫去杂病),吃过晚饭后人们会把家里用旧了、坏了的低价值可燃杂物,比如锅帽、炕席、簸箕、篦子等物品拿在自家的门前,用柏树上叶子(柏灵)引燃。一家人围着火堆在旁边伸手或伸脚烤一下,然后向里面放一块馒头,等火熄了再找出来分着吃,寓意着去除身上的各种疾病,杂物燃烧完后,家人们在睡觉前用工具将燃烧完的灰围着门口撒成半圆形,把家门封住。

正月十七的早上,家家户户还要从家里往外拉蝎子、蚰蜒,拉蝎子、蚰蜒就是用黄草纸捆绑在一根芝麻秸秆上,点着后从家里的角角落落转一圈,一边转一边嘴里念叨着“蝎子、蚰蜒跟我走”,然后从家里一直念叨着走到村外边,把燃着的黄草纸扔出去,这寓意着家里一年没有蝎子和蚰蜒。

过了正月十七,这个年也就算结束了,小孩子们也就该开学上课了,而大人们则又要为一家子人的生计忙活开来。

现如今村子里的孩子和以前我小时候完全不同了,过去的年味随着现在的生活水平发展变淡了许多。有些传统的年文化伴着时代的变迁已成为了历史,留给我们这些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度初的人来说,春节已成为童年记忆里最有乐趣的往事了。

春节随笔作文 篇九

我的家乡在山东,每到春节,家里就显得格外忙碌而热闹!

大年三十那天,是全家人最忙碌的一天。因为从早晨起来,全家大小都在忙着做包饺子的准备。最忙的要数妈妈,爸爸和姥姥了。她们一个在忙着做饺子馅,一个在忙着和面,一个在准备盛饺子的家具。只有她们三个准备就绪,其他人才可以大显身手。

一切准备就绪,姥姥一声令下:包饺子了!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大圆桌周围。开始动手包饺子了。就连我这个小不点也忙的不亦乐乎,妈妈赶的每一个饺子皮都要经过我的手才能到达圆桌。因为我是大家的运输兵。所以我是不可缺少的一员。大家都也夸我是他们的好帮手。我听了心里美滋滋。干的更卖力了。

下午,先早早的吃上一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意思是来年人人都心想事成,再贴对联。

然后全家人就要放开肚皮大吃一顿年夜饭,寓意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平平安安。吃过饺子后,大家开始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都要守岁。晚上,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

很多小孩在家里就嚷嚷着要和家长们一起出去放鞭炮,可是,我却不怎么喜欢。因为,鞭炮的声音实在太大了,有时在家里都会令我胆战心惊。

如果我在乡下的爷爷家过年,还不忘给姥姥家打个电话,以示新年的祝福。

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了,我到亲戚家拜年,还不忘收些压岁钱,这是我觉得最开心的一件事了。

你们说,我们家乡的春节有没有意思!

31 351084